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极目长沙好个秋——解读长沙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之路

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贫困户杨正芳收获满满一筐荷花虾,喜上眉梢。  颜 欢 摄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长沙,就打开了它最美的季节。

岁月静好,山河无恙。行走在秋天的长沙,仿佛行走在唐诗宋词的意韵里。纵横的阡陌,如同周正的汉字,编织着一个时代的颂歌。

咂摸一下那些耀目的“诗眼”吧:守护“米袋子”,近三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超过60万亩,调整种植结构30万亩,今年早稻种植面积达到近5年最高水平;养出“环保猪”,正大集团5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在宁乡落地;携手“文和友”,望城乔口崛起一座小龙虾新城;聚焦“小厕所”,两年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40万余户;引领“新时尚”,垃圾分类减量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集体有威望,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走出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长沙路径;农民得实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省会城市前列……

浓郁的秋色,还在不断地蔓延开来。携手奔小康,对口帮扶的龙山等8个兄弟县齐刷刷地脱贫摘帽。

引领农业现代化、描绘小康全面化,长沙,谱写了一阕雄浑的交响。

丰收时节,再登层楼,极目长沙好个秋。

一县一特 树起强农品牌

李晓胜摇身一变,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这位宁乡市夏铎铺镇三赢农庄的负责人,化身“网红”,试水互联网。他推销的精品猕猴桃、红宝石提子等产品一时之间成了爆款。“不是口才好,是品牌好。”初涉直播的李晓胜坦诚中有着些许的羞涩。

“要让长沙农产品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就要插上品牌之翼。”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的方向之引,让产品、环境、服务质量成为了长沙农业无形的竞争力。

长沙市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快构建具有长沙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格局。

农业品牌的塑造,在于特色产业的引领。于是,“一县一特”特色农业产业全面启动。以宁乡花猪、长沙县绿茶、浏阳油茶、望城蔬菜、小龙虾和花卉苗木为重点,一批产值过百亿的农业特色产业拔地而起。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型农业电商也如雨后春笋,并培育形成了兴盛优选、搜农坊等本土农业“电商独角兽”。

农业品牌的塑造,更在于生产关系的创新。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搭台,新型职业农民的入社,长沙呈现出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土地合作经营等崭新的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373家,涉及14大类,实现了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全覆盖。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家,农业规模经营比例超过60%。

农业品牌的塑造,也在于绿色发展的坚持。统筹实施种植结构调整、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等绿色发展举措,让绿色成为长沙现代农业的底色。在浏阳市普迹镇青山生态智能养殖场,标准化的栏舍犹如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走进其中几乎闻不见异味。据养殖场场长朱觉兵介绍,他的养殖场采用湖南农大零排放智能养殖系统,实现了绿色养殖、循环利用。

农业品牌的塑造,在于优质产能的支撑。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生产,长沙市的农业实现了全面转型升级。推行统一种苗、统一设施标准、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的“五统一”标准化生产,创建“菜篮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9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963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57家,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77个。今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44.01万亩,占比达80%。

农业品牌的塑造,还在于现代科技的驱动。依托隆平高科技园重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种业硅谷”,建成宁乡花猪陈焕春院士工作站、望城蔬菜邹学校院士工作站、长沙绿茶刘仲华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一村一景 绘就美丽乡村

小桥、流水、人家,浏阳市官渡镇竹联村勾勒的是一幅宜人的乡村胜景。

瓜果菜地、乡间民宿、特色小景、文化展馆、村民舞台,串联起一道亮丽风景线,缀满了诗意与乡愁。农村“五治”的竹联经验,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团打卡。

从死水微澜到波澜壮阔,村庄巨大的反差,源自长沙市牢固树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理念。

近年来,长沙市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决完成农村改厕任务,实现了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健全了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2019年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20.9万户,今年预计完成改造21.2万户,全市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将达到90%;2020年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行政村全覆盖。“治房”“治水”“治风”取得明显成效,宁乡市大成桥镇、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重点打造了129个高标准的“美丽屋场”。

同时,规范农村建房,发布《长沙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条例》,全面理顺农村宅基地管理职责,严格做到逢建必审,有效遏制增量违规占用耕地建房现象。守护美丽河流,坚决禁捕退捕,并强化联合执法,如期完成渉渔“三无船舶”清理。

长沙的美丽乡村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按照“参股不控股、服务不经营”的新型发展思路,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采取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等方式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现代农业企业、分享现代农业成果,走出一条市场化、低风险、可持续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长沙路径。

以消除年收入20万元以下村为重点,全面推广了特色养殖“双江口模式”、特色种养“乔口模式”、产业培育“鹊山模式”、农旅结合“慧润模式”、资源开发“梅田湖模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提标提速。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其中675个村收入超过20万元;新消除20万元以下村242个,已超额完成全年提标任务。集体经济的振兴,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力,提升了乡村治理内驱力。

美丽的乡村,回流的不仅是村民,踏访的更多是游客。

即使在疫情的影响下,长沙市相继启动“春暖花开·乡约长沙”“夏之恋·乡约长沙”主题活动,乡村旅游消费节赢得了满堂彩,组织了帐篷节、美食节、泼水节、亲子研学等各类休闲旅游促消费活动250余场,乡村旅游增长势头持续向好。现代农庄达到了1570家,年接待旅客数超过3500万人次。

一户一策 绣出小康画卷

“荷花虾”开启了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的好日子。昔日的省定贫困村,随着“赏荷花、呷龙虾、当创客、住民宿、解乡愁”的乡村旅游品牌的崛起,村民们通过土地得租金、劳动得薪金、入股得股金,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2019年,长沙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9元,比上年增长8.8%;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3090元,增长10.2%。2020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58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沙的主政者们深知,奔向全面小康,农民不能缺席。

在长沙,深入探索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制度衔接、力量衔接、工作衔接,将帮扶相对贫困群众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盘考虑、综合施策,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系列的长效新机制不断得以健全。

今年3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抓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确保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30条具体措施,“真金白银”指向同一个目标: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

推行“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望城区田心坪村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农户”模式养殖荷花虾,农民获得700元/亩的土地租金收入,参与养殖的农民另可获得约3500元/月的工资收入。

采取“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9.37万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人均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

这是献给秋天的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产业扶贫方面,投入资金1.22亿元,实施项目595个,实现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家庭全覆盖。就业扶贫方面,新增公益性岗位1200个,新建就业扶贫车间56家,较好地解决了因疫情难以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消费扶贫方面,组织线上促销、直播带货等活动140余次,启动1万台消费扶贫智能柜项目,截至8月底,累计销售扶贫产品1.35亿元。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金秋的长沙,舒展着一幅浓墨重彩的“清明上河图”。

这样的场景,还在提质,还在升级。

下一个五年,长沙的田野,蔓延的必是一场更为蓬勃的花期。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晗 刘帅 李俊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