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半年,龙江波经历了一场时间旅行。他的思绪穿梭往返于二十四节气,一次又一次地构筑着寒来暑往。
遨游的思绪携着诗意与巧思归来。于是,惊雷乍起时,拔节生长的萌芽化作奔腾的高铁;暑意渐浓时,清响滴落的竹露化作眼角的泪水;春风悄度时,渐次绽放的桃林选择唤醒一只鸟雀……
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开始播放,这些意象成了一支箭、一道光、一缕春潮,在所有观众心中激起澎湃浪潮。
当人们还在为短片欢呼惊叹,导演龙江波和他的制作团队已赶赴成都,开启下一段旅程。2月13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龙江波,听他谈谈创作背后的故事。
地域或有别,美好无国界
——“和观众沟通,是最重要的本事。”
2021年夏天,龙江波接到北京冬奥组委的邀请,担任冬奥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导演。此时,他仍不清楚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考验:此前,张艺谋导演已与20多名导演进行谈话,而龙江波成为了选择对象之一。
得知原委后,一段久远的记忆浮现在了他的脑海。那是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正在为系列宣传片挑选导演团队。
“和这次一样,当时也有几十个导演参与竞选,所有团队要拿出片子,像打擂台一样对决。”龙江波回忆,那次竞争异常激烈,拍摄过程也很艰难。在竞选成功的导演中,也有一部分选择半路退出。除了自己的作品以外,龙江波捡起了那些未完成的片子,拍好后一起递了上去。
一名红衣女子或静立于红墙之下,或飞旋于雪山之巅……当记者描述起记忆中的镜头时,龙江波笑道:“没错,这就是我当时拍的《飞天·人间篇》。”
从2003年至2010年,《飞天·人间篇》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了整整7年,成为央视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宣传片。
而后,龙江波执导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在行动》《大地的孩子》《成都大运会宣传片》等作品频频“出圈”,受到赞叹。
当你与这些作品相遇,最初会为其极具美感的视觉效果所惊艳,浅尝后又因奇思妙想而拍案叫绝。尝到最后,才完整剥出层层意蕴,细一琢磨,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更为难得的是,龙江波的作品在保持深度的同时又易于理解,这一点在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一开始就确定了要让这部短片能雅俗共赏。哪怕看不懂背后的意蕴,也不至于讨厌它。”龙江波说起自己的创作历程,“初出茅庐时,我也曾喜欢标新立异,着迷于一知半解的东西。当年的不安分固然也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但到了现在,我觉得能和观众沟通才是最重要的本事。这就要求创作者持一种朴素的姿态,去关心观众的所思所想,而不是站在舞台上声嘶力竭地大喊:我是学艺术的,我很特别。”
事实上,要做到龙江波所说的这一点并不简单。创作者需涉猎甚广,才能在与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的观众展开对话:“如果沉浸在自己的情有独钟里,创作就很难求新求变。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是历史经济还是诗歌文学,我们都必须保持好奇心,这样才能在作品里实现融会贯通。”
现在的龙江波已然走出了这些“关卡”,他有了新的忧虑:“这些年我们拍了很多短片,但始终没有开始拍电影。短片导演往往会被质疑缺乏讲故事的能力,为此,我们曾有3年时间强制停止拍摄,专心创作剧本。等时机成熟,我们会拍出这些故事,实现新的突破。”
同行逐梦者,半数是湘人——
“是同乡,更是相识多年的朋友,配合无间的伙伴”
“春雷响,万物长”“风吹雨洗一城花”……无论画面暂停在哪一帧,龙江波都能清晰地讲述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属于龙江波,也属于团队里的每个人。比起同事,龙江波更愿意将他们视为战友。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志同道合,在一起完成的不仅是工作,更是梦想。
造型总监钟昔梦与龙江波同为湖南人,是团队最早期的成员。经过二十多年的合作,两人早已彼此信任,默契非凡。正因如此,钟昔梦在实现导演表达意图的同时,会追求精益求精的创作:“造型不能仅限于与画面的契合,还要考虑片子传递的精神内核。比如在芒种篇章中,有一名龙舟舵手。一开始,为了凸显他的力量感,曾考虑赤膊上阵。但经过探讨,我们又觉得不够含蓄,最终还是给他穿上了背带裤。”
多年的经验造就了钟昔梦异常敏锐的观察力,演员乱掉一根头发丝,她都能立即察觉,并飞奔前去整理。既要时刻观察拍摄现场,又要随时调整造型设计,兼顾两头的钟昔梦干脆把工作台搬到了片场。她的想法很简单:“无论如何,不能耽误国家的事情。”
颇为巧合的是,除钟昔梦外,在龙江波核心团队里还有4个湖南人,他们都出生于龙江波的故乡——宁乡。
受父亲影响,龙江波自小喜欢画画。在少年时期,他从花明楼镇来到宁乡县城学习美术,在这里认识了同样背着画板的周谦,自此一见如故。二人博识多通,惺惺相惜,即便各奔东西后,亦联系密切。
一开始,周谦留在长沙从事平面设计工作。龙江波劝他:“做平面设计涉猎范围较窄,我们一起做影视创作,就能把喜欢的音乐、戏剧、建筑等各个艺术门类都装进来的。”
这话打动了周谦,很快,他来到北京,加入龙江波的影视公司,成为了制片总监。
北京冬奥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共有107个镜头,其中60%以上需要后期进行调整,这一部分主要由刘宗负责。
色彩、特效、字幕……每一个细节都会对短片的美感产生影响,最终,刘宗交给观众的是一份完美答卷。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出类拔萃的后期制作竟是自学成才。
刘宗与龙江波同为花明楼人,相识已久。抱着对影视后期的浓厚兴趣,刘宗来到北京,在龙江波的引荐下进入影视后期制作公司工作。半实习、半自学,刘宗摸索着学会了不少软件。当龙江波试着交活儿给他时,刘宗的表现令人惊讶:“一个新东西交过去,刘宗自己捣鼓几天就能弄出来。除了超强的自学能力,他对色彩的把握也有着超常的天赋。”
凭借着过硬的本事,刘宗声名鹊起,不少明星指明要找他合作。而后,同样颇具天赋的肖洒在机缘巧合下拜师刘宗,4位宁乡人就这样聚到了一起。
“我们不仅是同乡,更是相识多年的朋友,配合无间的伙伴。我们的交流无需过多的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对方的意图,效率极高。”龙江波说。
与共同作战的乡友比起来,记忆中的故乡在渐行渐远。因工作忙碌,他往往隔一两年才能回一次老家。每次回家,他都发现故乡正在改变。
“无论人在哪里,他的根都在家乡。在故乡度过的一点一滴,那儿的一草一木,我都记忆犹新。我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家乡能飞速发展,又为童年记忆的离去感到遗憾。”龙江波陷入回忆,声音有些低沉,“我仍记得小时候家门前有一颗大树,我会在那儿乘凉、玩耍,对它感情很深。有一次回乡时,听说因修路不得不移栽树木,只好请求父亲加以照看。但后来回乡,得知众人尽全力也未能将其移活,我为此伤心了许久,但也心知无可奈何。”
对家乡的浓厚情感嵌入到了龙江波的创作理念中,也令他内心充满敬畏。在谈及如果有机会,将怎样给家乡拍摄宣传短片时,他显得尤为郑重:“要把一个地方拍得很美并不难,但是真正能打动人的还是人文底蕴。如果要拍片子,我得带着团队过来深入调研,揣摩这个地方的精神内核,这样才能更好地向世界推介我的家乡。”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曼斯
编辑:胡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