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望浏宁:丰收画卷入眼来

  制图/王斌

制图/王斌

  驾驭类似变形金刚的“黑科技“,任亮找到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法宝。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驾驭类似变形金刚的“黑科技“,任亮找到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法宝。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凭借“手机+直播支架”,90后“桃子哥”张强摇身变“网红”,将白玉冬桃送到千家万户。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摄

凭借“手机+直播支架”,90后“桃子哥”张强摇身变“网红”,将白玉冬桃送到千家万户。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摄

  个个虾线分明、膘肥体壮,虾农杨光炫的基地传来丰收喜讯。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拍摄

个个虾线分明、膘肥体壮,虾农杨光炫的基地传来丰收喜讯。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拍摄

  长沙市创先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戬,从水里起出两只大闸蟹“打样”。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摄

长沙市创先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戬,从水里起出两只大闸蟹“打样”。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摄

  在宁乡老粮仓镇望江村,贫困户李正辉一家办起了养鸡场,“粮仓在线”让鸡蛋销路畅通。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孙龙 摄影报道

在宁乡老粮仓镇望江村,贫困户李正辉一家办起了养鸡场,“粮仓在线”让鸡蛋销路畅通。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孙龙 摄影报道

  金秋时节,宁乡市老粮仓镇的万亩良田稻浪耀金,好一派丰收景象。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王玲 三如 摄影报道

金秋时节,宁乡市老粮仓镇的万亩良田稻浪耀金,好一派丰收景象。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王玲 三如 摄影报道

稻子黄了,枣儿红了,板栗笑了,蟹儿肥了……金秋时节,大自然奉献出最丰厚的馈赠,希望的田野传来丰收的喜讯,心灵手巧的农大哥、农大姐忙着迎丰收、晒丰收、庆丰收。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58元,增长5.6%;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37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家、家庭农场2972家,种养大户12886家。

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本报记者兵分数路,深入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市,探访农业产业强镇、集体经济强村,捕捉到一幅幅美丽的丰收画卷,聆听到一个个动听的丰收故事。

爱上直播,田间玩转新花样

采访地点:浏阳市官桥镇八角亭村 

故事主角:“桃子哥”张强

脆桃、水蜜桃、黄桃……各色桃子“打擂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进入九月,浏阳市官桥镇八角亭村,“桃子哥”张强的果园里,白玉冬桃正冒尖,迎来上市旺季。

别人种水果,经常为销路犯愁,“桃子哥”却很淡定,这是为啥?记者实地探访果园,张强手中的“神器”给出了答案:靠着“手机+直播支架”,一场线上直播正热火朝天拉开序幕:“白玉冬桃,新鲜上市;中秋佳节,家人吃,送朋友,都是不错的选择哟……”操着流利的普通话,90后“桃子哥”张强正对着手机直播镜头,向粉丝推荐新鲜采摘的白玉冬桃。

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这样散发着泥土芬芳“另类”直播,引来了网友的追捧。在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上,“桃子哥”收获过万粉丝。

“电商助力,销路不愁,从基地现采,当天发货!”刚刚过去的周末,“桃子哥”忙得两脚不沾地,1000公斤桃子从基地出发,登上物流快车,被配送到千家万户。

“中秋前后,桃子上市,走的是错峰上市的路子。”八成以上桃子被电商、回头客预定,张强尝到了甜头。

作为农二代,张强从父辈手里接过“接力棒”,当起了新农人。九年来,他培育了水蜜桃、黄桃、白玉冬桃、冬王一号等50多个品种,带动贫困户、返乡创业农民种植水果近300亩。不同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他开始从单纯生产转向产销一体转变,运用手机这一“新农具”,让直播成为“新农活”,找到致富“新门路”。

今年,张强的桃园迎来大丰收。对于直播带来的效益,他感触颇深,“直播间里,有不少粉丝围观,一天可以卖出上百公斤,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张强说,直播将田间地头和餐桌联系在了一起,以更直观的方式实现产销对接,销路不愁,效益翻倍。“以往丰收季,因产品滞销,乡亲们急得满脸通红,如今有了直播,少了甜蜜的烦恼。”

上市时间错峰,桃子搬到云端卖,致富玩转新花样……不断追随市场升级,追赶时尚前沿,在当地人眼中,“桃子哥”张强有点“潮”。张强告诉记者,“这都是市场逼的!”

“水果一旦种植面积上去,价格就下来了,丰产之年难增收,让果农苦不堪言。我心想这咋弄?就出去看,转了一圈,盯上了白玉冬桃。”张强发现,普通桃子上市时间集中在5月到8月,秋冬季节时鲜桃子难觅踪影,紧盯市场空白,他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人无我有,种植冬桃。

如今,这款错峰上市的桃子,已渐成气候,连续迎来两个丰收年。“外皮如玉,口感脆甜,平均甜度达到17以上,个头最大的有900多克。”张强告诉记者,基地种植白玉冬桃6亩,上市季节集中在中秋、国庆前后,今年白玉冬桃产量有望突破1万公斤大关,市场价格每公斤30元。除了卖桃,基地还面向市场供应桃子种苗,“桃子哥”说,期待在长沙播下更多白玉冬桃种子,把绿色生态的好产品带给更多消费者,让吃货在秋冬季节也能吃上新鲜桃子。

装上“大脑”,养虾满满“科技范”

采访地点:长沙县安沙镇宋家桥村 

故事主角:虾农杨光炫

“个个虾线分明、膘肥体壮,欢迎来尝鲜。”长沙县安沙镇宋家桥村,是长沙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这里山清水秀,虾农杨光炫的基地传来丰收喜讯,“今年最高亩产有望突破500公斤,产量再创新高!”

9月20日凌晨5时,穿梭的货车,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活蹦乱跳的南美白对虾,刚从基地打捞上来,就被送上了货车,直奔马王堆批发市场,开启从田间到餐桌的旅行。

“第三批淡化苗下大池了”“安家长沙13天,备受关爱,身长近30毫米”“在长沙第23天,个头长大了几倍”……打开杨光炫的微信朋友圈,如翻开一本养虾日记,详细记载着南美白对虾在长沙的生长过程,从水温、水质、饵料到溶解氧等多个指标,事无巨细,他都细心记录着,用他的话说,“我们是南美白对虾的‘贴身保姆’,专注养好虾!”

眼下,基地170亩南美白对虾正迎来上市旺季,日均产虾1000公斤左右。杨光炫向记者分享了丰收的喜悦,“虽然价格较往年略有下滑,但天气给力、气候适宜,产量提高了30%到40%,效益比往年高!”预计今年基地南美白对虾产量达4万公斤,上市季节持续到10月底。

更让杨光炫吃下“定心丸”的是,早在虾苗投放前,就有客户签下订单,提前订购,“我负责专注养虾,订单提前下,销路不用愁!”尝到订单式销售的甜头,杨光炫说,以往要抓生产,还要跑销路,操碎了心还赚不到钱。如今,采购商上门取货,他可以全身心投入生产,既省力又省心。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台台增氧设备正在紧张运行,平静的水面泛起阵阵涟漪,不时有对虾跃出水面,水下藏着致富的“密码”。“手机轻松一点,可以实时监测基地,随时随地开启增氧机,实现饵料精准投放。”装上聪明“大脑”,养虾更有“科技范”,记者在现场看到,杨光炫的手机屏幕上,可看到26个控制点,水温、水质等方面情况一目了然。湖南远乐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志杨告诉记者,“这套智能设备,可对南美白对虾生长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未来将探索建立溯源体系,让基地产的每一只南北白对虾,均可实现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溯源。”

发力智慧农业,致富更有想象力!“大棚养殖,室内加温,全年都能养虾。”冯志杨向记者晒出了更多 “黑科技”:工厂化生态养殖技术加持之下,湖南远乐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探索更多可能,继南美白对虾实现本地淡化养殖之后,基地即将打破自然条件限制,实现南美白对虾一年四季不断档,从目前一年产两季虾,到一年产五季虾,实现效益翻番。

建大平台,将土货销往全国

采访地点:宁乡市老粮仓镇 

故事主角:“粮仓在线”

“这是江花村的生态茶油,这是毛公桥村的野生蜂蜜,这是唐市社区‘三绝’,包括腊八豆、腐乳、剁辣椒……”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在宁乡市老粮仓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解说员正在为来访嘉宾介绍新近上线的“粮仓在线”。

时值中午,不少慕名而来的食客纷纷步入该中心设置的餐厅,准备体验各色美食。而这里售出的土特产以及各式菜肴,将为老粮仓镇10个村(社区)的村民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丰衣足食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宁乡市老粮仓镇,因唐朝在此建仓囤积官粮而得名。数千年的文明流淌,人们在此辛勤耕耘,将这片沃土逐渐变为农业发达、商业兴盛、手工业闻名的富庶之地。

2020年,同样在楚江之畔的这片土地上,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平台——“粮仓在线”应运而生。她是以“粮仓党建、粮仓产业、粮仓在线、粮仓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着力构建资源利用型、股份合作型、产业孵化型的“三型”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

记者在“粮仓在线”上看到,全镇10个村(社区)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包括老粮仓社区的蔬菜、长田村的宁乡花猪、双藕村的水果基地、金洪村的生态米、回春堂村的土鸡、望江村的塘里鱼、星石村的红薯粉等。

每天一大早,“粮仓在线”微信群管理员就开始发布产品销售信息,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7000余家老粮仓“章子客”门店,可以在线下单,各类生鲜24小时快速送达,即使远在千里之外,老粮仓人也能品尝到来自家乡的美味。

“以前担心产出的蜂蜜没人买,现在有了这个大平台,销路更广阔,做事也更有奔头了!”张亚丽是毛公桥村一名贫困户,2016年,她在政策支持下学习养蜂技术,免费领取了5个蜂箱,目前已发展到200箱,年产蜂蜜上千斤,搭上“粮仓在线”顺风车,她的蜂蜜正销往全国。

“既能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又能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还能壮大返乡入乡创业队伍,通过打造‘粮仓在线’,助力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老粮仓镇党委书记颜志强对未来有着更高期许。据悉,“粮仓在线”上线一个多月来,营业额已经突破100万元。

借“黑科技”,助乡邻共同致富

采访地点:望城区团山湖村 

故事主角:“技术能人”任亮

早上8时,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望城区团山湖村远近闻名的“能人”任亮就已经驾驶着自己改装的植保机在田间忙开了。短短40分钟,2亩多蔬菜地就整理得平平整整,像极了部队叠的“豆腐块”。而在以前,人工整理同样的土地至少需要一周时间。“现在,四邻八方都知道我发明了这个种田‘黑科技’,纷纷请我去帮忙。”任亮自豪地说。

团山湖村,因雷锋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而声名远扬。而今年40岁的任亮2002年退伍转业后,选择在团山湖忙起了农业种植。“这也是我从小的梦想,记得小时候别家小孩子一天到晚在外疯跑玩耍,我最喜欢在房前屋后摆弄各种花花草草。”任亮笑着说,“你可别小看种植,这里头的门道可多着呢。”任亮每天都在田间地头忙碌着,琢磨着地里这些事。“最近雨水多,湿度大,菜叶容易滋生细菌,影响蔬菜生长。”任亮提前预防。“预防也有许多小窍门,像这个黄瓜霜霉菌的预防,相关药物喷洒就不能是大晴天,因为太阳一晒叶子就枯了,也不能是雨天,喷洒会没有效果。”

2015年,任亮报名参加了长沙第一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由湖南农业大学的教授授课。“自己鼓捣、拜师学艺,随着经验慢慢积累,我的想法也越来越多。”任亮告诉记者,当地像他这样规模的种植户不少,但大家还是以传统人工加机器种植为主,先进的蔬菜机械化设施设备由于价格过高,很少有人去尝试购买使用。任亮认为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上高科技设备,但家里人都反对。“本钱这么大,万一亏了怎么办?” “亏了算我的。”经不起任亮的软磨硬泡,妻子最终还是掏出了存折。

2019年,任亮专门飞到吉林花35万元买回一台目前国内领先的植保机。“当时运费都花了1万块,它不仅灌溉面积超40米,还能大范围进行除草作业。”任亮使用后觉得机器的功能还不够完善,于是自己动脑筋画图纸,买回机器进行改装。就这样,他又陆陆续续投入了近10万元,但他的植保机就像电影中的变形金刚一样,功能越来越强大。割草、施肥、收割、整地……如今,任亮这台拥有10余个功能的植保机被大家誉为田间种植的“黑科技”。“我还在不断完善我的机器,助力乡邻共同致富。”任亮充满了自信。

膏肥肉满,大闸蟹迎大丰收

采访地点:望城区靖港镇芦江社区 

故事主角:返乡创业带头人刘戬

“起蟹了!”21日上午,记者来到望城区靖港镇芦江社区长沙市创先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望城荷花虾、生态大闸蟹养殖基地,该公司董事长刘戬带着记者来到养殖大闸蟹的水塘边,观看员工收地笼放捕捞大闸蟹“打样”。

“你看,今年我们养的大闸蟹膏肥肉满,每只的重量都在2.5两到5两。22日就是开始起笼捕捞大闸蟹的时间,又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们养殖大闸蟹遇上了一个丰收年,真是太高兴了!”他兴奋地对记者说。

出生于1971年的刘戬是土生土长的望城靖港人。靖港一带水域宽阔,他从小就经常在水里游泳、捉鱼摸虾。成年后,熟悉水性的刘戬远离家乡,在上海、广州、长沙等地做生意打拼28年。因为想回乡照顾年近八旬的母亲,他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我们这里一直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区,以前没有人养蟹。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因为工作上的原因经常去江苏昆山一带,了解到养殖大闸蟹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加上靖港镇具有养殖望城荷花虾和生态大闸蟹的优越自然环境,我就从城里回到乡下老家来养虾养蟹,初步摸索出了‘虾蟹套养’这个‘创先模式’。”站在“创先农业”养殖基地的水塘边,刘戬说起了他的创业经历。前几年正好区里和镇上开始搞产业结构调整,我就想到了搞大闸蟹养殖。

2018年4月,刘戬回到靖港镇芦江社区,租了一栋民房成立了“创先农业”公司,打算在“虾蟹套养”方面做些尝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流转了512亩土地,投入420万元开始养殖望城荷花虾和生态大闸蟹。“创先农业”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引进“长江一号”“长江二号”大闸蟹种苗,成为湖南首家培育大眼幼体(蟹苗)成功的养殖企业。

“养殖大闸蟹确实不容易。有时我们碰到了技术上的难题,就通过视频通话方式与江苏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沟通、请专家给我们技术指导。还有很多养殖风险。去年春节前准备了1吨多大闸蟹打算春节上市,结果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全部受损,公司损失了10多万元。”刘戬说,今年大闸蟹的生长非常好,行情也不错,预计今年大闸蟹亩产超过100公斤,销售收入预计有200多万元。

刘戬告诉记者,公司养殖的大闸蟹膏脂肥厚,肉丰味美,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他们注册了一个大闸蟹商标“蟹逅靖港”,产品主要通过网上平台、长沙马王堆海鲜水产批发市场和广东的水产市场进行销售,另有一部分销售给靖港古镇的餐馆,还有商贩在旅游景点零售。

“我的愿景是将来带动周边的农民一起开展‘虾蟹套养’,利用靖港古镇的优质旅游资源,推进虾蟹产业与餐饮业的融合,让城里人想吃大闸蟹就来靖港品尝‘蟹逅靖港’,让乡亲们依靠养虾养蟹脱贫致富,年年都是丰收年、户户都是小康家。”他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钱娟 彭玮蔚 黎铁桥 张禹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