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座桥梁飞架,见证着一座红色城市的光辉历程。陈飞 摄
汉桥 资料图片
千年浏阳河,九曲十八弯。即将注入湘江前,在芙蓉区马坡岭附近,她一个盘旋,留下了一段宽阔平直的河道。
数千年来,马坡岭本没有桥,两岸人民靠舟楫往来。直到1949年,这里有了第一座桥。此后短短几十年间,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在马坡岭街道辖区内数公里的浏阳河岸线,先后飞架起四座桥梁。百年沧桑,桥畔浏河两岸百姓生活日新月异。
四座桥,一如四位静默的历史见证者,见证着这一座红色城市的光辉历程,铭刻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成就,给予我们无比宝贵的智慧和力量,赋予我们无比坚定的底气和自信。
1949 浮桥
1949年,人们在浏阳河以东的渡口架起了一座浮桥。
2021年11月29日,芙蓉区东屯渡渡口,浏河如练,碧波如洗。河对岸见证72年前架桥热闹喧嚣的迎解古樟葱绿如昔,当年的浮桥已是踪迹难觅。可是,对76岁的马坡岭老居民张海祥来说,那座浮桥一直架在他的心里。
“架桥迎解放军进城我是听我娘老子讲的,我父亲去世早,他做了一世长工,1949年刚分到田,作了一季,打了60担谷,就病死了,冇享过一天福。”“我娘讲,那年8月,垸子里来了几个带头的,说解放军要进城,请大家帮忙架桥。那时这里还叫西龙垸,地势低洼,常年被水淹,没住多少人,但听说解放军要来,两岸的老百姓都跑去帮忙。有筏子的全搞了去,背的背门板,拆的拆床板,材料还不够,有的就把鱼盆也搬了去。从8月2号起,100多个熟悉水性的百姓和300多个战士开始搭桥,浮桥有200多米长,5米来宽,大家分段‘包干’,用了3天时间才把桥架起来。”
8月5日凌晨,解放军部队开始过河,小伙子纷纷跳进河里,分立浮桥两侧,用肩膀做支撑稳住浮桥,很多人一下水就是几个小时,手脚都被泡得发白……70多年过去,这个场景一直深深印在张海祥的脑海里。
72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在马坡岭,却已是沧海桑田的变迁,昔日浮桥不存,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架桥的精神在这方土地生了根。如今的浏阳河上一座座大桥飞架,曾经的土砖房、茅草屋早已不复存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勾勒出壮丽的天际线……
1960 麻石桥
“东屯渡大桥是1957年开始修的,1960年建成通车,全麻石桥,没想到,当时那么苦,却修得这么壮观、雄伟。”张海祥感慨道。
60多年后的今天,东屯渡大桥上依然车水马龙,历经岁月风雨,昔日的六孔石桥依然保存完好并承担着繁重的交通任务。
“砌桥墩先是打围子,再把水车干,麻石从丁字湾那边用船运过来,没有机器,硬是靠手推肩扛垒起来。”张海祥回忆,当时两岸很多村民都过来做义工、下苦力,但没什么吃的,最好的吃食是米粉,一角五分钱一碗,还只有抬石头的青壮年凭票才能吃上一碗。就这样,靠无穷的人力,硬是把东屯渡大桥修成了。
“我小的时候,桥东还叫乡里,桥西叫城里,父亲背我进城,一走到东屯渡大桥,他就让我数桥墩,可我怎么也数不清。”1974年出生的马坡岭原住民杨英说,起初远大路还是砂石路,东边靠桥有一个很大的坡,1986年她骑自行车从马坡岭到马王堆中学去读书,力气小骑不上去,车子都是推上去的。“当时,远大路不只是没有铺柏油,路灯也没有,一到夜里一片漆黑。后来远大路拓改了,东屯渡桥也扩修了,渐渐地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期间,杨英通过大桥,到城里求学、工作,到后来结婚生子,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修桥的乡下青壮年,也通过东屯渡大桥走进长沙城,走向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投入火热的新生活,通过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演奏出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华美乐章。
2012 营盘东路浏阳河大桥
只要在园区,每天中午,万建明都会到浏阳河边散散步。看到营盘东路浏阳河大桥,他都会多留意几眼,像探望一位熟悉的老朋友。
万建明是马坡岭街道辖区英氏控股集团的副总裁。他看着大桥从开建到正式通车,他的企业也在桥边快速成长壮大。
大桥从开通之日起,就为河东片区万建明这样的企业家带来了极大便利,进厂出厂的每辆货车几乎都要少走近5公里距离。
2012年9月29日,营盘东路浏阳河大桥正式通车。大桥西起营盘东路,东接农园路,是连接长沙东西的又一处咽喉要道。这是国内首座新型“类双层”大桥。大桥创新采用“类双层”顶推连续箱梁结构,巧妙地将人行道“下移”至梁外侧底面,使人车完全分离、分行,这样不但保证了车流不受干扰,而且保证了人的安全。
与大桥设计者一样敢于“吃螃蟹”的还有万建明和他的团队。2008年,不甘平庸的万建明从“南山”跳槽出来,和伙伴们来到浏阳河畔马坡岭街道,先后做起了婴幼儿辅食英氏米粉、纸尿裤及英氏奶粉,在政府的支持下,短短3年,英氏米粉就做到了国产第一,2017年,公司营收突破10亿元。
“当时,公司商议发展战略,奶粉营收六七亿元,但国内排不上前十,英氏米辅食规模虽然只有三四亿元,但是行业第一。纸尿裤毛利低,但规模做到了国产第三。”万建明说,公司如果只图眼前赚钱,最好聚焦做奶粉,如果图长远发展,则应聚焦婴幼儿米辅食。
“战略从来不是做加法,都是做减法。英氏控股的愿景是做百年企业,让爱精彩世界。”万建明回忆,激烈的讨论后,股东们最后一致选择了以英氏零辅食为主、以舒比奇纸尿裤为辅的“一主一辅”的业态定位,坚决地把最赚钱的奶粉业务剥离了出去。
锐意进取换来的是更丰厚的回报,如今,英氏零辅食销售连续3年实现百分之百的增长,利润也是连年翻番,健康快速的发展,让英氏控股成为了高速增长的母婴行业引领者。
在这短短20年间,在大桥东边的隆平高科技园区,通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万建明们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一如英氏控股的发展传奇。
2018 汉桥
12月1日上午10时许,芙蓉区浏阳河汉桥上,数名行人正在散步和拍照留念。冬阳暖和,晒在人身上,有着说不出的舒坦。行人中,有一对年轻男女,女的穿着紫色罗缎长袄,以桥为背景,或站或坐,化作桥上一处亮丽风景;男的则拿着单反相机,迅速将这些画面定格。
这是湖南省内第一座采用全桁架吊装的桥梁,也是长沙第一座人行跨河景观桥。桥身全长224米,整个桥梁为新月形,以马王堆古墓出土的古琴外形为蓝本设计,在浏阳河上萦绕出“青山不墨千年画,浏水无弦万古琴”的雅意。2018年,大桥刚一面世,就让市民惊艳不已。
“在国外也很少见这么漂亮的桥,真没想到,几千年的汉文化和钢筋水泥能如此完美融合,幻化成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前来打卡的归国留学生王强由衷为大桥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巧妙化用点赞。
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来越成熟自信的桥下人家开始将传统文化的理念、内容、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现代生活中,将“浏阳河”与“马王堆”的深厚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观光休闲有机结合。汉桥两端,汉街、汉文化广场、龙舟文化馆、汉韵花街游客如织;汉文化馆内,汉服飘飘、诗声琅琅,汉代器皿、丝织品、帛书、帛画等展览精彩纷呈。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新潮流新元素结合,与新经济时代接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如今,汉桥下,浏河两岸,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正朝着梦想实现的道路昂首阔步前行。
一河隔两岸,原似两重天。
一桥贯东西,天堑变通途。
桥,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她既是连接两岸的通道,又是地区发展的命脉。
马坡岭本来没有桥,几十年来,为了发展,人们用双手创造了一座又一座桥。就此,马坡岭发展的脉搏开始与长沙城同频共振。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桥只是历史的缩影,马坡岭发展需要桥,芙蓉发展更需要桥,随着浏阳河上一座座大桥飞架东西,芙蓉区“一河两城”的战略构想开始从蓝图变成施工图,“举全区之力跨河东进”嘹亮的号角就此吹响,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城区——隆平新区正呼之欲出。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我们踏上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千年浏河以更加昂扬的激情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高峰 李牧之 颜家文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