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最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51.jpg

漫画/朱慧卿

文峰

22岁,正值青春年华,原本该充满无限可能性。可对于晨宇一家人而言,22岁的晨宇却成了全家最大的愁——从小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出国留学,两年败光200万元却连预科都没毕业;回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不到两个月就弃学回家;与游戏为伴,仅剩下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钱,甚至吃饭要奶奶一口一口喂……(12月17日《新晚报》)

这则新闻昨日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议论。虽然,它是一个极端个案,但是从反思问题的角度来看,它却反映了当下教育的一个痛点,即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上去了,教育资金更多了,但对孩子的教育结果却反而比较失败。

这个问题当然不只是教育方法的问题,更是家长的问题。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家长发挥着很大作用。如果说,学校主要负责教授知识,那么家长更多地负责健全孩子的人格。在我国,长期以来的“4+2+1”的家庭结构模式,尤其是“4+2”对“1”的溺爱,已使得孩子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逻辑,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一代孩子,小时候摔一跤,爷爷奶奶为了哄他们,都会去拍地板,当着他们的面怪地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没有好的教育理念,不能发挥正确作用,就很有可能会因溺爱而毁了孩子的一生。推动摇篮的手影响着孩子的命运,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就拿这则新闻来说,从小到大,在经济上,晨宇从来不懂什么是拮据。所以,这说明,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不是最大的问题。有些家长幻想着用钱去购买优质的教育,这样的计划最终会破产。因为教育原本就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教,一个是育。有教未必有育。有教有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长。钱也许可以置换到教,但却无法置换到育。一个家长可以花高价请到好老师,但老师却无法替代家长的作用。教是教授知识,育是培养人格和思维方式。时下,有教无育的案例太多了。比如,今年在高铁上霸座的博士孙某就是典型的代表。本来,到他那般年纪,应该能够认识到:自尊是被尊重的前提。来自别人的批评并不可怕,别人对自己人格的失望才可怕。围绕他的教育是失败的,尽管它有着漫长的年限。

其实,互联网造就了一个可以便捷搜索知识的时代。可以说,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并非难事。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把握好规律。这个规律说来也简单,其要点就是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教育的真谛。然而,晨宇的父母选择用物质取代陪伴,由此导致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儿子就像一个“巨婴”,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畸形的宠爱让晨宇的性格变得偏激,并与社会脱轨。当然,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婚姻关系。一如此则新闻,现在,很多问题孩子一般都存在于离异家庭中。特别是这些年,我国的离婚率上升较快,这更容易造成孩子教育问题的恶化。父母应该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那些动不动就以三观不合为理由选择离婚的人,说到底是责任意识太淡薄。

一般而言,孩子的可塑性很强,这意味着对他们的思维纠偏工作只要方法得当,他们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变形记。可是如果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期,就很难扭转了。这是所有父母应该重视的。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文峰

编辑:彭佩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