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区丰泉古井社区:打造诗意栖居,古井流淌幸福泉

位于白果园的《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正在进行修复施工。今年5月,丰泉古井社区全面启动白果园化龙池历史文化步道建设,以留住古城长沙的历史记忆,让古街老巷重新焕发生机。长沙晚报记者 黄启晴 摄

编者按

今年3月以来,全市“一圈两场三道”工作如火如荼推进,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8月底,全市212个“15分钟生活圈”建设整体进度达73%;公共停车场建设已完工64个、在建56个;新建并试营业便民生鲜农产品市场12家、改造12家,建成社区门店19家;自行车道工程完成率达70%;新建人行道89.23公里,改建人行道183.83公里;完成历史文化步道建设20.4公里……看得见的幸福在百姓家门口升级。连日来,记者深入“一圈两场三道”建设现场,零距离感受这一民生工程,实事实干带给百姓实惠,市民生活将更美好。即日起,本报推出“‘一圈两场三道’建设进行时”专栏,以飨读者。

长沙晚报记者 肖芳

社区书房精彩活动不断上演、背街小巷变身美丽院落、名胜古迹成为打卡胜地……走进芙蓉区定王台街道丰泉古井社区,一条条古街老巷让昔日繁华重现,游人在徜徉中追忆似水年华,惬意无比。社区4000多名常住居民更是喜上眉梢,因为诗意栖居离他们渐行渐近,清晰可见。

“听说水电气全面改造,停车难的问题有望解决,家门口养老,历史文化步道开建,从我们这里搬出去的居民都想搬回来住。”居民李小雄说起社区正在进行的“一圈两场三道”工作,连连说了数个“好”字。

补齐设施短板

老人小孩一起乐享美丽家园

丰泉古井社区位于全市最为繁华的五一商圈,因有一座200年历史的“丰泉古井”而得名,历史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厚,是典型的中心城区、老旧社区、历史街区。“辖区内共有早餐店30个,理发店10个,便利店20个,生鲜超市8家,小学1所,公共停车场4个,公共厕所5个,垃圾站2个,公交站点4个。”社区党委书记龙欣对于社区的基本家底如数家珍,“作为老城区,推进‘一圈两场三道’建设,不只是卫生状况、生活环境的改善,更是要缺什么补什么,重点要关注人。养老和‘小候鸟’教育曾是社区在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上最大的短板之一。”

在社区东南一隅,古香古色的“丰泉书房”进入记者的视线。书房里,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孩子的书画作品挂满了墙壁,书香味扑面而来。据介绍,“丰泉书房”是湖南首家公益众筹打造的社区书房。丰泉诗会、戏剧展演、音乐趴、公益课堂、亲子国学、书香小队等活动均在此举行,老居民、新市民在这里爱上读书,也爱上城市生活。“亲戚们来串门,我都会带他们到书房逛逛,可有面子了。”社区居民李美云说起家门口“丰泉书房”,一脸的自豪。

下一步,社区将把“邻里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公共空间功能整合延伸至“丰泉书房”,成为小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与孩子们心向往之的“美好场所”。据悉,正在建设中的居家养老中心,将设置专用电梯、社区食堂、多功能文体活动室,老人在家门口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将成为现实。

留住城市记忆

新旧物件共同见证时代发展

长不过百米,宽仅4米,古老的麻石路承载着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清水砖墙以及几幢清末民初的名人公馆,无言地向人们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借‘一圈两场三道’建设东风,把这里作为一个老长沙人怀旧的街巷来打造,以城为基,以人为本,以文为魂,留住一座城市文脉,回归城市本源。”定王台街道主任姜舟介绍,在推进历史文化步道建设中,社区遵循“街巷格局、空间尺度、文化记忆不变”的整体思路,突出留住古城长沙的历史记忆。

据悉,今年5月正式实施的白果园化龙池历史文化步道建设,涉及改造住房2000户、14条街巷,改造面积近16万平方米。“关键还是要留得住、改得好、拆得下。把‘留’摆在首位,突出留住古城长沙的历史记忆、留住湖湘文化的文脉精髓、留住城市发展的风格脉络,突出宜居性。”姜舟告诉记者,白果园巷为民国时期公馆聚集区,如白果园21号的程潜公馆、8号的郑家溉公馆等古建筑,成为社区一道独有的亮丽风景。

古建筑如珠,历史文化步道如链,串起居民美好的现实生活。据悉,步道建设从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燃气、网络、用电、采光等14个方面入手,逐一细化、逐项改造,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居住品质。在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社区生态、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拆违控违,着力打通“毛细血管”、畅通“微循环”。截至目前,累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970多平方米,古街老巷重新焕发生机。

画好同心大圆

干群携手共建共享品质社区

作为全国文明单位,丰泉古井社区在“真善美”中不断走向精致精美:真在尊重规律,善源于善待居民,美出于彰显品质。采访中,龙欣在丰盈西里巷介绍情况,不时有居民打断记者的采访。微笑,握手,相谈甚欢,很多有关社区“一圈两场三道”建设的好建议,龙欣一一记在本子上。

“我原来不怎么关心社区的事情。但自从看到‘一圈两场三道’建设的火热现场和街道、社区等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我被他们感动了,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自觉投身其中。”预备党员、70岁的周罗生在社区居住了近50年,自“一圈两场三道”建设启动以来,他义不容辞在项目建设上带头支持,哪家有什么难事,只要他知道了,二话不说就去帮忙。邻里有矛盾纠纷,他第一时间上门调解。

在“一圈两场三道”建设中,社区始终把党建引领、居民参与、社会支持摆在突出位置,为项目推进提供强有力保障。如今,“家门口的党支部”“党员门前八监督”“先锋空间”等党建平台,社区居委会、居民议事会、庭院理事会等社区自治组织共同发力,对“一圈两场三道”建设各类项目进行跟进和监督。在历史文化步道建设中,成立由楼栋长、党员骨干、居民代表组成的群众工作组,采取公开信、宣传窗等方式广泛宣传,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晓权和参与权。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肖芳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