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华社丨网红城市长沙的“夜经济”

“长沙被不少人称为‘脚都’,了解点相关情况吧。”布置“夜经济”选题时,编辑特意向身处长沙的记者叮嘱。是啊,“脚都”名声在外,这应该算得上是长沙“夜经济”的标签之一。

然而,近日一圈采访下来,几乎没有人提及“脚都”,似乎那已是“过去时”。如今,大家更热衷于谈论各类新兴业态,比如网红龙虾店、新式茶饮店等等。记者开始意识到,长沙的“夜经济”正在悄然迭代。

这,是一场关于“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如长沙市天心区文化旅游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所言,现在大家有钱了,消费能力提升了,是否能提供适应新需求的好产品,是“夜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长沙湘江中路杜甫江阁段的两边,有“夜经济”的两个时代缩影。一边是滨江风光带,每当夜幕降临,这里会自发聚集大量人群,有跳广场舞、交谊舞的,有唱卡拉OK的,有兜售玩具、冰棍的,充满了烟火气。这是“夜经济”的原生态版本。

另一边是近两年新建成的高端购物中心,那里有单体面积数千平方米的龙虾馆和酒吧。特别是作为长沙“网红打卡地”的龙虾馆,每天入夜后迎来客流高峰,“五一”期间曾创下日排号量达7000多桌的纪录。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家龙虾馆的年营业收入以亿元计,既有人气,又有财气。这是“夜经济”的消费升级版。

观察这场关于“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记者发现一个鲜明特征——跨界融合。这就像夜里的灯光,五颜六色交融在一起,才成为绚丽的霓虹。

比如,龙虾馆卖的不只是小龙虾,而是打造老长沙市井文化概念;24小时便利店不只是卖商品,而是提供夜间生活服务;酒吧老板不再单纯靠卖酒赚钱,更强调紧跟国际潮流的“夜生活方式”;传统的歌舞厅,在推行“文化+旅游”;连街头艺人,也是现场表演和线上直播同步进行。

若从城市管理的政策供给层面看,这还是一次“放管服”改革。所谓“放”,就是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管”,不是一刀切“管死”,而是要通过完善机制和科技手段“管好”,防范安全风险;“服”,就是要提供针对“夜经济”的公共服务。

基层探索的一些做法让人印象深刻:灯箱、广告牌的尺寸规格适当放宽,审批管理权下放;道路交通设计由原来只考虑车行通畅,到更多地考虑人行通畅,突出以人为本;“夜经济”核心商圈实行“24小时景区化管理”;对街头艺人由过去的驱赶转为规范引导,委托第三方对艺人的节目创新、现场互动等指标进行考核。这些举措,无不是为了有利于“夜经济”的繁荣、活跃和有序。

采访临近尾声,已过零点。长沙解放西路酒吧一条街仍然人声鼎沸,很多年轻人的夜生活才刚开始。

“网红打卡地”的龙虾馆,全天排号定格在“2999桌”,拖着行李箱的小男孩从外地游玩回来,急不可耐地跟着父母到龙虾馆解馋。从广东来长沙旅游的蒋女士一家8口度过了充实的一晚,他们品尝了老字号小吃,在田汉大剧院观看了文艺表演,此时刚刚返回酒店……

在夜色中,人们感到安逸、放松和享受,而这就是生活,也是“夜经济”的真谛吧。

(记者 白田田)

来源:新华社

作者:白田田

编辑:李丽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