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个民生快检站遍布长沙的商超和农贸市场,专业检测人员每天对销售的食品开展抽检。 均为资料图片
长沙市有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进监管智能化。图为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溯源冷链食品。
在长沙,看得到的食品安全是怎样的画面?市民柳芳说,扫个码,猪是哪里宰的、摊主进货多少、票证情况,立马“跳”到眼前,“这样的肉,买着放心!”
在长沙,摸得到的食品安全是什么样的感受?食品检验员唐晓红说,随机抽检,定性分析,99.89%的合格率,“菜篮子,蛮安心!”
在长沙,闻得到的食品安全藏着怎样的美好?经营夜市卤味摊点的黎鉴说,夜市成了网红街,食品搞得卫生、摊位整得干净,“消费者吃得踏实,自己也干得舒心!”
……
2015年,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大幕在长沙开启。全市各级各部门紧贴“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的总体部署,在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上攻坚克难,在破解市民的食安问题上凝心聚力,在食品产业提质增效上精耕细作,食安创建示范引领实践亮点纷呈,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创新创优
“长沙模式”为全国食安治理提供经验
长沙18.6万户食品生产经营者,服务1000多万人的食品消费。与许多城市一样,长沙也存在监管对象与监管力量不匹配、食品生产经营水平跟不上市民日益提升的需求等矛盾。
如何在食品安全上给市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长沙市在追寻这一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以创新为驱动力,有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等领域探索出的监管模式,为国家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长沙智慧”。
新技术赋能食安监管,许多城市在探索,长沙别具优势。长沙有“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五城”之称,拥有超3万家互联网企业,尤其在生活消费软件开发上领先全国。凸显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用户思维,推动着长沙食安监管加速智慧化。
起步早、运用广,是长沙食安监管智慧化的特点之一。
早在2016年消费互联网刚刚起步,长沙就开始着手“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建设,到今天全市已有5014家餐饮单位(含学校食堂)实施远程视频监看。该平台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后厨操作人员和现场不符合食品安全规范的行为,并及时提醒,解决了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不及时、管理对象逃避监管的难题,有效保障了市民、学生的饮食安全。
农村集体聚餐量大、面广,基层监管难以全覆盖。监管面临的现实困难,通过“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平台”得到解决。远程在线申报、全流程在线监控,哪家聚餐、食材何处购进、现场卫生条件怎样、监管人员是否到位,这些关键风险点“一网”捕捉。两年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该平台实施聚餐申报备案管理 12 万余次,无一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有效保障了农村居民的餐饮消费安全。
从监管难点、盲区引入智慧手段,以老百姓的获得感为目标,长沙在推进监管智慧化过程中,强调闭环管理,强化监管实效。
生猪“私屠滥宰”“白板肉”流向市场,一直是食安监管的难点之一。2019年,长沙市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放心肉智能交易监管平台”,较好地解决了以往肉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监管效率低、票据作假等难题。每天生猪屠宰、购进、销出的数据一比对,系统立马能对销售“白板肉”的商户和使用“白板肉”的集团消费客户进行预警,同时为政府的动物疫情防控、肉品市场价格调控、储备肉的投放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2020 年该项目被评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十大智慧监管项目”。
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分级分类信用监管,长沙通过推动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第一步是建档,长沙率先全省打造食品安全信用风险分类专业化模型, 按照“一企一档”的原则建立信用档案。第二步是信用分析,将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风险,从低到高划分为A、B、C、D4个等级。第三步是根据分级情况,确定检查频次,实施差异化监管。截至目前,长沙已对包含食品行业在内的失信企业和个人实施联合惩戒29512人次、企业通过主动纠正违法行为和履行法定义务修复失信记录4103条。信用监管的新格局,对守信者“无事不扰”,让失信者“时时不安”,实现了精准监管、高效监管。
民生民本
监管实践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食品安全事关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稳定,是最重要的民生。如何监管才能让老百姓真正放心、安心?长沙市在创建过程中,从市民最关心的问题着手、从市民最现实的需求出发、从市民最迫切的期待抓起,将监管创新的实践,办成一件件民生实事。
能否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关系到每个市民的“菜篮子”“餐盘子”是否安全。实施食用农产品民生快检工程,是长沙市在创建过程中构建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火墙”之一。
到家门口的农贸市场买菜时,先到市场的快检室里瞧一瞧,是市民杨舒近两年养成的习惯。检测公司的检验员唐晓红则习惯了早上7时到岗,开始在市场的摊位上随机抽样进行检测的生活。
2018年开始,长沙市按照“市区共建、 全面覆盖”的思路,实施食用农产品民生快检工程,建立食用农产品风险防控快速检测体系。目前,235个农贸市场、生鲜超市食用农产品快检室遍布全市,这些民生快检室在完成常规产品快检快筛的同时,还组织开展特色专项快检,实现了民有所呼、检有所应,夯实了食用农产品监管的技术支撑,加强了风险动态掌握,推动了靶向监管落实,有力地保障了食用农产品的消费安全。
民生快检工程是长沙市破除食用农产品流通顽瘴痼疾的良方之一。长沙市紧盯食用农产品“两端一中间”,加强准出、准入监管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双快检筛查+双留样比对+双报备溯源+双互动管控”风险产品产销对接模式,推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实现了源头可追溯、生产可记录、流向可跟踪、身份可查询、责任可认定、产品可召回的全过程安全监管,促进了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提升了消费者消费信心,不断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水平,是推动长沙食品安全整体质量的关键之一。地广、人多、分布散,主体责任难落实,消费安全意识不强,考虑到这些客观和主观因素,长沙多途径、全方位致力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整治工作。
源头治理是根本。长沙市量化刚性指标,建立问责考核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从2014 年到2017 年累计投资 12.9 亿元、2018 年到2020 年市级专项安排 9000 万元,用于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累计投资 2.4 亿元治理农村小微水体;累计投资 8.46 亿元用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示范。治水、治地、治药,提升了源头安全水平。
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安全、畅通的流通体系是关键。
在食品就地流通上,长沙市一方面通过规范生产和严格执法,解决农村食品市场源头杂乱、掺假掺劣等现象,一方面以便民惠民为目标,推进农贸市场、生鲜门店建设,替代过去自发形成的赶集式、走村串户式交易。2018 年以来,全市新建、改造便民生鲜社区门店 102家、农贸市场 152 个, 5122 个农村公益生鲜零售网点方便村民家门口购买到正规、有保障的食品。
近年来,电子商务加速了农产品的对外流通,振兴了乡村经济。为拧紧农产品线上流通“安全阀”,提升长沙农产品的竞争力,长沙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在县城设立电子商务进农村运营中心,在乡镇设立分中心,行政村设置服务站,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至 2020 年,长沙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 40 亿元,所有县(市)先后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以民为本,民生为上的治理理念,还体现在长沙市在“食品安全治理中行刑衔接、行纪衔接制度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上。
今年上半年,长沙市行刑衔接食品检验实验室正式投用。作为全国首个行刑衔接食品检验实验室,它采取三方共建共享的方式,由政府主导,长沙市市场监管局、长沙市公安局共同管理,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湖南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并提供检测技术服务,为执法部门打击和惩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技术支撑。
这个400来平方米的实验室,可以完成200多项涉及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药品、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等理化项目的快速检测与定量检验。其中,快速检测室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单个样品的检测。定量的精准检测,24小时完成第一遍筛查,两三天实现精准的定性定量检测。要知道,过去要拿到这样的定量检测报告,得花上十天半个月。这个实验室建成以后,长沙市解决了执法部门证据收集的时间难题,能第一时间满足公安部门依法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需求,保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做大做强
精耕细作推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则经济兴,则百业兴。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食品安全,而发展的食品产业又能更加坚实地保障食品安全。长沙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标准引领、加强品牌建设,努力推动着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沙有食品生产企业1453家,从数量和规模上看,食品“三小”主体(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基数大、规模小,处于食品产业结构的基部。望城靖港的“郭福娭毑小钵子甜酒”就是这样一家老店铺。今年上半年,这家店通过一系列指导帮扶措施,获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了小钵子甜酒的企业标准,商标包装标签都注册升级,获颁食品小作坊许可证,为小钵子甜酒增产增收打通了经脉。
长沙有230多家类似的小作坊,由于历史传承、行业特点、产业发展等诸多原因,缺乏系统规范。为强化食品产业基础,长沙市围绕“三小”综合治理,强化统筹统管,建立负面清单,明确小作坊许可、监管事项。投入 3.42 亿元,建成 9 个豆制品集中生产加工基地,引导吸纳 275 家豆制品小作坊进入平台,实现“集中生产、集中排污、集中监管、集中检测”。建设 40 家食品小作坊、90 家茶油小作坊示范单位,示范引领小作坊升级改造,推动着“三小”从“小、散、低”向“精、特、美”转型升级。
“强基”是长沙食品产业发展的一部分,“抓大”则是推动整个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针对长沙食品产业龙头企业不多、创新能力不强、生产自动化率偏低和标准引领能力弱等不足,在创建过程中,长沙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产业链思维,推动特色农业、生产制造、商业流通三产融合,促进电商与实体、制造与服务融合,把种植养殖业、制造加工业、消费流通业串起来,形成有机融合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推动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到 2020 年底,全市规模企业达到363 家,比 2018 年增加 56 家。建立起以澳优乳业、加加食品、盐津铺子等龙头示范企业为代表,涵盖乳制品、肉类加工、粮油加工、调味品、休闲食品等 12 个子行业的产业集群。2020年,全市食品产业完成规模工业产值 1501 亿元,成为长沙7条千亿产业链之一。
通过标准引领和品牌提升,促进长沙食品产业“信得过、叫得响、走得出”。长沙市鼓励食品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控制和可追溯制度,全市有 77 家食品企业制定备案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123 个,全面提升了长沙食品的竞争力。
打“飞的”喝茶颜悦色、啃“绝味”享球赛快乐、逛长沙夜市吃特色美食……一批“湖湘”特色食品品牌,引领了消费升级,拉动了经济增长。到 2020 年,全市共有中华老字号 10个、湖南老字号 14 个,国际商标 2 件、中国驰名商标 30 件,1 家食品企业获省长质量奖提名奖,4 家企业获市长质量奖,1 家企业获市长质量奖提名奖。长沙绿茶、宁乡花猪、盐津铺子、加加酱油等农业、餐饮、工业板块的食品品牌,加快推动长沙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点滴力量汇聚成星,初心筑梦终会抵达。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长沙市将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用实实在在的监管成效,筑牢食品产业根基,提质食品消费,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放心,让食品安全聚民心、暖人心!
长沙食安创建示范引领亮点
2015年,长沙市被国务院食安办确定为第二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试点城市,今年迎来评价验收。
6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长沙市通过标本兼治相结合、整章建制相结合、监管打击相结合,破解难题,创新经验,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全力创建国内领先、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
长沙食安创建创新亮点有哪些?食安大数据为您揭晓。
监管创新 率先全国
3402家肉制品生产、销售主体入驻放心肉智能监管平台,探索性解决猪肉产品监管难题。获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十大智慧监管项目”。
餐厨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置项目累计收集处理餐厨废弃物170多万吨,沼气发电 5200 多万千瓦·时。应收尽收的“长沙模式”在全国推广。
建立全国首个行刑衔接食品检验实验室,实现问题食品对口直检、应检尽检、随接随检。行刑衔接“长沙经验”被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全国推介。
食安守护 全域覆盖
“三小”治理
275家豆制品小作坊进入9个豆制品集中生产加工基地。
7299家小餐饮完成透明厨房提质改造,完成改造计划104%。79家网络外卖配送站点全部实施标准化规范管理。
235家食品小作坊获证经营,建设9家食品小作坊示范单位,45家茶油立项示范点。
创建10条首批食安示范夜食街区,建设5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培育30个特色精品夜市,城市夜经济活跃度全国排名第三。
农村食品
2018年以来,新建、改造便民生鲜社区门店102家、农贸市场152个。
全市培育农村电商示范网店953家,到2020年,长沙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40亿元。全市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超过100万亩,建成畜禽标准化生产场963个。
全市农村集体聚餐餐饮服务公司60家,备案指导农村集体聚餐近30万场次。
2020年市级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9.2%。
食用农产品
全市共建食用农产品快检室235个,近三年共完成快检1305585批次,民生快检产品阳性率从0.2%下降到0.11%。
3482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湘冷链”完成注册登记及申报,累计发放溯源码167万张、累计监控流入食品92539吨。
食品工业
到2020年底 ,全市95家食品企业获批市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7家获批全省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全市食品产业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501亿元,规模企业达到363家。
社会共治 齐心协力
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档案25.3万份,通过网络公示企业信用信息72.23万条。
2018年以来,全市侦办食安刑事案件414起,采取强制措施640人。
组建1848人社区(村)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发展近万名食品安全志愿者。
市民感受 非常满意
长沙多年获评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三年上榜“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单,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市民对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5.64分。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辉霞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