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职工工资涨幅超130倍,养老金待遇连续15次提高

7月18日,长沙经开区人才市场,求职者在用人单位展位前应聘。 魏中意 李鑫 摄

9月17日,中鱼口镇敬老院护理人员黄爱芝(左)和杨伏连(右)推着周月青老人在屋外呼吸新鲜空气。 新华社 图

9月18日,永州市冷水滩区珊瑚公园绿水环绕,生机盎然。

记者 傅聪 通讯员 王操 摄

数说

■制图 高原

从业人员规模由1950年末的1107.76万人,扩大至2018年末的3738.58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从1995年的192元,增加到2018年的2371元;70年来,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持续增强;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8年的76.7岁;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全民医保目标全面实现……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湖南持续增强民生福祉而创造的奇迹。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9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卫健委、省人社厅、省住建厅联合发布了湖南在民生改善上所取得的成就。(李琪 王智芳 杨昱 洪美华)

教育大计

从“没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白色的墙,青色的瓦,今年刚刚启用的古丈县古阳镇树栖柯村的古丈芙蓉学校,在一片青山中,显得有些“古色”。向洁同学在这里上初三,每天穿行于“求索楼”、“朝晖楼”、“乐学楼”中,她坦言自己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氛围。古丈县属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教育资源稀缺,学校学位严重不足,“大额班”问题突出。2017年湖南省决定建设首批芙蓉中学以来,古丈县被列入其中,向洁为代表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向洁是幸运的,早在1949年,孩子们可没有这样的幸运,当时湖南近3000万人口中,八成是文盲半文盲。如今,孩子们已经实现“有学上”,“上好学”的愿景也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湖南省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全面取消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政策,取消高考鼓励类加分项目,杜绝降分点录,顺利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扩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2012年以来,三大专项共计在湘招收4万多人。

湖南省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全面建立,生均拨款、学生资助实现所有学段全覆盖。

出身湖南农村贫寒家庭的邹勇松,患上了尿毒症,他给自己做腹膜透析,每天四次,与病魔顽强斗争。作为长沙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他没有因病魔落下一点课业,而是坚持学习,埋头科研,其间奉献了6项专利。这个瘦瘦的男生,诠释了自强不息的内涵,成为当代青年的一个榜样。2018年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也是这一年,他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换肾成功,生活质量已和正常人差不多,宣告与病魔抗争的胜利。

通过教育,来培养更多邹勇松这样品德优、专业强、有情怀、敢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湖南教育“内涵提升”的一个方向。

目前,我省五大学科国际奥赛金牌数排名全国第一;全国中学生足球比赛勇夺桂冠;戏曲、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深入开展;泸溪县教育改革发展、桃源一中办学实践、湖南民族职院附属小学劳动教育得到有关方面和中央主流媒体关注。

就业社保

就业优先,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我是大二开始创业的,可以说缺的不只是创业资金那么简单。”提及创业之初,湖南大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奕辰忍不住连说三次“感激”。 从大学创业初期的贴息贷款,再到外出学习和各级的创业扶持政策,1994年出生的刘奕辰从人社等部门获得了很多支持。毕业后,他成立了现在的公司,在衡阳等地开展扶贫产业,现在仅衡阳祁东县黄桃综合扶贫产业基地的工人就有120余人。

“生活越来越好。”长沙市宁乡市大成桥镇居民王义明对记者发出感慨。王义明是湘煤集团的一名煤矿工人,退休后退休金都会按时发放到他的银行卡里。和他不同,他的老伴没有工作,儿子花了六万元给她补缴了养老保险,“一开始只有几百元,如今都有1000多元了。我有职工医保,我老伴有城乡居民医保,两人又都有退休金,生活还是比较滋润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全省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70年间,全省城乡从业人员规模由1950年末的1107.76万人扩大至2018年末的3738.58万人。职工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63元增加到2018年的73300元,年均增长17.62%。

今年7月1日,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比国家规定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半。目前,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921万人、工伤保险798万人、失业保险590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工伤、失业保险已覆盖全体职业人群。连续15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月平均养老金水平从1995年的192元增加到2018年的2371元,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试点之初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103元,“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广泛惠及三湘父老。

医疗卫生

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

18日下午,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的普亲老年养护中心,吴秀村奶奶在护理人员的陪伴下,迈着小碎步在走廊里锻炼身体。自从103岁的王爹爹被家人接回去后,她和王映玉奶奶等几位96岁的老人,成为这个养护中心的“最高龄”,每天聚在一起聊天玩乐,老年生活怡然自得。

年近百岁的老人,在1949年的湖南省,非常少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8年的76.7岁。妇女和儿童健康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缺陷发生率连续四年下降。

目前,湖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给居民带来更多的健康保障。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城市居民15分钟、农村居民30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

数月前,邓高国在郴州市宜章县人民医院接受了“右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走路,康复几天后便回了家。“这样的手术以前只能在市里大医院做,如今能在县里做,真的是太方便了。”就医不用再远距离奔波,邓高国对这样的便捷,十分感慨。带给邓高国便捷的,是湖南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各种形式的医联体覆盖所有三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全省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65万余个。

民政服务

“8+1”社会救助体系护航困难人群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目前,全省民政常年保障服务对象1500多万人,覆盖全省总人口近20%,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儿童福利事业创新发展。

现年31岁的王春华,张家界市永定区后坪镇边岩村人,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2017年1月5日,他乘坐朋友的摩托车去务工,途中因朋友操作失误,车辆坠入桥下,导致他头部重伤。他因此欠下5万余元医疗费,后期还要10万元以上的康复费用。得知王春华的遭遇后,民政部门把他纳入2017年1季度救急难特困救助,最终,王春华拿到了3万元的特困救助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家庭的生活危机。

为了防止这样的意外拖垮家庭,湖南在不断完善救助体系。目前,湖南已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与社会参与的“8+1”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了困难人群的切实需求。

能在家门口养老,对老人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88岁的张娭毑住在长沙市天心区葆真堂天剑养老服务中心,“走8分钟就回家了,4个儿女每天都来看我。”不仅有人跟自己聊天,护理员也很专业,她觉得很满意。目前,全省已有各类养老机构2358家,养老床位44万张,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宁乡大成桥镇鹊山村留守儿童之家,里面专门设置了休息室、心理咨询室、活动室、图书室和亲情聊天室,配备了儿童福利主任,负责孩子的监护和管理。不仅如此,家长、老师、企业家等有爱心、有经验的人员担任辅导员,指导孩子的功课。这是湖南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一个缩影。我省在2016年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制度,现已关爱保护留守儿童68万人,建成乡村儿童之家2.2万个。为全面提升基层儿童福利水平,民政部门还在全省1933个乡镇(街道)、2.9万个村(居)分别设立“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及时掌握孩子的需求,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住房梦想

住有所居,提升“住”在湖南获得感

住有所居是民心所向。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始终贯穿“四个住建”一条主线,倾力打造“政府+协会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一个体系,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大跨越。城镇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236万人增长到2018年38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02%,“村民”逐步转型为“市民”。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省市区总面积达51437平方公里,较1982年增长超过6.1倍,三湘大地旧貌换新颜。

住房保障实现大发展。201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8.8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44.9平方米,增幅达12.5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3.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53.1平方米,增长超过6倍,无数家庭“住有所居”的梦想变成现实。

人居环境改善实现大突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县城)1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39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村庄)38个,中国传统村落658个,全国绿色村庄1430个,宜居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讲述

从“土方子”到“医保药”

具体是怎么患上乙肝的?张六根也不知道,1996年,当时他34岁,在老家岳阳一家纸厂工作。“就像刷了桐油,黄得发亮。”他说,刚发病的时候,骨瘦如柴,全身蜡黄,家人都以为他要死了,老母亲每天哭。

张六根在同事的介绍下到了益阳一家医院。“医生说是乙肝,打针吃药,花了5000多块。”虽然医疗费很贵,但张六根的病被控制住了,因为这病会传染,他没有再回厂里上班,跟着堂弟一起做木工匠人。

“欠了一屁股账。”医生说乙肝要定期吃药,张六根没钱,加上病情不算严重,他就偶尔去村里赤脚医生那捡点草药吃。“蒲公英、金银花、独脚金,农村里好多,自己摘回来晒干熬水。”张六根坦言,那时候村里穷的人很多,得病都是吃中药,吃完药渣往路上一倒,泥巴路上到处可以看到黑色的药渣。

这些年来,土方子吃了不少,张六根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到2014年的时候,他基本不能再工作了,因为病情不断加重,已经纤维化,需要休养,定期吃药。“还算好,儿子上完高中就工作了,现在有了医保,家庭负担不算太重。”张六根坦言,现在自己固定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定期复查治疗,医生会帮忙开一些医保药物,病情控制得还不错。“现在很多好的药物,都纳入了医保,就像恩替卡韦,贵一点也吃得起了。”张六根表示,不到60岁的自己,就要吃药续命,每天都希望今后的医疗保障更加全面。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傅聪

编辑:唐甬梅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