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能线上走一圈 粉末变精密陶瓷

  机器代替人,使得生产的稳定性有效提高。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机器代替人,使得生产的稳定性有效提高。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三层楼高的配料设备,通过自动化系统只需2个人操作,每天就能配置15吨材料;沉重且易碎的坯体,被机器手稳稳抓住,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窑炉;带着上千摄氏度“体温”出炉的匣钵,热量回收至窑炉前端再利用;还有成品的包装码垛,也是由机器手完成操作……位于宁乡的湖南德景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景源”)生产车间里,“智造”元素随处可见。

这条锂电正极专用精密陶瓷匣钵生产线自去年11月批量生产以来,凭借高效且稳定的生产能力,帮助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前段时间韩国的客商来考察,参观完后感慨地说,这才是现代化工厂。”德景源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易志雷自豪地告诉记者。

智造:人力减少一半多,产能提高10倍

匣钵是一种窑具,人类发明匣钵,主要用于烧制陶瓷器。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当时烧制的蛋壳黑陶,已经使用专门的匣钵。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新材料的不断迭代更新,匣钵的用途已经非常广泛,在锂电池等储能材料的生产过程中,匣钵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耗材。

在德景源的生产车间走一走,你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松散细小的粉末如何变成耐高温、耐腐蚀的高精度陶瓷匣钵。

这一神奇的变化,从配料开始。“生产不同性能的匣钵,需要按照配方对原材料进行搭配,”德景源精密陶瓷事业部总经理黄兵带着记者走到一个三层楼高、分成多层的设备前,“配方是已经预设好的,操作人员把原料送入后,设备根据配方自动称重和混合。”

黄兵拿起一支扫码枪,告诉记者:“每袋原料我们都贴上了二维码,在入料的时候,工人用扫码枪一扫,就能知道是否匹配配方,既形成了生产数据,又能降低操作失误概率。”

原料配好后,通过冲压形成坯体。每个工位前都有一个机器手,它们会根据指令,拾取坯体放到传送带上,进入窑炉。“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加持,使我们的产能提高了10倍,每年可生产300万支,所需人力从20个人降至七八个人。”黄兵表示,除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机器替代人,还使得生产稳定性也大幅增加,产品不良率从20%降至5%。

“我们的窑炉也有玄机,”黄兵指着一排管道说,“烧结完成后,匣钵仍然有很高的‘体温’,我们把这些热能回收,再输送到窑炉前端,形成循环利用。”

这一设计,使得燃气消耗降低20%,既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也更加节能环保。这条生产线,德景源已申请了14项专利,9项获批。

产品:质量比国外产品好,价格却低得多

制造匣钵的企业很多,但应用如此智能化生产线的却凤毛麟角。为何要投资上千万元引入这条生产线?

2017年12月12日,在新能源行业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李军秀,与其他几位股东共同成立了德景源。考察过不少日本、韩国工厂的李军秀认为,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虽然此类耗材的年需求量每年有20%的增长,但国内企业还依赖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与国外差距较大,“进口货不论是质量还是外观都更具优势,但价格也非常昂贵。”

德景源的研发团队凝聚了一批新材料专家,在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后,他们生产的高精度陶瓷匣钵,品质比肩国际一流,价格却更具竞争优势。

“有客户测算过,在同一款高镍/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上面,我们的可使用约20次,韩国产品只能用16次,而且我们的价格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易志雷解释说,锂电材料在加工过程中要经过上千摄氏度的高温,还会产生大量的高浓度碱性液体,“我们改进了传统工艺,把匣钵分成两层,外层主要是耐高温,与材料接触的内壁则负责抗腐蚀。”

由于匣钵属于耗材,所以其“身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下游产品的价格。“匣钵这类耗材,约占20%至40%的成本,”易志雷说,价格的下降加上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多,使得德景源的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青睐。“不仅国内有许多客户,韩国的三星、LG也看中了我们的产品,现在合作伙伴有50多家。”(陈登辉 喻娉婷)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登辉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