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郑建新:以高水平水生态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以高水平水生态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 郑建新

城市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治城先治水已成城市管理者的共识。长沙位于湘江下游、洞庭湖尾闾,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年均过境水量达700亿立方米,加强水生态建设尤为重要。

近年来,长沙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提升城市品质、推进产业转型、增进民生福祉有机结合,着力让水留下来、活起来、净起来、美起来,获评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成功探索出统筹推进水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抓牢水安全保障首要任务

人离不开水,但水患又是人类的心腹大患。长沙作为国家首批重点防洪城市,始终坚持将水安全作为水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持续提高防灾能力,保障用水安全。

一是夯实防的基础。全力推进城乡防洪、城区防涝、水库保安等三大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水利建设各类投资337.8亿元,城乡堤防达标建设246公里,特别是湘江长沙城区段两岸防洪大堤按100~200年一遇标准完成建设83.1公里,基本建成主城区防洪圈和排涝水系网;627座水库全部实现除险加固;组织实施城区排水管网、涵闸、泵站改造,建成排水管网7056公里,雨污分流区占比达64.62%,确保排涝“血管”畅通。

二是完善防的机制。全力实施领导联点、责任到人、隐患排查等三大制度。坚持市领导下沉到县市区,全面实行市委常委牵头的防汛责任区制度。对627座水库和519公里堤段,明确了以村、社区为单元的防汛责任管护制度;对江心洲岛、穿堤建筑物等重点区域,明确了行政、技术和巡查三个责任人;在227个山洪灾害易发村组,设立点长、片长,实行网格化管理。

三是强化防的支撑。全力加强人员、物资、技术等三大保障。组建市县防汛抢险技术支撑专家组,将“土专家”“老水利”和有防汛经验的农民党员纳入基层防汛技术队伍,每年集结防汛抗旱队伍1055支、总人数达4.5万人,全面参与防汛度汛。建立防汛抗灾物资联储联调体系,特别是针对险工险段、重点堤垸,“点对点”储备到位,在防汛紧急期,采取“以车代仓”“以船代仓”等方式确保第一时间运送到出险地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市所有重点水库、万亩堤垸、“一江六河”干流主要闸坝、重点截面的雨情水情监测网络,实现雨情水情信息实时监测、在线追踪。

突出水环境治理集中攻坚

长沙始终坚决把治理水污染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实行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等反馈问题整改,多措并举解决水环境突出问题。

一是实行综合治理。突出工业、生活、农业面源三大污染全面治理,打出“关、引、拒、退”等一系列治污组合拳。近5年来,关停并转重点涉水污染企业92家、涉重金属污染企业66家、污染严重的造纸厂124家,并引导、鼓励、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实施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否决高污染、高耗能项目460个,涉及投资近100亿元;完成主城区生猪养殖退出和全市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全市所有水库退出投肥养殖。狠抓排口截污,实现主城区101个排口旱季全截污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完成24处黑臭水体治理。强化污水处理,新改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3个,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243万吨/天,污水处理率达98.4%,出水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Ⅰ级A”排放标准。

二是聚焦专项治理。深入开展节水减排专项治理,把降低水资源消耗、保护环境作为产业调整升级的基本取向和基本原则,鼓励企业进行生产工艺节水改造,根据长沙工业用水实际情况,选择在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等领域,重点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高效冷却等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推动企业节水技术进步。全市已有213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每年节约用水7184万吨,减少废水及其他废液排放3564万吨,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约3.06亿元。

三是强化长效治理。坚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建立治水管水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市、县、乡、村、片区五级河(湖)长制,全市设五级河(湖)长8915名,实现对全市所有河流、湖泊、水库、小微水体等各类水域监管的全覆盖。深入开展“洞庭清波”专项行动,全市26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3年的80%提升至100%,51个市控断面平均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浏阳河水质由2017年前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河湖。

实施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长沙90%以上的地区属于长江流域,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大力开展退田退渔退养、还河还湖还湿,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注重拓宽水域“留水”。坚持保护现有水体与拓展水域面积相结合,制定《长沙市规划区林地、绿地、湿地、水域生态资源保护办法》,修编《长沙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划定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加强河湖水域岸线保护,严格限制占用水域。按照给水腾地、给水让道、给水出路的思路,统筹城乡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新建或扩建了梅溪湖、松雅湖等湖泊12个,形成了梅溪湖国际新城、洋湖生态新城等一大批滨水产业带,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二是注重畅通渠道“活水”。坚持多措并举增强水体流动性,大力实施河湖连通、管网疏通、渠系打通等工程,着力打通小微水体之间的联系,先后完成雷锋湖—龙王港—梅溪湖水系连通等一批水系连通工程,实现全域河相交、湖相通、水相连,形成水网相连、水系相通、水脉相承的生态水系。持续推进河道整治和堤防提质改造,采取堤防退让、缓坡防冲、河道拓展等方法,保留河流的自然蜿蜒性,留出大面积的行洪道。同时,强化各流域生态流量调度,依据流域水利工程运行、灌溉供水和蓄水发电情况,通过科学预测、闸坝联动、水库调度等综合施策,使原本季节性缺水的浏阳河、捞刀河、沩水生态流量保障率达到98%以上。

三是注重修复功能“养水”。坚持保水从增绿抓起,完成湘江及主要支流水岸滩地绿化769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万公顷,并对浏阳河、捞刀河等主要支流源头封山育林,每年增加500万立方米涵养水源。坚决落实“十年禁渔”,开展清船、清网、清江、清河专项行动,加强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开展增殖放流,推动全市河湖休养生息。同时,将岸线整治、植被绿化、江岸天际线美化等工作结合起来,营造自然和谐的亲水空间,保持干净清洁的河湖环境,构筑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原载《瞭望》2020年第51期)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