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警方回访100名电诈案受害人,揭秘诈骗“心理学”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多发,背后是整套的诈骗话术,利用的是大家的心理弱点。诈骗分子善于揣摩人的心理弱点,经常使用一些话术技巧把人一步步引入陷阱。

长沙市反诈中心回访100名电诈案件受害人,今日向媒体发布分析成果,揭秘电信诈骗背后的“心理学”秘密。

100名受害人普遍存在5大类心理特点

长沙市反诈中心选取了近期100起电诈案件受害人,回访民警采取重点谈话和电话回访等方式,详细了解被骗经过,调查分析受害人心理特点和心理历程。

从诈骗类型看,包括今年以来发案数量第一的刷单返利诈骗,及网络婚恋诱导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冒充客服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领导诈骗、网络贷款诈骗等。

从职业方面来看,100名受害人之中,既有待业人员、务工人员、民营企业员工,也有学生、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人员。

分析结果显示,受害人普遍存在5大类显著心理特点:“心存贪念”“盲目自信”“认知偏差”“情感空虚”“敬畏权力”。其中,“心存贪念”是骗子利用最多的心理特征。

电诈3大步骤,涉及受害人10类心理特点

诈骗分子利用了受害人什么样的心理弱点?

反诈民警翟安全流程参与了回访、分析工作,第一大直观感受就是,受害人的每一种心理特点背后都有一种人性本能的弱点。而每一类诈骗案件之中,骗子在吸引关注、骗取信任、实施诈骗等3个步骤里,都会先后抓住相应的人性弱点进行利用,“诈骗嫌疑人使用的都是固定的话本话术,利用的就是相同的人性弱点。”

分析结果显示:在“吸引关注”的第一步中,受害人“好奇心理”“缓解焦虑”“渴望关爱”等心理特点被利用;在“骗取信任”的第二步中,受害人“浅层思维”“定势思维”“服从权威”“从众效应”心理特点被利用;在“实施诈骗”的第三步中,受害人“趋利心理”“紧急避险”“拒绝沉没成本”心理特点被利用。

比如,在刷单返利诈骗中,骗子先在微信群里让群友抢红包或发布极为简单的“抖音点赞可领红包”任务,勾起受害人“好奇心理”;随后,同为骗子的群友在聊天群里晒出假盈利截图,激发“从众效应”;通过前期小额返利激发受害人“趋利心理”,使其决策呈现简单化特征,并在最终的“连单任务”里利用受害人“拒绝沉没成本”的心理特点,让其不断加大投入,骗取更多钱。

在虚假网络投资理财和“杀猪盘”诈骗案件中,骗子迎合受害人“缓解焦虑”“渴望关爱”的需求,让受害人产生依赖心理。随后,“专家”“老师”诱发受害人的“浅层思维”“定势思维”。最后,受害人投资尝到甜头,在“趋利心理”的加持下,更深信自己能在“老师”“恋人”的带领下赚大钱,最终被骗。

而在冒充客服诈骗中,骗子则往往虚构紧急情境或事件,声称受害人“包裹丢失”“账户异常”“不良征信”等,激发受害人“紧急避险”的本能动机,让受害人缺乏理性思维,依靠直觉来决策,从而导致被骗。

警方:优化工作对策,提升预警劝阻质效

长沙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会依据回访、分析成果,不断完善预警模型,汇集更多高质量的预警数据源;加强见面劝阻防范工作,结合预警对象心理特点、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提升预警劝阻质效。

“现在,很多市民群众并不是缺乏防范心理,而是对各类诈骗手段一知半解,真正遇到诈骗时,不会识别。”该负责人介绍,针对群众“知诈而不识诈”的情况,长沙警方将紧盯高发诈骗类案,深入剖析作案手法,结合不同电诈案件受害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历程,创作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易被接受的宣传产品。将诈骗手段新动态、关键细节告知群众,为反诈宣传持续提供精准有效的“弹药”。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杨洁规

编辑:胡红叶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