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深挖知产“富矿” 打造城市标杆

1.jpg

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1.jpg

驻长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本文图片均由长沙市知识产权局提供)

2019年,长沙创全国之先,出台了首个支持高校知识产权就地转化的专门政策——《长沙市促进驻长高校知识产权在长转化若干措施》,从体制机制、承载平台、服务能力、转化环境四大板块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和“难点”,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

时隔两年,如今,在长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多点绽放、全面开花。

12月14日,由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长沙市知识产权局、株洲市和湘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岳麓山大科城共同承办的第二届驻长高校知识产权在长转化表彰会议暨2021年度长株潭知识产权转化对接活动在长沙举办,聚焦在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深挖知识产权“富矿”,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助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搭平台,“一核两翼”增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高校作为知识产权创造的生力军,在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长沙作为省会城市,高校众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数据统计显示,在长沙市有效发明专利中,驻长高校的发明专利占比超过40%,共17000多件,这其中,一半左右与长沙市22条重点优势产业链关联度和匹配度极高,具备就地转化的条件与优势。

坐拥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如何唤醒广大高校“沉睡”的专利,助力长沙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长沙打造“一核两翼”的平台模式。长沙市知识产权局按照区域、功能布局,以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为核心,在重点园区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各类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构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系。

目前,省、市联动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知识产权中心9个,形成知识产权成果“推送之翼”;在园区通过培育和引进等形式形成园区“承接之翼”,先后在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宁乡高新区搭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大科城引进上海新诤信入驻,在马栏山文创园建立视频文创版权交易平台,在长沙经开区建立湖南自贸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构建“一核两翼”的知识产权转化格局。

同时,长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激励导向作用,凝聚高校、企业、服务机构作为技术供给端、技术需求端和转化服务端三端的力量,“三端合力”打通了技术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打造了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长沙模式”,驻长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活力释放、动能澎湃。

强保障,多措并举有成效

创新成果能顺利“走出”实验室,“落进”生产线,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离不开政策激励。长沙从政策、资金、生态等方面加强保障,力促高校知识产权转化。

《长沙市促进驻长高校知识产权在长转化若干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性的提出15条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在高校知识产权转化过程中的牵头作用,精准定位高校作为技术供给端、园区企业作为技术需求端、中介机构和服务平台作为转化服务端三者的职能和定位。

专家认为,该政策有力推动了高校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激发发明人进行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积极性,有效解决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动力问题。

在此基础上,2020年5月,《长沙市促进驻长高校知识产权在长转化项目实施办法》印发,市财政每年配套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和推动驻长高校知识产权就地转化,再次激发了高校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活力,各园区、企业、服务机构积极响应号召,形成了百花齐放、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长沙在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创造、保护和运用等关键点上精心布局,合理谋划,接续发力,打造知识产权最优生态环境,不断提升长沙城市经济竞争力。

在2021年公布的全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结果中,长沙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评价指标进入知识产权标杆城市。

促发展,产业振兴新动能

长沙有22条产业链、七大产业集群,不仅是工程机械之都,还被誉为“智造之城”,把创新成果与产业“联姻”、培育产业振兴的新动能,长沙市知识产权局是一位称职的“红娘”。

自支持政策出台以来,广大高校发扬“在长为长”精神,面向经济主战场,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运营,高校知识产权对长沙产业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融合力明显增强,打造了驱动“1+2+N”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引擎。

陈政清院士团队研发的“电涡流阻尼新技术”,以其结构简单、非接触、无需工作介质、寿命长等特点,在航天等领域有很广的应用前景。经过科技成果积极向企业转化,近三年产生经济效益3.8亿元,现已广泛应用于大型桥梁工程、建筑结构、电力工程等领域。

中南大学透明计算创新团队聚焦以透明计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计算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新学术成果及专利,经过成果转化,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的系列产品中。

中南大学与三一重卡强强联合,自主研发高端重卡关键技术,经过产业化落地,实现销售近1.2万台,产生38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大展长沙工程机械之都的魄力与担当。

据统计,两年多来,驻长高校知识产权转化项目共372项,转化金额达到15.14亿元,其中在长转化245项,转化金额7.77亿元。一批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5G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高价值专利组合落地22大优势与新兴产业链,形成产业新的增长点。

通过“描点、连线、成面”的立体式推进,2021年,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为示范引领,驻长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如燎原之势,在星城大地蓬勃生长。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大学以及职业院校,越来越多高校加入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朋友圈”,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

不仅如此,随着“强省会”战略的提出,长沙树牢全局观念,围绕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完善三市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机制,全力打造“产业创新圈”,并将加强与中部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联动,协同建设高校知识产权转化联盟,让更多高校知识产权成果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金慧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