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运动性低血糖危害大,却容易忽略

  提起“高血糖”,大家都不陌生,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既然有高血糖,那就肯定会有低血糖。实际上,严重的低血糖带来的伤害要比高血糖大得多,甚至还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

  有不少热爱运动的人在长时间跑步的时候,会出现头晕、心慌和两眼发黑等情况,这常常是低血糖的症状。运动一定会产生低血糖吗?低血糖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避免低血糖?下面一一解答。

  1.运动一定会产生低血糖吗?

  血液中的葡萄糖即为血糖,正常人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维持在3.9~6.1mmol/L的水平(成年人),当血糖浓度<2.8mmol/L就可以判定为低血糖。运动性低血糖就是因为运动过量导致的血糖偏低。

  血糖是人体主要的能量供给来源。运动时身体对能量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较长时间的运动(尤其是半程马拉松以上的距离),光靠现成的“血糖”已经远远不够了,还得氧化分解一部分脂肪变成脂肪酸,接着转化成葡萄糖,然后再利用。

  脂肪分解需要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而且速度也不如直接利用现成的糖那么快。而高强度运动到最后都接近“无氧运动”,所以此时若不能及时补给糖分的话,就很可能导致低血糖。

  但是,同样是运动,有些人就不会引起低血糖,这是因为运动前或运动中体内的糖储备和补给足够运动消耗。

  2.低血糖的症状有哪些?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低血糖的症状都是类似的,比如头晕、乏力、头重脚轻、眼前发黑、手脚不听使唤等。这是为什么?

  人体运动最重要的“指挥中心”是神经系统,组成该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血糖变化最为敏感。当低血糖导致能量供给不足时,神经系统就无法按部就班地工作,因而也就无法控制身体了。

  所以,无论一个人有多健壮,心肺功能有多好,一旦血糖过低,就会很快失去控制。严重者会因为大脑缺氧而出现障碍,可导致摔倒、昏迷,甚至猝死,必须引起重视。

  3.如何避免低血糖?

  对于爱好运动的人来说,运动性低血糖时必须要警惕。如何避免则要从两方面做起:

  加强糖的补充,包括运动前和运动中。以大运动量的项目(如半马)为例,运动者要避免空腹或有饥饿感的时候运动,提前吃点面包,喝点运动饮料等。运动过程当中,如果身体反应比较大,比如腿发沉、短暂的意识模糊等,可能就是身体因低血糖刺激而发出的“求救”信号,要进行适量补给。

  加强脂肪代谢能力和糖原储备能力。这部分能力只能靠长期有效的锻炼来积累,特别是大量有氧耐力训练十分必要,而且经常锻炼的人,“无氧阈值”也会更优化一些。像有些业余马拉松爱好者,单纯一时兴起参加马拉松,而不能在平时就坚持运动,那么很难提高自身的耐力,真正“大考”的时候也就相对容易出意外。(文/北京医院主任医师 汪芳)



来源:新华网

编辑:周曼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