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5日讯(记者 凌晴)今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赴浏阳专题调研精准扶贫工作,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特色镇建设。他强调,要立足实际谋划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等问题加强实践探索,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市领导夏建平、黎春秋参加调研。
浏阳现有省定贫困村33个,今年要确保这3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减贫不少于7161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浏阳的扶贫任务重、时间紧,胡衡华对此一直牵挂在心,此行深入浏阳大围山镇、张坊镇、文家市镇、大瑶镇等多个乡镇,赴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12个小时,500公里行程,每到一处、每入一户,他都仔细与困难群众“算账谋计”,从小额贴息贷款手续办理效率,到就业帮扶资金到位数目,再到教育、医疗、建房支出几何,市委书记和大家一道想法子、出主意、谋出路。
张坊镇富溪村的75岁老人李元健因病致贫,儿子患有眼疾,日子一度过得艰难。近两年,扶贫工作队帮扶老李一家开展养殖种植,政府还出钱帮助建起了新房。“建这栋新房政府补贴给我们8万元,个人只花了5万多元。”李元健告诉胡衡华,家里参与了村上的泉水鱼、蜜蜂养殖和蔬菜基地等扶贫配套产业,一年算下来增收了2万多元,一家人现在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新房建好了,就要信心满满开始新生活。”胡衡华鼓励老李和他的子女,继续坚持勤劳致富,日子会越过越好。
大围山镇同幸村的鲁承燕因为家贫,40岁出头仍一直未婚,今年村上帮他在经开区一家食品加工厂找了工作,月收入有4000多元,地里也种上了黄桃,条件好起来的鲁承燕正琢磨着解决婚姻大事;大瑶镇端里村的贫困户张贤业借助小额贴息贷款,在家开起了烟花纸筒加工作坊,虽然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但这份稳定的收入能够维持一家的开销,他干得有滋有味;文家市镇湘龙村贫困户刘加来刚刚在政府帮助下建起了新房,但他一直舍不得花钱装修,想挤出钱供两个女儿读书,村干部摸准了他的心思,及时帮助申请了助学补助,孩子读书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他感觉非常安心,盼望着自己的后代能够凭知识彻底改变命运……
户户情况不同、家家困难各异,胡衡华在走访中问得十分细致,把各家致贫原因、产业帮扶收入、下步脱贫规划、资金申领情况等一一询问记录下来,精准扶贫的思路在一次次恳谈中越来越清晰。胡衡华叮嘱随行的各级负责同志,要深入细致摸准各地实际情况,确保扶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在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出实招、见实效,让贫困群众的诉求和期望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精准扶贫还须“输血”“造血”并举。位于湘赣边境的富溪村交通闭塞,近年来,村里通过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先后改造大型鱼塘9口,养殖蜂蜜200箱,土特产走出大山,71户262人也因此得以脱贫。和富溪村一样,文家市镇湘龙村也把扶贫的目光聚焦在了山窝窝里的“宝贝”身上,通过运用“互联网+”手段,将贫困户自产的土蜂蜜、土鸡蛋、红薯粉等“土货”,全都摆上了“网架”,贫困户足不出村就能产生经济效益。胡衡华要求镇村两级继续促推集体经济组织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引导扶贫资金发挥更大效用,用真金白银的收入激发乡亲们劳动致富的动力和信心。
胡衡华此行还考察了会师小镇、烟花小镇等特色镇建设情况。他指出,浏阳历史文化厚重,红色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基础好。下一步,要立足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等独特优势,结合特色镇的规划建设,培育壮大更多特色产业,找准增加群众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步伐的突破口,保持定力,久久为功,走出更多符合各地实际的精准扶贫路子。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凌晴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