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生为大,托起百姓幸福感

1.jpg

提质改造后,天心区卢浮社区磊鑫嘉苑小区1栋架空层成为居民的乐园。

2.jpg

数说长沙民生成就。制图/戴莹芳

2.jpg

福元路大桥西的草坪上,市民们正在开心地玩耍。本版图片均为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长沙晚报记者 肖芳

勃兴之间,民生为大。如果把40年改革开放浓缩成一首壮丽诗篇,民生必然是意蕴丰富的“题眼”;如果将40年风雨历程谱一曲时代华章,民生必然是最撼人心魄的“强音”;如果给“中国梦”绘一幅通景画卷,民生必然是生动传神的“点睛之笔”。

就业、引才、养老、医疗、住房……皆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不忘改革开放初心,把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伴随着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长沙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切实发挥了社会政策的托底功能,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群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昨日,长沙市庆祝改革开放40年第9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委、市住保局相关负责人盘点改革开放40年来长沙社会保障体制和住房保障体制改革发展的“成绩单”,并回答记者提问。

A

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就业体系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紧扣“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关键词:就业形势

据统计,长沙市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56.4万增加至2017年的474.61万,增加418.21万人。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帮扶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万人。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累计为贫困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就业创业培训及指导22.56万人次,转移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3.55万人,转移率达71.86%。

关键词:人才强市

长沙密集实施多项人才工程,先后引进500多名海内外高端紧缺人才和万余名优秀青年人才,当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20万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167家。建成人才服务窗口、一体化人才服务智慧平台,设立海外引才联络站6家,累计发放长沙人才政策补贴资金2.84亿元。

关键词:民生保障

长沙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4连调,月人均待遇从2004年的523元提高到2018年的2609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实现13连调,从起步的月人均60元提高到现在的188元;职工医保基本医疗和大病互助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至12万元、3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最高支付限额和大病保险年度补偿额分别达到15万元、20万元。

同时,长沙致力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了劳动用工从“固定工制”到“劳动合同制”的重大转变,让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B

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长沙民政事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实现同步提升,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

关键词:社会救助

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由1997年建制的每人每月120元、2005年建制的每人每月15元,统一提高到现在的550元。低保、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住院救助年度限额由2万元提高到5万元,门诊救助年度限额由1000元提高到8000元。

关键词:幸福养老

最美不过夕阳红。老人们的幸福晚年,得益于长沙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投入。

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83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04家,养老床位4万余张,为老年人提供长托照料、文化娱乐、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多样化服务。全面实施高龄津贴普惠制度,每年为18万多名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资金2.2亿元。

关键词:社会福利

目前已建成儿童之家70所,关爱留守儿童4900人、困境儿童13371人。集中供养孤儿和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分别由2011年的每人每月1000元和600元,提高至目前的每人每月1650元和1100元。

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累计募集善款善物12亿余元,发放救助资金10亿元,惠及困难群众60余万人次,慈善基金总量2亿余元。

关键词:基层创新

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构建包含63项便民服务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年运转经费由2013年的平均4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89.5万元,社区服务阵地由2013年的平均490平方米增长到目前的873平方米。

C

壮大提升的高品质城乡建设发展

40年间,长沙建成区面积由53.04平方公里增加到434.8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长大了7倍多;城区人口数量从94.83万人增长到426.75万人,为建设高质量、现代化、宜居宜业的美丽星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城市承载功能

统筹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完成瓶颈路、断头路改造项目63个,形成了东二环两厢、五一商圈等片区交通微循环。地铁1、2号线及磁浮快线、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运营,4号线即将试运行,3、5、6号线建设有序推进。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完成验收,全市建成管廊长度60.41公里。

关键词:行业产值规模

全地区建筑业总产值连续两年突破4000亿元,年度增加值接近1000亿元。深入推进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建设,打造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8个、省级基地11个,成功实现装配式建筑项目累计实施面积达1700万平方米、年产能突破1000万平方米“两个千万”突破,年产值约450亿元。

关键词:绿色发展能力

目前全市共启动建设的绿色建筑总面积约7890万平方米,有410个项目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开工建筑面积比例超50%。每年创建绿色工地超200个,全市建筑工地绿色施工达标率95%以上。完成24项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长沙成为黑臭水体治理全国第一批达标城市。

关键词:城市供水排水

全市城区8个供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235万吨,出厂水水质优于国家标准,合格率100%,供水覆盖人口约600万人,年供水量达到5.56亿吨。

主城区污水处理厂运行数量达到12座,污水处理规模达到226万吨/日,均执行一级A以上尾水排放标准,污水在线监测合格率为100%,城区污水处理率98%以上。全面完成湘江21个排水口整改提质,实现城区生活污水全收集、全截污、全处理。

D

“住有所居”的“长沙模式”

2008年以来,长沙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四增两减”的公共政策,实行城市立体化改造,实现空间布局再优化、公共配套再完善、建筑品位再提升。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

目前,全市累计有22.74万户居民告别了低矮的棚屋和破旧简陋的筒子楼,特别是2014年至2017年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期间,完成改造108038户、1376.02万平方米,总投资793.6亿元。

棚户区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由改造前的14平方米提高到了改造后的29平方米,增加了一倍。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

自2008年建立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以来,长沙市逐步建立了两大类(实物保障、货币补贴)八种形式(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定向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定向限价商品住房、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棚改拆迁安置货币补贴)的住房保障体系。

全市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22.64万套,其中建设(筹集)公租房(含廉租房)94388套,总投资125亿元,累计为23.92万人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

关键词:住房保障制度体系

2008年以来,全市出售公有住房13.87万套,出售经济适用住房13.12万套;发放经适房货币补贴2.73万户,发放补贴资金20.55亿元;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资金1.9亿元;发放职工住房补贴8.68万人,发放补贴资金9.47亿元。

2014年进一步提标扩面,城镇居民最低住房保障标准由人均12平方米调整到15平方米,全市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从2011年的19.51%提高至2017年的23.29%,高出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提前3年实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三五”末保障性安居工程受益覆盖率达23%的目标,极大地改善了中低收入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改革开放40年,顺应人民期待的一系列改革陆续展开。怎样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化为生动实践?市委、市政府用行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用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坚决的责任担当,在这片有梦想有温度的土地上,绘就幸福民生新画卷。

答记者问

问题1

回顾改革开放40年,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更是牵涉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康。作为省会的长沙,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什么成效?

张白云(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长沙于2000年全面启动医保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改革回应关切,不断增强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较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

经过多年完善,基本建成以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离休人员医疗统筹为补充的医疗保障体系,参保覆盖率95%以上,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医保的目标。

职工医保基本医疗和大病互助最高支付限额从最初的4万元、10万元分别提高至12万元、30万元,城乡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从3万元提高至15万元。实施城乡大病保险,年度补偿额达到20万元,将癌症靶向治疗药物纳入大病保险特殊药品支付范围,种类从16种扩大到50种。

长沙在全省率先完成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在全国领先开展居民门诊统筹,建立以病种分值为核心的医保总额控制付费体系,形成以总额控制付费方式为主,按项目付费、单病种包干、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为辅的复合型医保付费体系,有力推动了医改向纵深发展。医保经办更加便民。先后完成全市、全省、全国医疗费用异地联网直接结算,让人民群众高效快捷地享受了医保服务。

问题2

请问长沙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

陈昌佳(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一是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降低准入门槛,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允许养老机构经营场所登记备案并行和多点运营。精简行政审批,简化消防、环保手续,实施非营利性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开展并联审批,优化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审批流程。

二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新建与已建成住宅区分别按每百户30平方米和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用房。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有偿服务,发展社区嵌入型养老机构,在2020年前每个区县(市)建成一个300张以上床位的社会福利中心。加强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老年人生活便捷化水平。大力推进医养融合,建立社区居家养老和卫生服务合作模式,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质量监管,完善评估、在线监管、抽查等监管手段,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三是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力度,民办养老机构接收本市户籍60周岁以上的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运营补贴由每人每月160元分别提高到350元、500元。继续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保持长政办发〔2017〕64号文件到期后的政策连续性。完善土地支持政策,支持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养老服务。

问题3

近年来,长沙经济稳步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功能也显著增强。请问长沙未来5年有哪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袁国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未来几年将是长沙大发展、大提质的几年,我们将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作为重要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推进骨干路网建设。发展轨道交通,推动地铁3、5、6号线建成运营,重点推进长株潭“三干四连接线”工程,建成湘府路快速化、麓景路等项目。

推进过江通道建设。先行推进湘雅路过江通道及长益复线-兴联路过江通道建设,开展橘子洲大桥扩容、银盆岭大桥扩容及人民路过江通道前期研究并适时启动建设。

打通城市“微循环”。根据城市发展和交通组织的需要,每年铺排一批断头路、瓶颈路项目,2019年将铺排项目22个。同时,为了打通“最后一公里”,建立“都市15分钟生活圈”,将大力推进“一圈两场三道”建设,2018年至2019年将打造200个停车场、725公里人行道、850公里自行车道和64公里历史文化步道,方便群众生活。

问题4

请问长沙市2019年棚改工作总体目标是什么?

周飞(市住房保障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今年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棚改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对改善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补上发展短板、扩大有效需求等发挥了一举多得的重要作用。2019年,长沙将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委省政府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三年棚改计划,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体现住房居住属性,严格把好棚改范围和标准,加快开工进度,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保证分配公平,让更多住房困难群众早日住进新居。2019年,全市棚户区改造列入省计划5008户。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肖芳

编辑:王娉娉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