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倒脱靴、磨盘湾、豆豉园、长沙第一家英国银行、裕湘纱厂、辛亥革命时期的周南中学校门、橘子洲原英国领事馆……7月4日,在长沙市芙蓉区韭菜园路一家画室内,摆满了杨克起花费18年所作的两百幅油画。
油画中所展现的老长沙的枝叶末节,无不折射星城变化的日新月异。一名78岁的“草根画家”,为何想到用照片、油画的方法留存老长沙记忆?记者走进杨克起的画室,一起听听他的故事。
200幅油画“穿越”百年长沙
杨克起是一位“老长沙”,也是一名“草根画家”。尽管即将迈入杖朝之年,头戴黑白格渔夫帽、身着白色牛仔裤的他精神依然矍铄,说起画室里的200余幅油画,更是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
“我7岁就跟着父母来到长沙,在长沙定居、成家,一转眼就过了70年。70年间,身边很多百年老建筑被拆除了,它们传承了百年湖湘文化,有的还是长沙对外文化交流的见证者,想用油画留住这些美好的记忆。”杨克起感慨,一些老建筑逐渐消失在城市不断加快的建设步伐中。
2004年,杨克起正式退休。他顾不得颐养天年的安逸生活,反倒一头扎进了油画世界。无论严寒酷暑,他穿梭在长沙的大街小巷,搜集有关长沙的历史故事,寻找代表长沙变迁的典型人物,拍摄古建筑的原始风貌。他以照片为创作“脚本”,嵌入真实历史故事,便有了工作室内的200多幅油画。
由于房租、亚麻布和进口颜料价格不菲,画油画的前几年,杨克起卖掉了自己的住房和3台心爱的高级相机,蜗居在16平方米的出租屋内,用筹集的40余万元维持创作。即使生活窘迫,面对慕名前来买画的人,杨克起也是婉言谢绝,因为在他眼里这些都是长沙的记忆,是属于所有长沙人的。
以油画记录城市风雨变迁
“纵观中国金融史,长沙交通银行本身就是一个命运殊异的百年‘古董’,缘于‘文夕’大火,长沙交通银行则饱含沧桑……”说起得意之作——《长沙交通银行旧址》油画,杨克起滔滔不绝。
2011年9月,楚湘街204号,曾被列入长沙市第二批近现代保护建筑的长沙交通银行旧址的拆卸工作正式启动。“这是英国人在长沙建的第一个银行,充满古典英式风格的老建筑,在长沙再也找不到了。”在杨克起的油画里,该银行共三层,灰白色的墙体与扇形拱门相得益彰,十分洋气。
长沙有句老话:“南门到北门,七里又三分”,说的是从老长沙城南门步行到北门只有7.3华里。在杨克起的工作室里,还有一幅油画记录着老长沙穿城而过的铁路风景线——浏城桥的历史模样。彼时,浏城桥是长沙人看火车的绝妙之处,站在桥上,居高临下,冒着白烟的火车头轰隆隆从远处逼近;一声鸣笛,穿过桥洞,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桥面在震动。
“到浏城桥,‘冒’听过火车声,等于‘冒到’。”在杨克起的油画里,浏城桥的桥身用青砖砌成,历经风雨侵蚀,青的发暗发黑,桥洞子上凿刻着“浏城桥”三个大字,桥下横亘着通达南北的铁轨,锃亮锃亮的。
如今,杨克起记录老长沙变迁的方式不止油画一种。空闲时间,他还会收集拆迁户掉落的门牌号码。他还想做一组以《穿梭》为题的油画,记录在坡子街工作、旅游、社交的年轻人,“画油画是我自己的精神世界。哪怕人老得下不了床,也得有自己的梦想。”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黄亚苹 实习生 田甜 刘会欣
编辑:胡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