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新之城勇攀科技高地

  长沙市先进锂电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依托金驰能源建设,打造“前驱体研发-正极材料制备-废旧电池回收”循环产业链。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长沙市先进锂电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依托金驰能源建设,打造“前驱体研发-正极材料制备-废旧电池回收”循环产业链。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长城信息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在有序作业。其生产的金融自助设备有效助力国家信息安全。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长城信息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在有序作业。其生产的金融自助设备有效助力国家信息安全。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是由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三家、中西部第一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广泛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长沙晚报通讯员 朱文敏 供图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是由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三家、中西部第一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广泛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朱文敏 供图

  彭绍亮 受访者供图

彭绍亮 受访者供图

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每天不同的车辆在进行自动驾驶测试;在岳麓科创港,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围坐在一起碰撞思想、交流创意;在产业园区的智能化工厂里,机器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协作忙碌……长沙这座创新之城,创意奔流,活力四射。

创新,决定着一个城市发展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被摆在现代化新长沙建设的核心地位,这一“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沙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蹄疾而步稳。

关键词1:全国前三

创新生态日益优化,人才总量持续“攀高”

科技创新,什么最重要?“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答案都指向人才。10年来,长沙深入实施一系列重磅人才计划,不遗余力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长沙本身科教资源丰富,全市共有高校58所、83万多名大学生,常驻和柔性引进的“两院”院士58名。数据显示,长沙人才总量由2017年的110万增至2021年的280万,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稳居全国前三,高技术人才占人才总量的三分之一,“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连续两年获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最具潜力城市。

数据里藏着人才如何“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密码——

浓厚科创氛围。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形成了“统一指挥、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涉及科技创新的行政审批,对省、市56个涉企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和“一件事一次办”。

强化政策支撑。先后出台科技创新“1+4”、工业30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条等,升级出台“人才政策45条”,为长沙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畅通资金渠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全市财政科技支出从22.46亿元增长到68.79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从3.64%增长到4.4%。

充分激发活力。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试行“经费包干制”,积极推动科研人员依法享有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和转化收益权。大力实施科学家引航、高精尖人才领跑、国际化人才汇智等引才育才工程,构建全周期、全链条人才引培体系。

吸引人才扎根长沙的是什么?如今,答案绝不只有“网红城市”“娱乐之城”选项。来自安徽的“90后”博士余世伦,年纪轻轻就凭借实力成为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在他的主导下,湖南湘投金天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精密钛带批量应用于折叠手机屏幕衬板,占据95%以上市场份额。“长沙是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正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才留才政策,加上在这里求学多年,让我爱上了这座城市,‘强省会’战略也为我们科技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他说。

关键词2:中部第一

创新主体活力迸发,高新企业总数“翻番”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者。长沙多年来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从多方面给予支持:

对成功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补贴,实行市区(园区)投入联动,近年累计发放高企补贴6.5亿元,争取省级研发奖补近14亿元。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补偿、科技保险机制,设立长沙市科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让科技型企业凭借知识价值也可获得银行贷款,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创新主体培育从“高企认定”向“梯队建设”发展,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运用大数据精准扶持企业小升高、高入规(规升高)、规上市……

创新主体动能有效激发,企业成长迅速。10年来,长沙高新技术企业数从922家增长到5218家,增长4.66倍;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从20.86%增长到28.8%,居中部第一。作为一座城市经济发展实力与活力的镜子,A股上市企业数达80家,居中部第一;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家,位居全国第八、中部第一。

今年7月,2021年度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贡献百强榜单首次发布,长沙占了42席,榜单前十强,长沙更是占到7席。

一系列美好的连锁反应在长沙发生——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长沙瞄准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领域,重点打造“1+2+N”产业集群体系,制造业领域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园区基础持续夯实。5个国家级园区、12个省级以上高新产业园区“争先进位”……2021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23.3%。

关键词3:全国首批

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国家级科创平台超90家

科创平台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更是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它们的“加码助力”。

10年来,长沙各级科创平台数量从300多家增长到1517家,其中国家级93家,它们在全国的地位不一般:比如国家炭/炭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破技术封锁,服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木本油料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是全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它们不仅很好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而且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决胜未来发展,长沙锚定长远,有了更宏伟的蓝图——

强化大平台支撑。瞄准世界一流,积极参与建设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实施十个重大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探索新型研发机构体系。组建北大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等4家创新研究院,增材制造、北斗产业安全、环保服务等7家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等多家社会主体新型研发机构。

战略功能区引领力持续增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区,成为全国三个快速增长的自创区之一;湖南湘江新区获批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着力打造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聚集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科创企业超过3000家;马栏山文创园成功获批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

去年3月,长沙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根据科技部复函,试验区建设将示范带动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年多来,其已布局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与湖南师大、湖南工商大学共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机构和社会实验室。

关键词4:全省半壁

锻长板补短板,成果转化定量指标增长近26倍

放眼全国,成果转化一直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长沙锻长板补短板,从反映成果转化的定量指标可以看出,1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技术合同交易额从20亿元左右增长到533亿元,增长近26倍。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项目数为10593份,同比增长46.6%,占全省的59.8%,超过全省的“半壁江山”。

取得亮眼成绩的同时,长沙近年还针对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等不足,铺开了一盘盘大棋——

健全转化体系。与11所在长校所组建创新发展联盟,建设“两单两库一平台”;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落户长沙,组建长株潭技术市场联盟;培育技术交易服务机构50余家,培训技术经纪人700余人。

畅通转化渠道。成立规模3亿元的首期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撬动50亿元社会资金;组建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11家长沙市技术转移转化基地(机构),实现供需两端无缝对接。其中,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转化企业达393家,1030项专利与企业进行了合作。

近年来长沙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创新合作,搭建粤港澳科创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取得了实效。

去年,晶准生物医学(长沙)有限公司落地,作为集肿瘤精准医疗技术研发、产品转化、生产和销售、检测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核心科研团队来自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医学院等国际顶尖生物医学机构,具有多项国际领先的原研技术和专利。“我们旨在为肿瘤早筛和精准诊断提供全方位综合解决方案,助力医疗机构为癌症患者提供全方位和更加简洁、快速、高效的液体活检产品与服务。目前生物芯片分析仪和血液细胞分选仪两大核心产品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相关产品已进行生产销售。”晶准医学公司总经理、香港城市大学和清华大学双博士徐涛介绍。

“努力看得见”。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长沙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33%,增长近5个百分点。今年4月,省科技厅对外发布2021年技术交易成绩单,湖南技术创新成果以向省内转化为主,长沙成最主要转化地,吸纳转化技术项数同比增长76.54%。

数说发展

2013—2022年

长沙高新技术企业数从922家增长到5218家,增长4.66倍;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从20.86%增长到28.8%

技术合同交易额从20亿元左右增长到533亿元,增长近26倍

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总量从153.71亿元预计增长到4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从2.23%增长到3.01%

各级创新平台数量从300多家增长到1500家

全市财政科技支出从22.46亿元增长到68.79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从3.64%增长到4.4%

全市有效发明专利从1万件左右增长到4.26万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3.75件增长到42.36件

派出科技特派员716人次;培养218名科技领军人才、119名杰出创新青年

实施科技重大专项300余项,支持科技计划项目8000余项

获国家科技奖励11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

“非凡十年”大事记

2013年 长沙连续7届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2014年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

2015年 湖南湘江新区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二号”获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六连冠”

2016年 长沙成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为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上榜城市;由长沙天仪研究院主持研制的我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发射成功,开创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商业卫星发射的先河

2017年 《长沙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发布,即“人才政策22条”,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同年8月,长沙公布“1+4”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为长沙转型创新发展第一动力

2018年 长沙获批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9.6件,居中部省会城市之首

2019年 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9》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长沙创新能力在78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跃升至第8位

2020年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刷新世界纪录;长沙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2021年 长沙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启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并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和“十大重大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提出到203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成

见证者说

湖南大学教授、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副主任、长江学者彭绍亮:

“算天算地算人” 超级计算就在你身边

长沙是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故乡,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银河一号”、第一台取得运算速度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都诞生在这里。超算是信息技术的龙头,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其已成为湖南的国际名片之一。

我博士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并在这里工作,2017年加入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有幸主持参与了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研发工作,中国超级计算机屹立于世界之林让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创新突破。

说到超级计算机,不少人感觉陌生,但其实它“算天、算地、算人”,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比如天气预报离不开超级计算机的支持;在防灾减灾中,使用超级计算机对地震进行模拟,可以更好对地震进行预测;疫情来袭,超级计算机能在1.4秒内查询到一位新冠疫情密接者的轨迹。

超级计算机还广泛应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医药与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等各行各业,广泛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为例,它是由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三家、中西部第一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由湖南大学负责运营管理,国防科技大学负责技术支撑。自2014年11月运营以来,它累计为全国40个领域的近2000个用户提供近20亿核时的计算服务,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近1000项,可提供科学计算、工业仿真、人工智能计算、大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以先进计算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服务。

在新冠疫情防控一线,湖南调动长沙中心全体科研力量和计算资源,与省通信管理局紧密对接,利用天河超级计算机搭建了湖南省新冠肺炎疫情分析预警平台,对全省七千万人口的行为轨迹进行实时统计和关联计算,成功预警多起高风险外地人群输入事件。

如今,先进计算有效支撑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据有关机构测算,算力产业每投入1元,平均带动3~4元的经济产出。在“算力”产业链上,长沙在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龙头代表,包括飞腾处理器、麒麟操作系统、银河/天河超级计算机等。长沙未来五年将大力发展先进计算产业,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实现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5%。长沙超算中心大有可为。

目前,长沙超算中心正在进行升级建设,升级后的新一代天河超级计算机,通用算力将提升150倍,也就是它计算1秒钟,相当于100万台普通计算机计算一年。届时,中心总算力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行列,可满足未来五年省内算力需求,将为“东数西算”工程、“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以及“强省会”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运源 刘俊麟 朱文敏

编辑:彭佩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