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歌猛进

  如今,长沙高新区140平方公里热土上拥有3.7万余家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如今,长沙高新区140平方公里热土上拥有3.7万余家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中联智慧产业城边建设边生产。图为工人在生产车间内对挖掘机进行检查。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雨滴 摄

中联智慧产业城边建设边生产。图为工人在生产车间内对挖掘机进行检查。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雨滴 摄

路是人走出来的,产业是人创造出来的。

作为长沙成立最早的产业园区,长沙高新区的变革,就浓缩在桐梓坡西路、岳麓大道和许龙路上。

这三条路上,有繁盛产业,有诗意栖居。

过去30多年,桐梓坡西路、岳麓大道见证、演绎了长沙高新区波澜壮阔的艰辛创业史、艰难转型史,集聚的产业、企业、人才成为园区当之无愧的压舱石。

闪烁产业未来之光的许龙路,正成长着下一个三十年的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将支撑长沙高新区踏上新征程,追逐新梦想。

湖南三安半导体产业园就位于许龙路上。

这个总投资约160亿元、年产值超120亿元的“巨无霸”企业,创造了项目建设“麓谷速度”——仅用11个月就实现一期点亮投产,建成全国首条、全球第三条碳化硅全产业链生产线。

这个代表园区产业未来、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精尖”项目,正在开启一段产业传奇——2021年导入碳化硅功率器件客户549家,量产交付产品66款,制造的功率芯片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PFC电源等领域,助力长沙建成世界级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中心。

历经30多年,长沙高新区从弹丸之地发展为140平方公里的产城高地;从建园初期不到50家企业,到现在拥有3.7万余家企业,在20多个细分领域走在全国最前列,夺得21项全球第一或全国第一。

今日之成绩,是昨日之实干。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无论我们走得多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过去30多年,长沙高新区始终不忘“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敢于闯、敢于创、善于干、善于转。

可以说,一部长沙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史,就是一部长沙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史。

洞悉世界经济形势、瞄准全球产业动向、立足园区发展实际,长沙高新区转理念、转动能、转作风、转模式,奔向高质量,争创全国一流。

当前,长沙高新区正重新审视自我,再次出发,以国家站位、全球视野、未来思维,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向着“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目标高歌猛进!

转理念

从粗放型发展到集约型发展

时至四月,乍暖还寒。

长沙高新区早已春意浓浓,项目工地、生产车间里,忙得热火朝天。今年一季度,长沙高新区新开工项目13个,其中提前开工10个,新竣工3个,提前竣工2个。

省委、市委主要领导的调研和关怀,也为园区发展鼓足信心——

1月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在长沙高新区调研威胜和中联重科。

2月2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专题调研长沙高新区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情况。

为何长沙高新区频频得到省市主要领导的青睐?

近两年,在创建“五好”园区目标引领下,长沙高新区蹚出了一条发展规划不断优化、现代化产业生态强劲提升、干事创业活力竞相迸发、营商环境品牌持续优化的新路子。

事非经过不知难。

事实上,这条新路子,长沙高新区一棒接着一棒跑,持续探索了30多年。

时钟拨回1988年,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驶向第一个十年的重要关口。彼时,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重要内容的“火炬计划”开始实施。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到湘江之畔: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1991年3月,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成为全国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同年更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长沙高新区”)。

因地处岳麓山下,长沙高新区又称“麓谷”,意为打造“岳麓山下的硅谷”。目标高远,起步艰难。缺钱、缺地、缺人……一块牌子,十几个人,开启创业之路。

时间如白驹过隙。30多年来,一代代高新人不忘初心,前赴后继,如今长沙高新区迈入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回溯它的成长历程,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的十年;第二个十年,敢为人先,跳起摘桃的十年;第三个十年,转型升级,高速腾飞的十年。

发展初期,长沙高新区与其他园区一样,存在增长方式粗放、土地利用粗放、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一心图发展,重规模不重质量,重速度不重效益,尤其是对于到底发展什么优势产业,引进什么样的企业心中没数。“捡到篮子就是菜”,招商引资时,只要是来投资的就敞开大门。

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庆年坦言,湖南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省,当时在吸引外资外商、改革开放方面,与沿海地区存在差距。此外,当时全国乃至省内出现不少经济开发区,均在争抢为数不多的外资外商。

在迷茫中前行,在争与抢中奋斗,长沙高新区逐步摸索,工程机械等产业优势逐步显现,中联重科等重量级的企业不断涌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盛况之下,几多隐忧。

观内部结构,园区发展比较粗放,科技创新含金量依旧不够,企业小而多,其他产业与工程机械产业相比,规模悬殊,产业链条也不够长,时有缺链断链等现象,亟需从“一业独大”向“多点支撑”转变。

中联重科就是伴随长沙高新区成长起来的一家企业。

1992年,干了12年工程师的詹纯新开始创业。他和7名同事靠着借来的50万元白手起家,从按部就班的研究院走向了波澜壮阔的商业市场。

30年间,公司门前的大树已亭亭如盖,中联重科这家从国家级研究院孵化而来的企业也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之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联重科贡献了园区总产值的一半。由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强周期性,当时有人戏言,工程机械市场打个喷嚏,园区就会“得感冒”。

延伸产业链,从一个企业到一个产业,打造产业集群,迫在眉睫。2019年,中联重科投资1000亿元建设中联智慧产业城。2021年6月,挖掘机械智能制造园区率先投产,9月,中联智慧产业城总部及三大智能制造园区掀开全面开工的序幕。

“未来,中联智慧产业城不仅将助力中联重科打造先进制造和智慧智能的未来企业,也将为湖南工程机械再造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开创一个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新时代。”中联重科副总裁付玲憧憬道。

看外部环境,长沙高新区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侧有强兵”的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放眼全国,成都、西安、武汉、杭州等国家高新区“稳如泰山”,上海紫竹、南京、济南、宁波、厦门等新锐园区“来势不凡”。

高新人面临转型升级的新一轮大考。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转型升级,首先要转理念,思想解放,观念更新。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当前,实体经济谋求转型升级是中国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遭遇重大挑战。

越是爬坡过坎、滚石上山,越要锐意进取、广开思路。

2021年6月,省委、省政府研究提出创建“五好”园区,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

2021年11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吹响了“强省会”的号角。

今年1月8日,张庆伟在长沙高新区调研时强调,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月23日,吴桂英在长沙高新区调研时强调,在“攀高、升级、进位”中实现新一轮大提升,推动“五好”园区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强省会战略以及“攀高、升级、进位”,从中央到省市一系列战略和目标的制定,给长沙高新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更高的历史站位,更需要前瞻视野,洞彻未来,脚踏实地。早在2014年,长沙高新区就开始拉长短板,在移动互联网萌芽之际,向“数”而兴。

那时,长沙虽然拥有动漫湘军、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等“名片”,但在互联网上半场,长沙未能抢占先发优势。忧中有喜的是,全国互联网领域精英人士中近三分之一是湘籍人士,又恰逢互联网下半场拐点出现,长沙高新区抢抓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企业和人才集聚。

第一届岳麓峰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以熊晓鸽、姚劲波、李新宇、倪正东、徐少春、曾之杰、曾李青为主的“湖湘汇”的倡导下,于2014年9月20日在岳麓书院举行,就此开启一段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梦想之旅。走过8个年头的岳麓峰会不断迭代升级——规模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开放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广。

近年来,长沙高新区积极布局先进计算及其相关领域产业,引进了中国长城、中软国际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截至目前,数字产业关联企业数突破1.3万家,产业总体规模突破800亿元。得益于此,2021年,长沙高新区麓谷园区实现企业总收入3240亿元,同比增长15%。

“高新区的发展始终要坚持高质量、重效益,不在乎园区面积大小,而在于单位面积效益多少。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少满足市场需要的优质产品、有多少人就业、有多少税收,这才是重要的。除了优质高效产业项目外,作为高新区,一定要不忘初心、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把科技推向新的发展水平,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周庆年对园区如何转型有着清醒的认识。

不以规模定标准,而以“亩均论英雄”,是长沙高新区摒弃粗放型经济,迈向集约型经济、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一步。

通过招商把关,提高项目质量。长沙高新区突出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严控投入产出比,产业链招商更趋精准,布局新兴产业目标更清,聚焦数字经济、新基建,一批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项目快速落地,为园区未来产业发展凝聚新动能。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地产、设立孵化器,着力打造总部集群,通过腾笼换鸟,推进产能转换、产业升级、效益倍增。

长沙中电软件园一期占地约300亩,拥有安克创新、中国长城等营收过50亿元的巨头企业,以及问卷星、映客、亚信、58到家、中软等营收过亿元的高成长型企业,其中活跃税收企业1600家,税收过10万元的企业230家,税收过百万元的企业60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20家,亩均税收达300万元,成为高新区“亩均效益”领跑的产业园之一。

“得益于长沙高新区的政策红利,吸引众多信创、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北斗导航企业聚集于中电软件园,这些企业血液里都流淌着科技创新的基因,从而具备提高亩均税收的先天条件。”谈及这一惊人成绩,长沙中电软件园副总经理黎璐十分谦虚。

中电软件园的高质量发展,是长沙高新区提升企业“亩均效益”的一个缩影。不仅如此,长沙高新区还通过减少土地闲置、推进项目分阶段有效供地等方式让土地多“生金”,其中,九芝堂、三诺生物、水羊股份等企业均实现了三次及以上供地,既提高了园区的土地利用率,也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负担。

转动能

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

春回大地,麓谷处处翻涌着转型发展的热潮。

沿着长沙河西主干道岳麓大道一路西行,映入眼帘的是中电长城总部基地、长沙信息安全产业园、中国IPO电商第一股水羊股份、2021年中国“独角兽”兴盛优选等一批长沙高新区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

车行转左进入许龙路,这条全长5公里的道路,仿佛一条玉带,串起长沙高新区崭新的工业观光走廊——这里,不仅有长远锂科、巴夫斯杉杉、天际汽车、湖南三安等一批重大项目,还有在麓谷持续创业的九芝堂、方盛制药、航天环宇等企业的新建项目。

契合长沙高新区的转型发展,这些项目不约而同地加速迈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在2021年首批《湖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化”重点项目名单》中,长沙高新区企业占据38个席位,其中,梦洁家纺的梦洁营销管理系统项目、高端羽绒被智能工厂改扩建项目榜上有名。

位于长沙高新区的梦洁家纺生产车间,偌大的厂房内,只有寥寥数名工作人员,他们的闲庭信步与快速运转的产线形成鲜明对比。“只需设置好程序,开包、冲芯、裁剪、绣花等一系列工序均在产线上自动完成,无须人工介入。”车间负责人表示,只需15分钟,一套完整的床上“四件套”便可下线,“在产线实现智能化后,日产量高达1100套。”

一床被子盖天下,梦洁家纺的高端羽绒被智能工厂改扩建项目科技感满满,数字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取代人工,全面提升车间生产计划科学性、生产过程协同性,可降低产品不良率1.8%、运营成本25%,并大幅缩短产品升级周期。

梦洁家纺的智能化改造,可以追溯到2008年。那一年,梦洁家纺搬迁到长沙高新区,董事长姜天武下定决心:“到了高新区就要有高新技术企业的特质。”

当时的梦洁家纺在传统家纺行业已是龙头老大,其产品高中低档全线覆盖,销量也不错,但在家纺行业耕耘多年的姜天武认为,这个行业门槛不高,市场上新品牌层出不穷,追兵不断,若要快人一步,必须大刀阔斧改革——实现智能化,“断被”求发展。

梦洁家纺的跨越式发展,是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的真实写照和生动注脚,也与长沙高新区同频共振。

岳麓山下,心怀天下。湘江西岸,敢为人先。

“作为湖南首家国家级产业园区,长沙高新区自诞生起,就自带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基因,‘高’与‘新’是对园区现状最精准的概括。”周庆年这样说。

30多年前,长沙高新区从手无寸地、租房办公,到落脚湘江西岸火炬城,开辟了艰难起步的创业时代;1999年,长沙高新区创建了23平方公里的麓谷产业园,园区经济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园区的壮大,2004年开始南延北拓、东提西进,规划了140平方公里的崭新园区,由此跨入产城融合的创新时代。历经三次跨越、三次腾飞,现在的长沙高新区已是一座常住人口超30万,高新技术迸发、高端产业云集、高层次人才汇聚,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环境优美的生态科技新城。

但也无须讳言,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长沙高新区的发展也与其他高新区一样,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伴随着土地空间日益萎缩、劳动力成本增加,资源依附型园区愈加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好推动、实现经济发展?长沙高新区的主政者一直在思考。

“唯有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长沙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力夫表示,创新转型才是正道。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怎样才算创新转型?

在长沙高新区的主政者看来,要素资源不再是驱动发展的唯一因素,投资规模不再是唯一标准,真正应该看重的是项目的亩均效益、科技含量等,尤其是应注重对创新驱动和先进制造的考量。

谁是创新先锋?战略性产业、创新型企业、创造性人才!

但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双招双引、筑巢引凤、腾笼换鸟等招商引资手段对企业、项目和人才的吸引力下降,已经不再那么见效。

园区主政者深谙此道:之前园区施行的市场换投资、资源换投资和要素换投资,在如今的高质量发展时代,路越走越窄,“要用投资换投资,可以借鉴的是合肥京东方模式”。

2007年,合肥政府许诺用80%的财政收入引入京东方,让京东方凭借在合肥落地的第6代LCD液晶面板线一战成名,合肥也在面板产业链上形成了如今的千亿产值。

留住中科大,投资引入京东方、长鑫和蔚来等几家企业,成为合肥崛起的关键力量,也奠定了合肥“最佳风投机构”的地位。

在产业导入难度加大、招商成本日渐升高的情况下,产业园区需要体量巨大的国企充当抓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撬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发展集团担当了这一重任。

2020年,长沙高新区全面实施区属国企重组转型工作,明确以长沙高新控股集团为主体成立麓谷发展集团,并以此为龙头,全面整合区属国有资产。2021年8月27日,集团成为湖南省第16家、全省园区第一家获得AAA评级的单位。

全新成立的麓谷发展集团,资产总额突破600亿元,成为园区撬动产业发展动能、市场化运营项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手。

两年来,麓谷发展集团积极参与产业项目引进,以市场化方式完成了对湖南三安、天际汽车等重点项目共48.5亿元的投资,其中更是深度参与天际汽车增资重组等工作,助其将总部从外地迁入长沙,成为目前唯一以长沙为总部的新能源汽车厂家。

总投资180亿元的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则是麓谷发展集团成立以来以市场化的方式开发运作的最大项目。“计划到2025年,世界计算·长沙智谷产业从业人员达8万人,企业总营业收入目标过1000亿元。”麓谷发展集团董事长李大群介绍。

在长沙确定的“十个重大引领性产业项目”名单中,长沙高新区占据了“半壁江山”,包括中联智慧产业城、湖南三安半导体产业园、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长远锂科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北斗产业园五大项目。

个个都是战略性产业、创新型企业、大手笔投资——中联智慧产业城项目投资额过千亿元,湖南三安半导体产业园项目投资额为160亿元,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投资额高达180亿元,长远锂科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投资额逾70亿元……

产业项目兴则园区兴,这是长沙高新区谋发展的硬气。产业项目建设必须抓住龙头,5个位于麓谷的重大引领性产业项目,就是长沙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压舱石。

项目是种子,人才也是种子。

长沙高新区关注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在关注“招才引智”,积极吸引科研院所、科学家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高层次人才等落户园区。

1994年,全国第一家“高级人才事务所”在长沙高新区成立,随后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政策不断完善,黄伯云、罗安、夏家辉、卢光琇、詹纯新、戴立忠、许小曙、李少波等院士和专家纷纷择枝而来,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无穷动力。

2008年,40岁的戴立忠离开工作了8年之久的外国公司,归国创业。作为国际分子诊断领域领军人物,戴立忠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应用于疾病精准预防、诊断、治疗的国际领先核心技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圣湘生物成立应急技术攻关小组,仅花了72个小时,就成功研制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并投入市场。

是不是真的创新,市场会用脚投票。

今年2月24日,圣湘生物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全年实现营收45.05亿元,净利润22.22亿元。

“抗疫第一股”圣湘生物的发展之路也再一次证明了,人才的厚度决定企业的高度。

正因如此,近年来,长沙高新区大力实施“555人才计划”等系列人才政策,建设“人才小镇”、人力资源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创建了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一批“国字号”人才基地,打造了“麓谷人才汇”“人才创新创业研修班”等服务品牌,开创了“人才强、创新强、发展强”的生动局面。

2021年底,长沙高新区推出“千博万硕”引才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10亿元资金,面向海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千名博士、万名硕士。

具体而言,这笔10亿元的引才资金,将给予产业博士50万~70万元补贴,事业单位博士40万元补贴,创业博士30万~100万元补贴,对顶尖人才领衔的项目更是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诚意满满。

截至目前,长沙高新区人才总量突破30万,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全省园区首位,人才净流入量居全国高新区前十,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45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院士专家工作站51家;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百余个;拥有全省唯一的工业互联网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

转作风

从心动到行动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稳”这一关键字提到了25次。想要“稳”,就要有扎实的“内功”。

以前,区域发展更多拼的是地理位置、土地成本、劳动力资源等“硬实力”;如今,则已经进入了比拼“软实力”的阶段。在软实力竞争中,最为激烈的莫过于营商环境的竞争——谁能提供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优质的企业服务,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长沙高新区是湖南企业数量和高层次人才最多的园区,2021年,园区净增企业数量超过5300家,企业总数逾3.7万家,上市企业总数达50家,占长沙市上市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二,2021年新认定人才203人,占全市的35%,新增高精尖和紧缺急需人才37人,占全市的56%。

“企业是长沙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创造普惠性的营商环境对他们最为有利。作为国家级园区,长沙高新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也是自身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周庆年看来,优化营商环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站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坐标系中,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长远之策。

行政审批流程有哪些可优化空间?如何提升效能?中小企业升级发展有哪些困难?如何做好贴心的企业培育服务?比照国内外先进地区,园区的营商环境有哪些差距?

一个个疑问,像一把把利刃直插园区改革痛点,也像一盏盏明灯指引前行方向。在长沙高新区这片热土上,一场刀刃向内的营商环境自我革命拉开帷幕。

今年初,位于长沙高新区的湖南三安碳化硅全产业链生产线火力全开。其下线的碳化硅二极管实现量产出货且全面通过大客户的可靠性验证,标志着备受关注的湖南三安半导体产业园的量产爬坡正在稳步推进。

产业项目关乎园区发展大计。

园区服务聚焦企业雪中送炭。

2020年7月21日,长沙高新区携手福建三安,让总投资160亿元的湖南三安半导体产业园正式落子于此。为了推动这一重大项目尽快建成,长沙高新区设立专门服务对接机构,“三安办”因此创新成立,并以“店小二”的身份,全方位为项目推进提供服务。

项目启动至今,“三安办”的几位工作人员每天都驻守在项目一线。“我们和湖南三安半导体产业园的工作人员每天在一起,见面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如今大大小小的问题解决了300多个。”“三安办”工作人员李慧笑言,自己就是湖南三安半导体产业园项目的服务员、联络员,负责解决大到项目报批报建和与省、市、区政府的对接沟通以及疫情防控,小到项目人才招聘、员工子女入学等具体问题。

28天完成730亩140多户签约倒房、清表交地;6天完成土方转运160万方;8天实现雷锋河改道;30天完成10KV高压杆线迁移……40余个工种、1800余名建设者披星戴月、日夜奋战,全力推进湖南三安半导体产业园项目建设,实现“年内开工、年内竣工、年内投产、年内达效”,创造了11个月建成投产的业界纪录。

“长沙高新区的营商环境用三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效率快、讲信用、聚合力。”湖南三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行政负责人费伟还记得,2019年征地拆迁时,湖南三安项目原址上有3座小山丘,长有许多樟树,他原本打算拣几根手臂粗的树枝做成工艺品,不料有事耽搁了3天,“第四天过去时,不要说树枝,连山都不见了”。

依靠“亲清”政商关系和优质营商环境,长沙高新区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和高端人才落户。而行政审批的“高新速度”和贴心服务,更成为园区的一块金字招牌。

2021年1月,三诺生物iPOCT产业园项目开工,建成后将实现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为慢病防治提供更全解决方案。项目启动以后,进展很快。“长沙高新区对项目实行‘容缺审批’,很快帮我们办好了施工许可证。”三诺生物董事长、总经理李少波谈及园区营商环境时说,“长沙高新区对项目涉及的土地、水电气等生产要素都给予了充分支持,为三诺生物做大做强坚定了信心。”

企有所需,园有所为,长沙高新区以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赢民心。

2021年12月22日上午,长沙高新区管委会的几个部门连收74面锦旗——园内14家民办幼儿园的园长,手捧着精心制作的锦旗一一登门致谢。

原来,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原处于园区城乡接合部的多家民办幼儿园,尽管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广受家长好评,却因为场地等客观原因,无法办理消防手续,未能及时获得办学许可证。

教育,关乎百年大计。是直接关停这些民办幼儿园,还是想办法帮助这些民办幼儿园合法经营?长沙高新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2021年初,园区成立了工作小组,仅消防验收这个关键步骤,就前后进行了近十次会议沟通,一家家地帮助这些幼儿园完成施工图的审查、备案,再分类指导他们一步步按照施工图迅速整改。”长沙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周仙杰介绍。

“我们幼儿园有来自长丰社区的100多个孩子,加上康乐贝贝幼儿园、惟楚有才幼儿园等其他13家幼儿园的孩子,这次入学帮扶,惠及近3000个孩子。”启航卓越幼儿园园长喻伟言语里满是感动。

为了让园区员工能安心扎根在麓谷、让园区企业安心谋发展,长沙高新区想方设法优化服务,坚决破除制度壁垒,切实降低隐形成本——在湖南率先进行行政效能提速和行政服务体系提优工作;工业项目水电气等市政公共服务报装接入“零接触、零跑腿、零付费”;对项目的施工图审查服务费,全年以千万元级进行减免;每年免费为企业印刻公章,仅这一项,2021年节省费用高达95万元。据悉,2021年,长沙高新区向企业发放的“政策大礼包”多达5738个。

“我们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审批方式不断创新,审批效能大幅提升,承诺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压缩70%。2021年,我们政务大厅业务办理总量超17万件,办件总量和网办量居全市园区第一。”长沙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人介绍。

举棋若定,落子有声。

项目抢时间,就强服务提速审批效能;发展缺资金,就搭桥梁畅通融资渠道;企业求人才,就优环境强化吸引力,一项项帮扶政策精准滴灌企业发展痛点。

“经核验和公示,您公司2021年获批了长沙市企业技术中心,获得管委会奖励资金10万元。”2021年9月3日,一通来自长沙高新区经发局工作人员的电话,让湖南创星科技副总裁邓文灿惊喜不已,她直言:“以前申报这项扶持政策,需要根据园区的奖补政策主动申请并提供各类佐证材料。没想到,现在这笔奖励基金竟然会主动送上门,直接打到我们公司账户。”

从企业“申报政策”,变为园区直接“拨款到账”……长沙高新区2021年度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成功实现。景嘉微电子、天仪研究院、硕博电子等66家企业成为“尝鲜者”,共享665万元的奖补资金大餐。

惠企政策,一波接着一波;企业帮扶,一茬接着一茬。2021年长沙高新区新出台《2021年企业帮扶专项工作方案》,升级企业百事通平台,健全领导联点、部门对口、干部驻企的“三联机制”,紧扣企业倍增计划、领跑企业带动计划、低效产能提质计划、软件再出发计划四个计划,确定680家帮扶企业名单,以“专家团帮扶+管家式服务”为特色,为企业纾难解困。

今年3月7日,长沙高新区召开2022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暨政策兑现大会,以47.97亿元的真金白银兑现惠企政策,惠及园区企业,让企业家们稳稳地占据“C位”。

披绶带、戴红花、坐前排……在当日的兑现大会上,长沙高新区拿出高达1.77亿元的扶持资金,对728家优秀企业进行集中奖励。获奖的企业家们来自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储能及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领域,彰显了长沙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伴随着现场热烈的掌声,他们成为全场当之无愧的“明星”,从生产建设一线走上领奖台,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随着‘放管服’和营商环境改革在探索中不断推进、进入改革深水区,不可避免会出现暂时的‘真空’和政策瓶颈,但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没有‘过渡期’。”在长沙高新区的主政者看来,在这场优化营商环境的“自我革命”中,“高新服务”的金字招牌,正透过一个个政务服务“小窗口”、一次次贴心的“暖服务”,折射出改革实践取得的“大进步”。

转模式

从传统工业园区到宜居宜业生态园区

“宁要河东一张床,不要河西一套房。”这曾是长沙人对一江两岸的固有印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湘江西岸,已经扯掉这张僵化标签,集“动力、实力、活力、魅力”于一体。

长沙高新区兴起于湘江之滨、麓山之西,以一园之力集聚了全省38%的上市公司、全市一半以上的移动互联网企业。

在过去30多年中,长沙高新区也曾不可避免地落入传统工业园区发展的窠臼:过于强调生产,厂房密布,周边生活配套不足,使得许多产业工人每天长时间通勤往返。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产业园区遵循“产城人”的发展模式,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园区发展阶段决定的。

但园区嬗变的终极归宿是城市。

放眼全国,苏州工业园、蛇口工业区、天津经开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等,无一不是由生产性园区成长为兼具研发、生产、生活、商业乃至旅游、休闲等诸多功能的城市体系。

长沙高新区要实现从“产城人”向“人城产”发展模式的转变、从传统工业园区到宜居宜业生态园区的转变,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完整生态。这个生态体系下,打造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全球竞争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是基础和前提。

在郭力夫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五颜六色的“作战图” ——创新企业培育一览图。

这张图将全园企业的发展水平划分为种子期、苗木期、成长期、壮大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从产业、科技、金融和人才等四个维度,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创新企业服务体系和培育生态。

这张图不过一张报纸大小,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中信息量巨大。虽然长沙高新区对五个阶段的创新企业帮扶切口相同,具体措施却依据企业阶段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凝聚着园区孵化和培育企业的真心和匠心。

“我们就是想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为长沙高新区培育一个像阿里巴巴、京东方这样的企业‘新物种’。”郭力夫谈到创新企业培育生态的未来时信心满满。

柳枝行动始于2015年,是长沙高新区针对种子期企业成立的一个移动互联网双创平台,无偿给予移动互联网企业20万元资金支持,扶持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和团队“从0到1”。短短6年,柳枝行动与互联网岳麓峰会、马栏山成为湖南移动互联网最响亮的三大品牌之一。截至2021年12月,近600个项目获得了柳枝行动专项补贴。

睿图智能是柳枝行动扶持的企业之一。

“现在你给我20万元,对我肯定没那么大的帮助,但放在2016年,确实解了我们回款慢的燃眉之急。”  回想初创时期遭遇的“死亡谷”,睿图智能总经理周博文如今脸上风轻云淡了许多,但对柳枝行动当年的雪中送炭之举,话语中充满感激。

从机器视觉出发,睿图智能凭借持续创新,找准优势行业,一路稳扎稳打,企业迅速壮大,创造了惊人的成绩。2021年,睿图智能不仅在风景优美的后湖畔租赁了一栋五层办公楼,还获得了数千万元的战略投资,子公司比邻星科技也完成了千万级种子轮融资。其研发制造的智慧物流产品在烟草物流领域覆盖了全国80%的省份,并被数百家食品药品企业和物流公司应用,教育机器人目前已服务50余所院校。

几年来,周博文的个人履历也愈加光彩夺目,不仅成为两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更在2020年迎来人生荣光时刻:作为基层代表之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的基层代表座谈会并发言。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句话是“雏鹰计划”的真实写照。2019年10月,长沙高新区启动“雏鹰计划”,遴选、培育一批技术新、模式新,未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

湖南斯北图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安全可靠的天基数据采集,同时结合自身研发的自主可控的通信系统,为国家电网、气象水文、海洋运输等行业提供服务。“参加‘雏鹰’计划,我们能跳出行业看行业,跳出未来看未来。同时,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有梦想、有激情的创业者,共同交流,一起成长。”斯北图科技CEO邢克飞介绍,2021年,公司测控产品销售突破100台,预计今年有望翻一番。

短短两年多,长沙高新区精心培育的近200家雏鹰企业中,已有42家一举跃升为营收逾2000万元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近五分之一。

创新企业的培育壮大需要生态的扶持,产业集群的建设也离不开生态的打造。

当下,新能源汽车无疑是炙手可热的赛道。如果长沙高新区与北京、上海、合肥、广州等新能源汽车企业高集聚度的城市正面竞争,走同质化发展路子,必然难以建立强大的比较优势。

痛则思变。

长沙高新区瞄准全产业链重金、全力布局,引进了巴斯夫杉杉、长远锂科、天际汽车等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上游电池、电机原材料,中游电池、电机、电控,以及下游整车、充电桩和运营的全产业链业态,期待“弯道超车”。

看上游环节,长远锂科、杉杉新材锂电池正极材料年产量已超6万吨,出货量稳居全国前十。

看下游环节,天际汽车长沙匠心智造工厂于2021年6月正式投产,满产产能达6万辆,实现年产值120亿元以上,是长沙第一个正式投产的纯新能源汽车工厂。

天际汽车生产的A+级SUV天际ME5增程版于2021年11月开始交付,市场反响热烈,目前已实现单月大定订单超千台、累计订单超4000台的好成绩。

“在新能源千亿级赛道中,天际汽车一直潜心造车,坚持关键技术自研,精准洞察用户的真实用车需求。未来5年内天际汽车将以每年一至两款新车的速度,实现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在内的完整产品矩阵。”天际汽车董事长兼CEO张海亮创立天际汽车之前,曾在传统车企中摸爬滚打多年,如今,他将天际汽车的未来与长沙高新区紧紧捆绑在一起。

2021年,以先进计算为导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被确立为长沙高新区的首位产业。

“什么是算力?”“该引进什么样的企业?”“怎么打造完整的先进计算产业?”带着一连串亟需解决的发展课题,长沙高新区开始苦苦求索。

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是突破口。

2021年9月,总投资180亿元、总用地913亩的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动工建设。仅1个月后,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及万兴科技等8家企业签约落户。

项目规划也日益清晰:突出“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模式),利用现有生活及居住配套,将生态保护与“山水洲城”精美建设有机融合,以地铁2号线为公共交通主干线,吸纳周边配套资源,围绕算力、算法、算据和计算应用等四个维度进行功能分区,培育和引进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计算产业相关企业,拓展先进计算在工业制造、数字内容、政务服务、交通、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足不出园,即可满足工作、生活需求。”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副总经理曾威介绍,长沙智谷的商业配套比例达到了20%,远超普通工业园区不到两位数的比例,园区内除了设置诊所、托儿所、影院、酒店式公寓等基础设施,还将打造线下交友体验馆等新型社交场所,以满足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只有产业,没有配套,工业园区注定是一座“产业孤城”;如果只有产业,没有烟火气,园区注定是没有温度的钢铁森林。

事实上,30多年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长沙高新区这片1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越扎越深、越扎越广。《长沙高新区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行动纲要(2022—2025年)》提出,园区将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工作、生活、发展等多元诉求,布局相应的发展环境体系,建设绿色园区、智慧园区,全面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水平。

2021年12月,雅礼高新中学签约落户,长沙高新区实现与名校办高中零的突破。这所占地超过100亩的高中,规划51个班,在市人大的高位协调下,从萌生想法到签约落地,仅用2个月,就热烈回应了居民子弟“上好学”“好上学”的期盼。

今年以来,“以人为本”理念渗入长沙高新区的各项工作中。

城市更新更“精细”。长沙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打造精品工程,部署推动黄桥大道以西等区域调规扩区,启动黄桥大道以西未来发展规划;推进玉兰路以西、东方红路以东、岳麓大道以南、桐梓坡路以北区域的城市更新,重点保障完成桐梓坡路、东方红路的提质改造;同步实施9个老旧小区的提质建设。

城市管理换新颜。园区将压茬推进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市政道路及设施巡查维护工作,部署更换一批老旧破损的市政公共管网。

社会民生更安心。园区将启动实施新“十大民生实事项目”,重点解决小区及周边的生鲜市场、公交站、停车位、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问题;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抓好附中高新综合楼等十大公共项目建设;加快完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

民生聚人气,人气带发展。带着初心,长沙高新区实现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均衡发展局面。

30多年来,长沙高新区一系列实实在在、从无到有的变化,折射出在产城融合进程下,麓谷已变得更为宜居宜业宜游——

从没有楼盘到如今房地产企业已超过43家;

从不通公交到40余条公交线穿行麓谷,城铁地铁接踵而来;

从没有绿化到如今绿化面积超过1000亩,4座大型公园绿意盎然;

从没有学校到如今有21所中小学,满足麓谷居民的上学需求;

从没有医院到如今拥有7所医院。

这家工业园区在翻涌的经济浪潮中逐渐蜕变,在日益完善的功能配套中不断蝶变,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了市民的“衣食住行游娱购”,一个全新的麓谷,屹立在湘江西岸,展现出无穷魅力。

尾声

对过去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

当前,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遭遇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困难越向前——贯彻新理念,蓄积新动能,厚植发展特色,长沙高新区一如既往地专注于“高”和“新”;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转”的底色,长沙高新区始终如一奔跑在路上。

强省会战略的战鼓已经擂响,“创一流”的蓝图已经绘就,长沙高新区正向“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目标奋进。

不断延长的许龙路,往北几分钟即达的未来的长沙高铁西站,长沙高新区正在谋划、建设、生产的这些大项目、新产品,将从这里走向全国、全球。

高新之势,大势所趋,从这里出发,新的希望正在升腾。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红丹 张怀中 伍玲 李广军 袁路华 朱莉

编辑:彭佩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