长沙晚报记者 伍玲
创新发展增动能,转型升级补短板。动能从哪里来?补哪里的短板?落脚点还是得从产业说起。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增长点,一个产业就是一个增长极,如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成为长沙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长沙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推力。昨日,记者对话市经信委党委书记、主任黄滔,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院长邓子畏,山河智能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郭勇,探讨产业发展现状,正视产业创新短板,全力推动“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升级。
A发展
22个产业链极具优势和潜力
记者:目前长沙发展的22个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的基础和优势如何?
黄滔:我省重点发展的20个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中,除先进陶瓷材料、化工材料、中药和农业机械产业链外,其余16个产业链在长沙均有一定产业基础、龙头企业和研究力量。除了这16个产业链,长沙还将另外6个产业链列为重点发展产业链,汽车、生物医药和食品产业是长沙的优势支柱产业,是重点打造的千亿产业集群;移动互联网、检验检测、大数据(含地理信息)是长沙重点发展的新兴或特色产业,极具发展潜力和发展基础,也是具有突破性和颠覆性的新兴产业。
记者:要加快“建链补链强链延链”,长沙还需温习哪些“功课”?
黄滔:一是要摸清家底,通过深入分析某一产业链全球、全国及全省发展现状,对标全国先进城市、领先企业,弄清长沙的产业链基础、存在的问题;二是要明确发展定位,通过认真梳理排查,找准产业链的高端和价值链的延展,明确各产业链的重点细分领域、关键节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及主要创新平台,以及全球、全国范围内的主要招商对象;三是要分链施策、精准发力,对分析排查出的优势细分领域采取强链措施,基础薄弱的细分领域采取补链措施,有发展潜力的细分领域采取建链措施,交叉融合发展的细分行业采取延链措施。
记者:长沙发展新兴及优势产业链的定位和目标是什么?
黄滔:力争到2020年,全市22个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达60%以上。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兴产业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基本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科学、集聚发展、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记者:要推进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发展,实现创新引领,长沙有怎样的发展思路和路径?
黄滔:一是建立三项工作机制。建立“市领导联点机制”,每个产业链均由一位市领导联点,协调解决该产业链建设的重大问题;建立“产业链服务保障机制”,各有关部门从人、财、土地、政策等各方面依据自身职能主动开展对接服务;建立“产业链精准招商机制”,着眼每一个产业链的发展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精准招商。
二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统筹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市场主导,坚持项目拉动、开放带动,坚持精准施策、分层推进。
三是深化五项工作措施。即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深化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培育产业链重点企业、加强产业链品牌建设。
四是完善六项工作保障。即加强产业链组织领导、完善产业链工作机制、加强产业链政策保障、强化产业链要素支撑、提供产业链人才支撑、优化产业链发展环境。
B困难
产业智能化仍面临不少问题
记者:2015年以来,长沙聚焦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以智能制造为统领,以产业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智能化、高端化、低碳化,做出了哪些努力?
邓子畏:具体来讲是“五个一”:一个顶层设计。先后发布了《长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和《长沙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动计划》;一个推进机构。长沙市政府联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成立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通过产业研究和孵化、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工业云平台建设运营等核心业务,为全市2600多家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服务,统筹推进“长沙智造”;一个服务平台。围绕企业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集中公共投入,整合优质资源,新建增量,盘活存量,开放共享,建设了一个以应用为核心的新型服务平台,即“长沙工业云平台”;一批示范项目。2015年长沙启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已累计有230家企业入选国家、省、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一套政策体系。先后出台《长沙市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实施细则》等数十项智能制造系列政策,形成了以“奖、补、购、租、投、池、市”为代表的财政政策体系。尤其是2017年6月正式发布的“长沙工业30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用又干又实的政策增加园区和制造业的发展干劲,以普惠式非项目式政策致力于营造发展环境。
记者:长沙在迈向智能制造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绊脚石”?
邓子畏:在我看来,一是政策体系待完善、保障措施待细化。智能制造并非一蹴而就,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强落实配套资金和扶持政策。
二是企业面临“三贵三难”所带来的成本困境。“三贵”是指产线设备投入贵、技术人才聘用贵、维护保养费用贵。造成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智能流水线设备购置、智能操作工人聘用以及技术设备维修等几个方面的成本支出高企。“三难”指生产方式转型难、软硬件协同工作难、指挥调度管理难。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过程中将承受人、财、物等多方面带来的综合成本压力。
三是本地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给水平不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需求对本地智能化基础制造与成套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牵引不足,另一方面我市企业改造对外依存度高,自身创新能力、消化吸收能力相对不足,导致本地智能制造服务商的水平总体不高。调查发现,我市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较好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选择的智能制造集成服务商、设备采购商、信息化提供商等80%来自国外或省外企业。另外,我市有大量中小型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智能制造技术。
C出路
核心零部件“疏通”产业链
记者:要加快“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核心零部件的突破起着怎样的作用?
郭勇:在长沙,核心零部件是比较薄弱的,容易卡产业链的“脖子”,这导致产品的差异化、创新性不强。一个工程机械产品,机械件、液压件和控制系统中最难创新的是机械件,因为它形成时间长,早已定型。液压件和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创新虽也不易,但可以实现“弯道超车”,这意味着产业创新必须从核心零部件的创新开始。
记者:核心零部件创新突破缓慢,原因是什么?
郭勇:原因有很多。一是此前液压件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主要停留在工业领域的母机上,对挖掘机等移动机械自主创新少,多依赖进口;二是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缺乏顶层设计,企业大多各自为政,难以协同创新,导致技术传承有断层和错位;三是企业在核心零部件创新上的自主研发投入少,不少是仿制和抄袭。
记者: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核心零部件的突破,建立补强产业链?
郭勇:行业内有句话说得好,“做液压件没有低端”。首先,从理念上我们要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对标研制,做高端产品;二是像山河智能强调的一样,要有设计门槛和制造门槛,具备职业化素养和品质意识;三是要引入龙头企业,并建立完整、高端的配套体系;四是像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说的“自主创新需要一批主要靠事业驱动、靠兴趣驱动、能够沉下心来长期埋头实干、能够主动深入实际的基本人才队伍”。因为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从理论、设计样品、产品,再到商品,周期至少有三五年,耐不住寂寞是难以实现的。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伍玲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