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浏阳市竹联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就像住在花园里。长沙晚报通讯员 陈达倩 供图
柏油路通村达户,时光渠里碧波荡漾,花圃与楼房相映成趣……让城里人满心欢喜的乡愁,在村民眼里却再平常不过。近年来,浏阳市官渡镇竹联村大刀阔斧推进治厕、治垃圾、治房、治水、治人情风,实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竹联样板”小有名气,引来不少外地观摩团争相打卡。
“五治”进村,美丽乡村变脸
“现在渠里的水很干净,都能洗衣服了。”11月2日,刚干完农活的竹联村村民姜美英正在水果公园旁的水渠清洗。变化源于小微水体治理。姜美英告诉记者,在村口洗衣服,以前想都不敢想,几十户村民家的污水直排水渠,水渠变得又脏又臭,连灌溉都成问题。
近年来,竹联村率先推行“三级沉淀+人工湿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末端出水可达到农业灌溉标准。同时,对小微水体岸线进行了绿化、美化,打造靓丽的风景。
“现在大家观念转变了,环保意识也提高了,不会随意倒垃圾或直排污水到沟渠。”村民钟龙枧是一名小微水体片区管理员,负责中州小区沟渠、山塘、水库、河流等的管理维护。目前,竹联村成立了一支由86人组成的小微水体管护志愿者队伍,聘请12名保洁员承担全村54口山塘、43条渠道等小微水体的日常保洁工作,每条沟渠都有专门的保洁员。
“我们村是2015年开始搞垃圾分类,一开始很难,大家没有分类意识,垃圾随手扔。”家住竹联村蔗棚小区的姜清华挺身而出,义务清扫蔗棚小区和中州小区。“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了进来。”在竹联村,“垃圾银行”可回收垃圾兑换日用品已成为常态,以村上的4个垃圾分拣站为平台,每周五被列为可回收垃圾集中回收兑换日,村民们纷纷送来可回收垃圾兑换等价的盐、醋、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接二连三”,美丽经济“嬗变”
“零零散散的巴掌地,时间精力顾不上,常年荒着无人种。”竹联村村民钟湘淮全家5口人,拥有近5亩土地。在土地流转前,钟湘淮尝试种了一季水稻,从播种到收割进仓,要来回跑几块田,一年忙到头,还没有什么收入。
像钟湘淮这样的村民在当地并不少见。“单独一户不好做,就流转到村上一起做。”竹联村党总支书记吴敬芳介绍,为盘活闲置资源,引导多元产业入驻,竹联村将以往小而散的地块、闲置的“巴掌田”整理成大田,全村集中流转土地面积近2200亩。
土地活了,思路也活了。“我们采取‘合作社+村委会’的股份模式,让村民入股,目前合作社共有126户社员,他们以土地入股并占股50%,村委会以政府奖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入股,占股50%,到年底再进行集体收入分红。”竹联村鑫联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昭武介绍,合作社牵头建设了温室双控连栋大棚、普通大棚,打造了蔬菜观光走廊、农事体验平台、有机循环农业园。今年以来,合作社已实现蔬菜销售收入400余万元。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从第一产业一枝独秀,到“接二连三”富农家,凭借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竹联村吸引了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诗画中州”功能区落户,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据了解,“诗画中州”启动建设以来,为当地百姓提供了26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65户贫困户就业,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将达到80万元。
“前几天天气好,来旅游的人比较多,每天的销售量大幅增加。”浏阳市官渡镇竹联村“时光里”特产店的吴玲有些忙碌,负责各类本地素食菜的晒制、包装以及订单处理,游客来了,“钱袋子”也跟着鼓起来。
“我在深圳每个月挣五六千元,在村里离家近,收入还能翻一番。”80后吴玲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市一家国画店做销售,半年前返乡开店,谈起当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吴玲很满足。
近年来,官渡镇创新“442”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村民闲置房屋入股等方式在竹联村“诗画中州”功能区打造客家风情民宿,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游玩,越来越多像吴玲一样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创收,日子越过越红火,享受乡村经济发展红利。(钱娟 陈达倩)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钱娟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