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达浒椒花新村:一把油纸伞带动五十户脱贫

  李国忠在制作油纸伞,伞面是带有古典气息的美丽图画。长沙晚报通讯员 肖胡 供图

李国忠在制作油纸伞,伞面是带有古典气息的美丽图画。长沙晚报通讯员 肖胡 供图

“村上鼓励村民生产油纸伞,我们家去年仅油纸伞一项就有24510元的收入。”浏阳市达浒镇椒花新村村民何秋凤一家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因为一把小小的油纸伞而摘帽。在椒花新村,像她这样生产油纸伞的居民就有50户左右。

72道工序简化为12道 “半劳力”也能胜任

何秋凤做油纸伞,是由村里的李国忠手把手教授的。李国忠是达兴工艺品厂的老板,名头虽大,其实是位老实人,不怎么爱说话,但粗糙的双手却十分灵活,钻孔、拼架、穿线……一气呵成。

李国忠告诉记者,传统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的谚语。整套流程做下来,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这其中还必须有至少3个艳阳天,以完成晒伞骨、上桐油等特定工序。这是李国忠的祖传手艺,今年55岁的他从15岁起便跟着爷爷学做伞,他也因此于2017年被评为长沙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油纸伞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坚固耐用,可以用上几十年,但繁琐的制作过程制约了量产。目前花椒新村生产的油纸伞是李国忠改良过的,只有12道工序。在此基础上,他还借鉴工业流水线理念,将工序分包出去,每人只用掌握一两道工序即可,非常简单。

村民黎建兴就是制伞分包户之一。他患有小儿麻痹症,腿脚不太利索,出行都要靠腋下拐杖。可他虽然腿脚不行,双手还有劳动能力。在乡村,像黎建兴这种情况的被称作“半劳力”。来到厂里上班后,他负责拿着锤子敲伞杆。坐在他对面的鲁承华、黄兆明婆媳就负责给敲好的伞杆包顶。和黎建兴类似,黄兆明也是“半劳力”,因为前些年中风,右边身体不能动。

达浒镇工作人员肖胡告诉记者,因为不是“全劳力”,这些人不方便外出务工,厂里就近给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工作也不一定就要到厂房来,也可以足不出户就在家里做。原材料送货上门,做好后再统一收走,工资则按件计算。

纸伞不挡雨变艺术品 扶贫队牵线拓展销路

戴望舒在现代诗《雨巷》中描写了主人公“撑着油纸伞”,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不过这首诗写于1927年,如今的人们已很少再用油纸伞去遮风挡雨了。这也是有着三代祖传手艺的李国忠为何当了这么多年贫困户的原因——实在是无法靠做伞养活自己。

虽然无法再当成实用品,但油纸伞作为艺术品仍在旅游、教育市场有着巨大的“钱”景。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6年,在长沙市商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李国忠利用5万元贷款,和侄子一起创办了达兴工艺品厂。2017年下半年开始,在扶贫队的引导下,厂里招工与贫困户结合,形成了产业扶贫新模式。至于销售渠道,则主要是用于艺术教育——作为手工材料,让孩子们在伞面上作画。日本、韩国是重要外销市场,因为两国也有类似的传统油纸伞。

如今,达兴工艺品厂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明星项目”“致富工厂”。2019年,厂里日产量超过5000把,全年发放工资超过180万元。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数量,由2018年的124户420人减少至如今的10户21人。

不过由于疫情影响,去年在厂里工作的52户中,今年只有50户继续工作。销售额更是从去年同期的250万元锐减至不足10万元。6月30日下午,市商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李国忠就此事顶着倾盆大雨来到市里,和市文旅局、教育局、商务局等部门一道探讨解决办法。

记者手记

文化产业扶贫在路上

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和现代机械制伞相比,传统的手工油纸伞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工具,还承载着一丝诗情画意,构成了“白墙黑瓦青石板,小巷细雨油纸伞”的美丽图画。制伞业也是长沙久负盛名的手工行业,曾盛极一时。如今还能在浏阳达浒见到这门古老的手艺,着实令人惊叹。

达浒制伞业的复苏,正是源于它的艺术性。作为文化产业,油纸伞帮助当地村民特别是那些“半劳力”脱贫致富,功不可没。但这种依靠日韩市场的外销模式,受这次疫情冲击很大,厂子已经面临了很多困难。当务之急是不能让多年的扶贫成果付诸东流,让做“伞架”的厂子真的“散架”。

中日韩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油纸伞作为艺术品既然在日韩市场销路良好,国内市场也大有可为。记者期望在有关部门和全厂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达浒油纸伞的美丽身影将继续绽放在这片乡村沃土上。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尹玮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