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收到多份Offer,去哪家好呢?这是年轻人找工作的第一课?如今,“95后”、“00后”求职者“反向背调”公司成了新潮流。“试用期大于6个月和工资比例小于80%的直接Pass”“有加班文化的公司要注意”“单休或大小周,还不给加班费或调休的公司要避开”“显示有多起法律纠纷的公司不考虑”……
三湘都市报记者连日来调查采访发现,原本“背调”是企业在入职之前对员工进行的调查。而现在的年轻人,正在“反向背调”雇主。更细致的人还会通过实习、报班等途径,充分检验收集来的外围信息,绘制出详尽的职场避坑指南。
现象:年轻人“反向背调”雇主成求职常态
近日,某职场社区APP推出一项新功能--公司点评。员工可以在该平台发表对公司的评价和回答求职者的提问,甚至能给公司打分,俨然一个“职场版大众点评”。而不少社交平台也显示,很多年轻人在进入职场之际,开始热衷于对公司进行“反向背调”。
湖南工商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王慧(化名)在今年春招期间,收到了4份不错的offer。为了6月份毕业之后能顺利入职一家满意的公司,她开始了自己的“反向背调”之路。
她先在自己平时经常逛的小红书上发布了一条讨论帖,跟网友讨论哪家公司值得去,哪家公司需要避坑。4月10日,有网友留言称“某公司虽然是长沙TOP级的电商企业,但是加班非常严重,同时薪资涨幅也比较慢,如果你能接受这两点就可以去,毕竟在这种大企业里还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看到这条评论之后,王慧决定放弃这家公司的offer。她告诉记者,在进行背调的时候,发现这家公司有多名网友表示加班严重,“偶尔加班可以理解,常态化加班也是工作效率不高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团队不适合我。”
除了在小红书上向网友发布讨论帖求助,王慧还搜集了求职招聘网站更多员工的分享。“我在智联招聘网站上发现,每家企业都有设置点评栏目,不少就职过该公司的员工会在下方进行匿名点评。”最终,王慧在网友集体“支招”下选择一家口碑和发展潜力都不错的公司。
在网络上,“反向背调”有着不同“段位”。最基本的操作,是从各种网络APP信息中查看公司,去招聘网站了解同类岗位;更进一步,是找师兄师姐或曾经在公司实习工作过的“小伙伴”打听内幕;再进阶版的,是去薪资工具里比对薪资水平,从企业查询网站上看公司规模,查老板背景,甚至还要看公司背后的投资人及其投资逻辑。
一位“95后”求职人员唐琳也总结了自己在“反向背调”公司上的一些经验和注意事项。“调查可首先去天眼查上看公司有没有法律纠纷,关注注册资金、公司人数,这些是判断一家潜力和是否正规的一部分。其次,要广泛搜索,以社区内容为主的知乎、脉脉、领英,以及求职招聘类网站都是求职者获取信息不错的渠道,一定要好好利用。”
调查:为什么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反向背调”
年轻人“反向背调”公司是新现象吗?记者发现,其实这种调查在以往也存在,80后、90后在刚毕业的时候,有部分人也会调查公司,但是他们往往仅限于查查百度、看看官网等比较简单的范畴。而现在很多00后认为在求职之前做一个详尽的背调是对自己负责的必要程序。
湖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胜利表示,“95后”、“00后”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搜索调研能力强是明显的特点,如今的互联网工具又足够丰富,让他们更能抓到有价值的信息,去做适合自己的判断。
从事多年招聘工作的HR朱静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疫情之下网络招聘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热了年轻人的“反向背调”之路。“网络招聘往往是通过手机连接求职者与公司,与传统的线下求职相比,很难实地去公司踩点,面对面与公司负责人进行沟通都隔着屏幕与网线。”朱静说,很多求职者没办法通过短短十几分钟的网络对话对求职单位建立信任感,因此他们会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去加强了解。
“调查方式往往非常多,有普通网络搜索,也有类似企查查之类的专门查询,还有官网对照,同时,也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公司内部员工,以打听最真实有效的信息。”朱静告诉记者。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目前的就业环境越来越‘内卷’,年轻人自然想尽可能避开一些坑。”唐琳坦言,年轻一代追求更平等的职场人际关系、更自我驱动的工作内容、更宽松自在的职场氛围,“‘反向背调’行为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不是挑剔,而是求存”。
重塑职场,求职本就应是“双向奔赴”
在“反向背调”的操作中,不少大学生坦言,这不仅能让自己对即将上任的工作岗位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让自己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人生道路的规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湖南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研三学生郑佩(化名)告诉记者,在她的认知中,主动地对公司背景进行调查,其实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求职过程中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
“其实‘反向背调’在我大学实习期间就已经开始了。”郑佩表示,从本科的新闻专业再到研究生的戏剧与影视专业,她一共大大小小实习过4次,去过不同类型的单位。为了提早了解职场酸甜苦辣和公司内部运转,她从大二就开始实习。在她看来,实习可以快速了解一家公司或某个岗位,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
曾在互联网大厂、电视台、报社都实习过,即将毕业的她最笃定的是,不考虑进入互联网公司。通过实习,她深深体会到互联网公司的工作节奏和激烈竞争环境与自己的个性格格不入。领导、同事都不太愿意花费时间带新人入门,实习了三个月,真正学习到的知识很有限,团队对刚出社会的年轻人并不友好。
“实习可以让你及时调整方向,了解什么不适合自己,也很重要。”采访中,不少求职者表示,求职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公司可以对求职者进行背调,求职者同样可以进行“反攻”。
张胜利告诉记者,当前很多高校都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大学生求职主动性。“自我探索是一方面,对企业的岗位的了解也是一方面。随着普遍法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也较以往要更加强烈。”张胜利直言,当前的就业环境还是不太完善,就业陷阱防不胜防,比如有公司把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实习期一结束就解雇,酒桌文化、性别歧视现象也屡见不鲜,“年轻人对用人单位做‘反向背调’,也很重要。”
张胜利表示,“反向背调”展示了年轻一代的职场观念,这种观念可以倒逼职场生态改变,也可能为就业市场带来积极的变化。因为求职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王智芳 通讯员 李娜
编辑:胡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