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影城曾开启长沙电影的IMAX时代。吴笛摄
我们家来到长沙,是1978年年末。那时住在黑石渡边上的长沙工程兵学院南院。
生活简约而匆忙,但是,有一件事情,会让这样平淡的日子变得充满激情和欢娱,那就是看电影。
此后的40多年,爱看电影的我,一路与中国电影业,与长沙电影市场的发展同行。
上个世纪70年代:大院里的电影欢聚
我们住的大院有两处看电影的地方:一处是操场及其西边的阶梯式看台,看台边上有两株巨大的泡桐树;另一处是浏阳河畔的大礼堂,像食堂一样的大而空的平层大屋,红砖房,铁架木椅,没有任何坡度,也没有任何特色。
只要不是坏天气,电影会选在露天的操场上放,似乎是一周一次。每到这个时候,院子里的小孩子奔走相告。下午放了学,便把家里的凳子搬出来,开始占位子。电影开始前,平日里散落在各栋楼里不太来往的孩子们,都聚在了一起,过节一样热闹。男孩子们打打闹闹,女孩子们跳绳、跳皮筋、打沙包,再大一点的少男少女们挤在一起窃窃私语。这样的鲜活而杂乱,一直要延续到电影开始后。在这个操场边上看了很多电影,比如《早春二月》《伤逝》《海霞》《天云山传奇》《地道战》《金光大道》《庐山恋》……数不胜数。看露天电影的时候,偶尔会四处张望,我于是看到了泡桐树枝桠上的一片云天,或者是一轮弯月,又或者看到了春天泡桐树那娴雅的花束,心里就有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慨。那或者就是诗意的萌生、文学的启蒙?
在大礼堂里看电影的次数,要少很多。但是,在大礼堂占位子却是斗智斗勇的一件事。我们这群玩伴,会选两个代表,背一堆书提前去。先把两个书包分开放在一排凳子的左右两端,再把一本本书放在每一个凳子上,然后两个人各守一端。否则,好位子就会被别的“观影团”抢了。除了看电影,在这里我们看了不少当时社会上难看到的歌剧、话剧和文艺演出,比如《一双绣花鞋》《于无声外》《红旗颂》等。还看了很多次奇志老师的相声。那时他是长沙工程兵学院的一名文化干事,用的是真名——杨奇志,他的搭档叫郭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长沙,虽然有一二十个正规的电影院,但毕竟是要钱的。而政府机关、大学和工厂,几乎都是配套齐全的小社会,放电影也是后勤服务的一部分。
上个世纪80年代:长沙少年的电影狂欢游
大约是1982年的“六一”儿童节, 七岁多的弟弟刚上小学一年级。这一天,他以出乎意料的迅捷吃完了早饭,告诉我们:学校组织看电影。然后就雄赳赳地走了。一直到了晚上十点,他才满怀兴奋又疲惫万分地回来了。
他一进屋,发现全家人的表情都不对。是的,从下午四点多开始,我们就开启了寻找他的模式。想一想,一个七岁小孩,从早上七点多出去,没有一分钱,到了快吃晚饭还没回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全家人找遍了从黑石渡到德雅村的边边角角,没有见着人。晚上九点多,一家人才陆续回到家,焦虑万分。
可是弟弟竟然满面红光地回来了,讲起他一天的狂欢:从丝茅冲的北郊工人俱乐部开始,看第一场电影,然后坐公交车到中山路,在银宫、红星、青少年宫又接着看了几场电影,然后又到五一路的湖南剧院,最后是跑到了人民路的解放电影院。这一路转悠,差不多15个小时,看了近十场电影,坐了五六趟公交,围着当时的长沙城转了大半圈。
“今天,看电影和坐车都不要钱!好多小朋友都去看电影了。”弟弟开心又有些惶然地看着我们说。至于他是怎么密谋这个计划,和谁去实施的,又怎么解决了两顿饭,他却闭口不言。
我们全家人,着实被这个七岁少年的勇敢而又疯狂的举动怔住了。而我才发现,原来长沙此时期,“六一”儿童节还真的有免费电影看。只是上中学的我忙于学业,从未享用过。但依据弟弟的说法,那时候,许多如他一样的长沙少年,因为痴迷电影,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冒险;而最好的时机,便是“六一”儿童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山路上的电影夜生活
1991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了长沙晚报社,住在了位于蔡锷路的晚报单身宿舍。
从天南海北各地大学分回湖南的大学生们,住在报社的筒子楼顶层,两人一间。当时钱不多,也很忙,但有六七个同伴,又有各类社会资源,日子竟也有滋有味。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在筒子楼里置了煤气罐、煤气灶、锅碗瓢盆等一大堆用具,每天下午下班,我们分工合作,买菜的买菜,做饭的做饭,洗碗的洗碗,一切搞定,便开始了我们几乎每天的电影夜生活。
蔡锷路紧挨着中山路,中山路上不到两百米的地方就有三家电影院:银宫、红星、青少年宫。文体部的同事对着报纸上的电影广告,给这些电影院的负责人打电话,当然得间天分开打。打通了电话,联系好了场次,明确了人数,我们就浩浩荡荡有说有笑地奔赴电影院,这时大概是晚上7点半,正是第一场电影开始的时候。
在这条街上,我们几乎通看了那几年所有上映的电影,包括《霸王别姬》《城南旧事》《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真实的谎言》。看完电影,刚刚好是九点多,如果有稿子要写,就赶紧回去写稿子,如果没有当天要写的稿子,又有些意犹未尽,那就接着看下一场。
“舒服”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随着有的伙伴离开长沙,有的伙伴陆续结婚,我们这个日日“打平火”的团伙也就渐渐地散了。虽然前后不过两年的时间,却是生命中最畅快自由的日子。此后近30年,我们这几个人,虽然大多还是在一栋楼里办公,可各忙各的,别说再一起看场电影,就是一起吃个饭,也只有两三次。
本世纪初,在汽车电影院和孩子共享幸福时光
女儿三岁时,我们一起在青少年宫看了一部爱情片《战地黄花》,海明威的原著。看完电影,女儿很认真地对我说:“那个阿姨爱的是那个受伤的叔叔,不是医生。”那一刻,我明白了两件事:不要低估了一个儿童的智商,不要低估了电影的作用。于是,和女儿看电影,成了我们探讨人生的关键模式。电影中人的命运一目了然,因果必现,比起讲一大堆人生哲理有用多了。
除了湖南大剧院,和女儿去得最多的是当时河西王陵公园的幕语汽车电影院。这家影院,成立于2004年,在当时整个中国,都算是超前的。老板是个豪气十足的女子,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浪漫心。
开始我们老老实实坐汽车里看,可人多了就憋得很。后来就选择在用公交车厢改造的车吧里看。车吧大,有两层。一般我们会邀请一两家好友一起去,坐在上层。孩子们在车吧上看电影、游戏或者在车里爬上爬下,那轻松兴奋的样子,让我看到了曾经在大院操场上看露天电影时的自己。大人们则坐着,边看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扯点闲谈,不用刻意,却很随心。
后来报社总编室搞活动,一时想不起去哪里,我就建议去这里搞。那天,好像是2009年中秋前后,大人孩子们一起去了近20人,又吃又看又玩,还看见一轮皓月一直挂在了银幕上空的天际。
如今,创业于长沙的“幕语”影业已跻身成为全国知名电影品牌,不仅拥有汽车电影,还有了大型影城、4D电影等多元化项目。汽车电影也从长沙走向了江西的武夷山、浙江宁波、安徽合肥和湖南邵阳、湘潭、永州等地。
2016年,一个人的豪华专场
转眼,就到了2016年的夏天。动画片《大鱼海棠》上映,这在当年是一部现象级电影。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每一部现象级的电影,往往带来的不仅是电影故事本身的精彩,也是电影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1994年,《真实的谎言》上映,带来了顶级的动作特技和收听音效,从而推动了长沙电影院音效的全面升级。
2002年,《哈里·波特与魔法石》上映,其电脑特技及3D视效带来的魔幻世界,令人震撼。
而这个时候,正是长沙大型百货商城兴建豪华电影院的发力期。2004年长沙王府井百货商店电影院与大家见面,其10个影厅全部为SRD、DTS数码影厅,被誉为湖南第一 “电影超市”。2008年,长沙万达影城解放路店开张,共有9个影厅,其中I MAX巨幕厅高16.6米、宽22.5米,不仅是湖南最大的,在全国也屈指可数。
2010年,当《阿凡达》上映,IMAX3D这个电影高端技术名词进入长沙人的生活,而此时,长沙人已经可以在万达的IMAX影厅里享受到超凡的视听体验。
而这样的体验又一次激发了长沙电影院进一步升级。此后几年,长沙的电影院伴着大型商业综合体、社区大型超市和旅游景点等项目一起生长,可以用遍地开花来形容,数量以百计。这些电影院已从过去的单一大厅,变成多特色厅相组合的经营业态;电影技术包罗SRD、DTS、纳米银幕、IMAX、RealD、60帧技术、4K激光放映系统、杜比全景声等;电影院的市场管理模式也从单一的国营经营,变成了多个院线并存、多种形式共生的管理模式;而装修风格更是千奇百怪,豪华文艺各取所需。
于是,在2016年,当《大鱼海棠》这部当时难得一见的国产动画片上映,长沙大大小小的电影院都即时推出,其时几乎都有相关的演播厅能达到其3D效果,能生动展现它大场景和景深突出的画面特色。
我在该片下档前的最后一天,打开手机,在万家丽北路较北边的MC影城山水湾店买了一张豪华厅的电影票。一进去,厅不大,全是高档真皮的功能性沙发,可以按任何角度打开,可坐可躺可斜靠。电影厅里,就只有我一个人,我将椅子调成平躺式。电影开始,大鱼在水中游弋,音乐响起,声音萦绕在我的耳际。当我半闭着眼睛时,这如同身临其境的音效,仿佛将我整个身体拥抱,我也如一条鱼一样,在自由地畅游。
这真是一种难得的体会,我享受到了妙曼的电影专场。我这个曾经坐在冰凉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的女孩子,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场景。此时,就觉得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如此美好,也如此不可思议。
从2016年到现在,长沙的电影院还在不断生长,仅长沙主城区及其区县(市)城区的电影院,就超过了400家,这些还不包括那些乡村或者大的企事业单位拥有的放映场所。
是的,曾经,看电影,就像过节一样;如今,也许日常忙碌的人们,只有在节假日时,才会举家或者约二三好友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升级,电影总会带给我们愉悦的身心体验,这是其魅力所在。而长沙这些日益丰富日益先进的电影院,让我们能更便捷、更专业地去体验电影的美妙,去感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身心畅快。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申芙蓉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