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深山里的“金色梦想” 九旬“创客”的“甜蜜事业”
2024-10-17 10:43:47 字号:

深山里的“金色梦想” 九旬“创客”的“甜蜜事业”

一对年逾九旬的离退休干部,将余生奉献给这片金黄的桃园。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余雅琴 长沙报道

“西安村啊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奋斗的家乡,金山银山花果飘香,脱贫攻坚战鼓擂响,产业发展捷报频传......”在摆满资料的电脑桌前,一位年迈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沉浸在戏曲的世界里,这是一首由老人家自己作词作曲的戏曲《我们可爱的家乡》,而让老人家唱至动情处而声音愈发高亢的那个“家乡”,就是与他的人生羁绊颇深的西安村。

西安村,一座群山环绕的小山村,在湖南桃源的深处,这里曾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但如今,漫山遍野的黄桃树,如同金色的勋章,诉说着两位老人的无私奉献与伟大情怀。他们,就是彭泽琦和李静,一对年逾九旬的离退休干部,用余生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厚谊,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这个小村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时间回溯到1969年,时任下放连队连长的彭泽琦,带着省机械厅、煤炭厅的56名下放干部,来到了桃源茶庵铺区大水田公社。当时在省财政厅工作的李静,带着孩子,跟随在省机械厅工作的爱人彭泽琦,在土洞溪大队花果园生产队安家落户。从繁华的城市到偏远的乡村,他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下放的那些岁月与桃源结缘。

初到花果园,映入眼帘的是连绵不绝的大山,和落后的生活条件。没有水田,只有满目的荒凉。乡亲们用松枝点灯,用碓舂打米,刀砍火种,生活艰辛。但乡亲们没有把他们当外人,而是像亲人一样照顾。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彭泽琦和下放干部们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修电站、办工厂,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

那段岁月,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却无比富足。彭泽琦和李静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花果园也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然而,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离开了这片土地,但那份深情厚谊却永远镌刻在他们的心中。

2015年冬,在外创业的刘联福父子找到了彭泽琦和李静,邀请他们重访西安村花果园。看到家乡的巨变,他们既欣慰又心疼。交通电力改善了,温饱问题解决了,但产业结构依然落后,乡亲们的生活依然拮据。那一刻,他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以老年志愿者的身份,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两个80多岁的老人,真的能带动乡亲们走好致富之路吗?面对质疑,彭泽琦和李静没有退缩。他们深知,要想改变家乡的面貌,必须找到适合发展的扶贫产业。于是,他们顶着酷暑和严寒,先后走访了省内农林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多个县市的种植农户家,进行种苗场和加工现场的调查研究。

经过多方考察,他们发现花果园海拔600—800米,富硒土壤,泉水丰富甘甜,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非常适合高山黄桃的生长。于是,他们决定引种炎陵高山锦绣黄桃,并动员乡亲们参与种植。起初,乡亲们半信半疑,但在彭泽琦和李静的耐心劝导和示范带动下,全村176户贫困户参与了黄桃种植。

近万株黄桃在花果园约400亩周边山头生根成林。

经过3年的努力,近万株黄桃在花果园约400亩周边山头生根成林。2019年,部分黄桃第一年挂果,就销售了十万多斤,36户种植户年收入最多的达到了10万余元,10多户年收入3-7万元。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彭泽琦和李静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锥栗也成为当地新的“聚宝盆”。

然而,他们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在黄桃种植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他们又开始探索锥栗种植、良种繁育和食品加工等新的发展方向。他们深知,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更是人才的振兴。于是,他们积极引进种植科技专家和财务、经营方面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加强公司管理和技术培训,帮助村集体办好公司、办好合作社,培养农民企业家和种植能手。

彭泽琦和李静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们为家乡脱贫致富所做出的努力上,更体现在他们对待生活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上。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和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山水田园;他们热爱乡亲,把乡亲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了彭泽琦和李静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们回忆起当年下放农村时的点点滴滴,说起乡亲们对他们的照顾和帮助,眼中闪烁着泪光。他们说起黄桃种植过程中的艰辛和困难,但更多的是说起乡亲们通过种植黄桃脱贫致富后的喜悦和满足。

他们的孩子曾经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自费那么多钱,把余生交付给这里?”他们给出了很多解释,除了与西安村村民的深厚友谊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有50多年党龄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深知,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在脱贫攻坚、振兴乡村这一伟大时代命题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便不再年轻,也要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来源:红网

作者:余雅琴

编辑:胡红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