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锚定“四个中心”,向着现代化新长沙迈进

湖南日报|锚定“四个中心”,向着现代化新长沙迈进

(刊载于《湖南日报》7月13日06、07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加快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跨越,先后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千亿、常住人口过千万,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头顶“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光环。

湖南日报|锚定“四个中心”,向着现代化新长沙迈进

(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梅溪湖国际新城。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供图)

近年来,长沙锚定紧要之处的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四个中心”,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向着现代化新长沙迈进——

全面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工程机械集群在工信部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胜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一、中联重科、三安、惠科、铁建重工等一批制造业标志性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全面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新一代超级计算机、耐高温压力传感器等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国唯一实现芯片三大件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跻身“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8位。

全面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成功当选为2017年“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入选全国“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全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全面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中欧班列(长沙)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长沙新港年吞吐量突破千万吨,国际全货机航线增加至14条,黄花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近2000万人次,居中部第一,开通全国首条中低速磁悬浮,形成空铁联运体系,成功入围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区域性邮政快递枢纽城市。

湖南日报|锚定“四个中心”,向着现代化新长沙迈进

(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供图)

迈向先进制造业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工业发展步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10年过去了,长沙先进制造业正逐渐抢占国家“制高点”。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00多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000多亿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智能制造推动转型升级

今年上半年公布的2021中国智能制造50强中,长沙共有5家企业上榜,分别为机械行业“三巨头”——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和电子信息行业的蓝思科技,医药制造行业的楚天科技。上榜企业数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居全国第一。

长沙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已获批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制造成为闪亮的新名片。

近年来,长沙推进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扩面”。截至2020年,27个企业(项目)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数量居中部省会第一。今年,全市市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总数达1254家。

机械臂沉默而迅速地舞动,各类智能化传感器将数据发送到云端,通过模型演算,构建出了生产的全貌,工程师与一线工人则通过眼前的荧幕看到这些数据,并判断生产的细节。这是如今博世长沙打造的湖南首个世界“灯塔工厂”的常态,通过智能化场景的落地,博世长沙“灯塔工厂”实现了20%的生产力提升,并有效缩减12%的人力成本。

博世长沙工厂内的物流集成平台,通过5G+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原材料供应、运输、内部流转到生产及货物出厂,整个流程都由物流中台通过实时数据连接。物料与数据的始终同步,让原材料到生产成品的流程变得有迹可循。该平台帮助博世长沙节省了30%的物流成本和15%的库存周转天数,使生产周期缩短至3年前的64%。

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长沙出台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三年(2020-2022年)行动计划》、构建“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速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

湖南日报|锚定“四个中心”,向着现代化新长沙迈进

科技创新中心——湘江科创基地。(湘江科创基地供图)

长沙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总结提升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上下游,甚至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赋能,三一(三一根云)、中联(中科云谷)、蓝思、博世、长城金融、华自科技等一批制造企业纷纷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截至2022年,当地拥有工业APP数量突破2万个,工业互联网已覆盖特色优势产业领域。

链群发展促进产业提升

2017年以来,长沙市提出以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为抓手推动制造业发展,并在全国首创产业链“链长”制。通过多年发展,产业链建设已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该市始终保持着“平均每3天新签约1个投资额过亿元的产业链项目、每15天新引进1个三类500强产业项目、每30天新引进一个投资额过50亿元产业链项目”的高速度,以产业链建设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正在呈现。

在长沙,“1+2+N”产业集群已成体系。工程机械制造,已是长沙先进制造业的闪亮名片,是仅次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日本东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三一集团、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是长沙工程机械的“四大金刚”,也堪称全球范围内的“扛把子”,且全部进入全球产业50强。

为了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许多核心产业链企业被长沙延揽。液压件是工程机械关键的基础件之一,其关键技术以前一直掌握在欧、美、日等头部厂商手中。为了服务主机商,2021年上海诺玛液压系统有限公司签约落子长沙经开区,填补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链液压组件中多个核心部件本地生产的空白。

专精特新引导企业提质

“很荣幸地告诉大家,这项技术已经在上汽大众测试通过。”湖南启泰传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国秋日前欣喜宣布,电动汽车空调传感器研发成功。

“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的空调系统都是用二氧化碳做的冷媒,这给电动汽车空调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系统,这是一场技术革命。”王国秋说,要将这一系统应用于电动汽车,需要一款全新的传感器——一种可以在-55℃到165℃温区都能“工作”的高压传感器。

湖南日报|锚定“四个中心”,向着现代化新长沙迈进

(启泰的自动化生产线。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条金属基溅射薄膜压力传感器自动生产线。受访企业供图)

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王国秋正在筹备为电动汽车产业生产的第二条金属基压敏芯片生产线。他说,预计在2024年前后投产,达产后将年产压敏芯片3000万颗。

2019年,启泰在浏阳经开区建成了全国第一条规范的高标准金属基压敏芯片生产线,成为业界知名的“中国芯”。其产能可全部解决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液压传感器国产替代难题。

从默默无闻到成长为省级“小巨人”,扛起国产替代的民族制造大旗,启泰是走专精特新道路成长的典型案例。

长沙注重专精特新企业的梯队培育。不断加强中小企业培育,建立小巨人企业后备库,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全市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69家、533家和502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长沙2021年新认定国家小巨人企业数排名第2,累计总数排名第3。

十年来,长沙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种类更加多样,全市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

长沙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智能制造之城”“移动互联网第五城”“中国芯片第四城”等美誉纷至沓来。

当前,长沙市正深入推进制造强市专项行动,力保“双过半”,为2026年全市打造15个左右千亿级产业、180个左右十亿级项目和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4000亿元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向着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大步迈进。

科创高地正在崛起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近年来,长沙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新长沙建设的核心地位,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八位,长沙创新基础夯实有力、科教资源丰富,积极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自我加压,更是主动担当。

创新主体动能强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地方的经济底色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创新主体的“含金量”“含新量”。

近十年来,长沙创新主体成长迅速,高新技术企业数从922家增长到5218家,增长4.65倍;技术交易合同额从20亿元左右增长到533亿元,增长近26倍。

不仅如此,长沙在资本市场持续发力,新增上市企业数量不断刷新纪录,长沙科技创新呈现量质齐飞的态势。

今年4月,湖南军信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随后不到半个月,长沙又迎来上市企业艾布鲁,资本市场长沙板块中的环保生力军再次壮大。截至目前,全市上市公司总数突破80家大关,数量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省会城市第五。

创新主体正蓄力前行,长沙市政府串珠成链,瞄准优势和战略新兴产业前沿领域,重点打造“1+2+N”产业集群体系,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五大千亿产业集群。

放眼全市,长沙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资源聚集优势,全面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

长沙园区基础夯实。拥有湘江新区、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1个国家级高新区,12个省级以上高新产业园区。

湖南日报|锚定“四个中心”,向着现代化新长沙迈进

(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后湖国际艺术园。岳麓山大科城管委会供图)

新型研发机构势头强劲。探索形成了创新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新型研发机构体系。

创新平台实力雄厚。共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517家,其中国家级93家。共有双创平台216家,其中国家级44家。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回首过往,长沙科创成果卓越。

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天河3号”研发进展顺利;双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突破1600公斤;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十三五”期间,长沙共获得国家科技奖7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

同时,长沙重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围绕破解“卡脖子”难题、将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长沙梳理形成产业“卡脖子”技术清单,形成了“揭榜挂帅”项目、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有效衔接的项目链条,构建了“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社会答题”无缝对接的管理链条,搭建了“高端人才领衔、领军企业主导、科研平台支撑”协同发力的承担主体链条。

2021年,在长的8个“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实现量子点激光器、8英寸集成电路成套装备等关键技术突破37项,39个省“三高四新”战略产业项目实现了智能化电液一体多路阀、北斗三号导航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105项。

长沙市率先全省“揭榜挂帅”实施市重大科技项目,实现了智能手术机器人、挖掘机分布式智能液压阀控系统等17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高性能嵌入式GPU芯片、航空发动机耐高温压力传感器等56项重大技术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长沙转化体系逐步健全,与11所在长校所组建创新发展联盟,建设“两单两库一平台”。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落户长沙,组建长株潭技术市场联盟,建设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11家长沙市技术转移转化基地。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创新合作,搭建粤港澳科创产业园、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培育技术交易服务机构50余家,培训技术经纪人700余人。2021年校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约34%,同比增长近5个百分点。

十个重大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建设工作有力、推进有序。市科技局、相关区县(市)、园区以“挂图作战、挂帅出征、挂牌督办”的形式,通过座谈调研、现场办公等方式开展项目服务。

岳麓山实验室建设方案由省政府正式印发,集聚区建设项目3月正式开工;湘江实验室成立,打造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大飞机地面动力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土建工程总体已完成70%的工程量;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已完成注册登记、运营手续办理、场地装修设计方案等;汽车创新研究院已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全面启动招标采购工作;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测试平台的建设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设备论证和采购等工作……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夯实力量。

创新生态日趋优化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长沙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和突出的亮点,近年来,长沙加大政策支持、优化创新环境、提升服务水平,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在湖南这片创新沃土上开花结果。

今年6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长沙开幕,来自国内外的110余位院士及5000多名科学家、企业家和各界人士,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这是长沙持续优化科创生态,彰显科创硬实力的高光时刻。

事实上,长沙突出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省动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支持以长沙为核心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长沙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纲领性文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同时,强化政策支撑。先后出台科技创新“1+4”、知识产权12条、工业30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条、创新金融业配套支持政策10条等,为长沙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长沙的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这些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长沙能拿得出手的“金字招牌”一个比一个闪亮,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

浓厚科创氛围。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形成了“统一指挥、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涉及科技创新的行政审批,对省、市56个涉企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和“一件事一次办”。

人才保障有力。《长沙市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若干政策(试行)》从7个方面提出45条具体措施,真材实料支持人才,真抓实干成就人才,让更多的人才爱上长沙,把长沙打造成近悦远来、星光熠熠的人才鼎盛之城。

科技金融赋能。湘江国投通过健全产业发展基金体系做实基金小镇平台,长沙科风投初步构建 VC 投资、风补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股权母基金的全链条科技金融体系。湖南省科技厅与长沙市携同8家银行共同签约,合作开展“长沙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工作”,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什么样子?长沙要达到什么样的建设预期?

“我们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一流,着力实施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就地高效转化、科技人才领跑、创新生态优化等六大行动,不断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长沙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塨表示,根据《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长沙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基本成型;到2035年,长沙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增长极和创新策源地。

湖南日报|锚定“四个中心”,向着现代化新长沙迈进

( 交通物流中心,俯瞰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供图)

璀璨文化绽放世界

天上有个长沙星,地上有座长沙城。

长沙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千年城址不变,城名不改。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简牍、铜官窑、岳麓书院等文化遗存闻名中外,文创的因子涌动在长沙人的血脉里。

近年来,长沙先后摘得“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桂冠,先后获评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跻身“中国夜经济十强城市”和全国“网红城市”,文化名片的魅力璀璨世界舞台。

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美誉。3000年前,精美绝伦的青铜典范“四羊方尊”,代表着人类文明曾经达到的高度;1400年前,长沙人李畋点燃“烟火”,将战场上的火药变成“献给天空的情诗”;1000余年前,长沙的瓷器扬帆远航,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在此源远流长。

长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一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不论是发出“建党先声”的新民学会,还是成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岳麓书院,不论是清水塘畔印照的革命爱情,还是湖南自修大学培养的“真同志”,不论是文家市的“第一军旗”,还是板仓的一棵“骄杨”……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种,矗立起一座座信仰的不朽丰碑,涌现了毛泽东、刘少奇等一批伟人、名人。

湖南党史陈列馆、湖南第一师范、中国湘区委员会旧址、刘少奇故居、杨开慧纪念馆、新民学会旧址……长沙拥有各类革命遗址275处,其中伟人足迹26处、名人故居22处、工农革命热土26处、革命烈士纪念地19处。“传送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培育革命传人”的红色教育早已融入一代代长沙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

文创产业动能澎湃

去过马栏山的人都知道,马栏山并没有山,却以“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聚集视频文创企业3000余家,建园短短4年,实现营收520亿元,成为了我国文创领域的现象级“高峰”。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长沙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3万家,规上文化企业近1000家,从业人员30.7万人,稳居中部城市第1位。中南传媒、芒果超媒、电广传媒先后多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放眼全国,电广传媒是第一家传媒行业上市公司,拓维信息是第一家手机动漫上市公司,中南传媒是第一家出版传媒全产业链整体上市公司,天舟文化是第一家民营出版发行业上市公司,华凯创意是第一家文化主题馆空间艺术设计领域A股上市公司,中广天择是第一家国有控股节目制作类上市公司,芒果超媒是第一家国有互联网视频平台上市公司……长沙拥有主板上市文化企业8家,数量亦居中部城市首位。

在全市,还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11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16个。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超2000亿,其中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超1500亿元,占全省的46%,首位度无可比拟。

长沙是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万兴科技业务网络覆盖美、日、澳、英、德、加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用户数超15亿;天舟文化连续6年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名单,推动50余种图书海外出版;安克创新是国内营收规模最大的出海消费电子品牌企业之一,产品覆盖全球100 多个国家与地区超过 1亿用户,年出口额超90亿元……2021年,全市文化产品出口超170亿,同比增长42%;文化服务出口完成8897.65万美元,同比增长51.6%;原创动漫节目和衍生品已出口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累计超过6500万美元。

文化艺术氛围浓厚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更高品质的文化既滋养着公众,又引领着城市向上发展。长沙老百姓有个共识——“城里最好的地都给了文化场馆!”

总投资17亿元的滨江文化园占据了浏阳河汇入湘江入河口南岸,图书馆、博物馆、规划馆、音乐厅外是波光粼粼的一湾碧水,赏心悦目;总投资28亿元的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如一朵盛开的芙蓉花仪态万千,是湖南乃至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国际一流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年接待能力可达250场次约31万人。

长沙更享有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创新创意之城、文化之城等美誉,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实验剧场、长沙非遗馆、李子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省市重点文化场馆常常人流如织、摩肩接踵,成为市民和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长沙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纳入财政预算,实施公共文化“五送五进”,即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讲座,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活动,年均送戏1200多场、送电影2万多场、送图书20万册、送展览100次、送讲座200场,惠及群众超过100万。

长沙基层文化设施网络逐渐完善,区县(市)图书馆、文化馆100%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建成示范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0个,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00个。持续推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图书馆分馆150个、自助图书馆27家、地铁图书馆15家、流通服务点93个,实现全域“通借通还”,真正将图书馆、文化馆建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中国(长沙)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梅溪湖国际艺术周、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近年来,长沙先后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1000余场次,长沙的国际影响力正与日俱增,璀璨世界。

湖南日报|锚定“四个中心”,向着现代化新长沙迈进

( 中联重科产业城四大主机园区之一:挖掘机械智造园一景。受访企业供图)

交通畅联通达全球

6月28日,长沙地铁6号线开通运行,至此,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里程突破209公里,居民出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市格局进一步拉大,发展后劲也将越来越足,这是2022年长沙交通枢纽专项计划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审视一座省会城市的能级,看的往往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几大要素集聚趋势,因此,越是枢纽城市,越具有带动力和联通性。省会长沙,不沿边,不沿海,走向世界靠什么?交通。

长沙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以此提升长沙在全国交通枢纽体系中的能级,长沙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的行动方案(2022—2026年)》勾勒出长沙交通发展的壮阔蓝图,审议通过了《长沙市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将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和举措。

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喻志军表示,在“强省会”战略的引领下,长沙交通乘势而上,当好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提升长沙交通服务全省、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能力,以“强交通”赋能“强省会”。

新棋开局,落子有声。火热的长沙,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正酣,数万名建设者抢抓施工黄金时期,全力推进各项目朝着年度目标任务前进。

城市交通方面,暮坪湘江特大桥、湘雅路过江隧道、兴联路过江通道、香炉洲大桥、地铁7号线在加快建设;站场方面,黄花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长沙高铁西站综合客运枢纽、深国际长沙综合物流港等项目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宁乡西站站房主体工程已完成。同时,中央、省在长项目进展有力,宁韶高速、江杉高速进行路面施工,将于年内建成通车,黄花机场改扩建工程有序进行,常益长铁路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为长沙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积蓄新动能。数据显示,长沙市交通建设投资1-6月共完成370亿元,为年度目标585亿的63.2%,为促投资、稳经济、保就业贡献了交通力量。

如果说交通是一根根大动脉,那么物流就是流经全身的血液。

6月21日,一列装载着工程机械、家具和食品等货物的75170次中欧班列从长沙国际铁路港顺利驶出,这是中欧班列(长沙)发运的首列运至蒙古乌兰巴托的班列,将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带来新的机遇,积蓄新的动能。

距长沙国际铁路港40公里外的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更是繁忙。3月16日,我省第一条直飞南美洲的长沙至巴西圣保罗全货运航线顺利首航,长沙进一步丰富国际航空物流网络,国际航空物流通道已实现通达全球四大洲(北美洲、欧洲、亚洲、南美洲)。

近年来,长沙深度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构建“空中丝路”“陆上丝路”“水上丝路”,不断丰富通达全球的国际物流网络,被列为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推动由“内陆腹地”变成“开放高地”。

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欧班列(长沙)品质不断提高。2014年至2018年开行437列,2019年爆发式增长,开行411列,排名全国第五,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进入2020年,中欧班列(长沙)年发运国际班列530列,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开行量在中部城市中仅次于郑州,有效保障了长沙乃至全省的外贸通道和国际供应链的畅通。2021年,在连续3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基础上,开行1030列,同比增长94.3%。

“空中丝路”越飞越广,2021年,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全年在飞国际货运航线14条,货邮吞吐量首次突破20万吨,其中国际货邮首次突破9万吨,货邮吞吐总量和国际货邮吞吐量双双新创历史最高水平。

国际水运方面,2021年水运口岸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0万标箱,同比增长38.02%,创历史新高。长沙港汽车滚装码头实现滚装商品汽车43350辆,同比增长40%。

长沙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口岸环境的优化。长沙推出一系列口岸降费惠企“礼包”,免除口岸查验费、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等系列收费标准,为企业减少成本、提高通关效率。2021年12月17日,长沙成为中部首个建成中国(长沙)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特色信息化项目,实现全市主要口岸作业区互联互通,通关物流效率大幅提升。

长沙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了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业务集约式发展新模式,将3个场所和3套监管系统合而为一,实现了从换场地到换界面、从搬货物到搬数据的转变,产生降本、增效、促发展的创新效果。据介绍,目前每单查验时间从一分钟压缩到20秒,通关时间平均压缩近50%,日处理能力从5万件提升到30万件。去年,该模式入选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十大案例,获全国推广。

2019年9月长沙市成功入选第一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长沙市政府物流与口岸办党组书记杨莉表示,随着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的推进,未来该办将坚持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大力落实“强省会”战略,紧紧围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两大任务,着力构建产业兴、通道畅、平台强、环境好的现代物流口岸体系,实现物流口岸高质量发展,推动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策划: 曹辉

统筹: 王文隆 周小雷 滕斌

采写: 陈新 李治 熊远帆 金慧 张颐佳 唐璐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彭佩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