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留住乡愁,返乡青年用视频为乡村“代言”
2024-09-29 12:10:45 字号:

留住乡愁,返乡青年用视频为乡村“代言”

山海回响团队创作的《“百村掠影”里的宁乡》系列视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姚宇超 长沙报道

赤蓝葡萄斟满杯,诗酒唤醒秋日来。

葡萄成熟时,走进宁乡关山村,阵阵香气扑鼻而来,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藤蔓上,在阳光的沐浴下格外诱人。

突然,一阵嗡鸣声打破了宁静。一台小巧的无人机灵活飞向天空,盘旋在葡萄园上方,一位年轻人正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熟练地操作摇杆,选择最佳拍摄角度。

他是刘海波,一名视频创作者。这一年里,他带着团队的小伙伴们回到家乡,步履不停,走过沩山乡、双江口镇、大成桥镇、资福镇、灰汤镇、道林镇、花明楼镇、喻家坳乡等10余个乡镇,创作了《“百村掠影”里的宁乡》系列视频作品,展现故土的风土人情,记录家乡的日新月异,也留住了一份悠远绵长的乡愁。

山海回响团队在宁乡关山村进行拍摄,图为主创刘海波。

打开这些视频,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产业兴旺的特色小镇、星罗棋布的美丽乡村,于光影声像中铺展出一幅幅宜人的画卷。

“之前我对家乡其实一直有一种疏离感,认识也很浅薄,但拍着拍着,才发现家乡原来这么美。”在谈及创作感受时,刘海波说道。

2012年,大学毕业的刘海波踏入社会,第一份工作是担任《潇湘晨报》湖湘地理工作室的文字记者。从那时候起,对地理文化的追寻,就浸润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随着新媒体逐渐兴起,刘海波先后到北京和广州发展,并逐渐转向视频创作领域。

日益丰富的经历,为刘海波带来了深厚的创作积淀。2019年,工作室成立之初,他就曾多次参与新华社体育部、央视纪录片频道等多期节目内容制作,跟着项目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我所推崇的,是一种深度创作。所以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创作方向,也在寻找发展机会。”刘海波说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群同样对视频创作满怀激情的圈内朋友那里,了解到了“百村掠影”项目。

“这个项目的发起者是圈子传媒,以拍摄家乡乡镇村落为主题。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三农’非常值得关注,而且我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直觉告诉我,我应该回到乡村去。”找到方向后,刘海波带着“百村掠影”,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家乡宁乡。

山海回响团队在花明楼镇炭子冲村进行拍摄。

逆流而上,到沩水源村探寻宁乡母亲河沩水的源头;在灰汤村,浸入氤氲的温泉来一场心灵放松之旅;来到湖溪塘村,看乡村振兴好“丰”景让村民喜笑颜开……从2023年6月至今,在维持商业运营的同时,刘海波带领山海回响团队,推出了十余期“百村掠影”视频,在媒体平台上平均每期视频浏览量达到20w。

对于刘海波来说,创作一期视频并不容易。团队只有5个人,从前期沟通、选景、拍摄,到后期文案、剪辑、配音,往往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而每一次创作,刘海波都努力尝试不同的风格,并将之前一些商业项目中有意思的经验融入到作品中。虽然很累,但刘海波却十分“上瘾”:“每一期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我自己撰写脚本、配音,我做得很开心。”

2023年12月,在宁乡灰汤拍摄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刘海波也逐渐打破了与家乡的“隔阂”。“我以前对家乡的了解,可能就是自己家里和学校周边的一小块地方。后来出去上学工作,几乎也很少回来。”

探访沩水源头,是刘海波拍摄的第一期内容。直到现在他依然记得,当时感受到的“震撼”:“我记得那天我们完成沩山乡的拍摄后,经九折仑盘山公路返回长沙,站在‘大沩凌云’的峰顶向下眺望,可以看到远处喧闹的巷子口镇。从一个秘境中穿行而出,眼看尘世喧嚣,那种感觉很奇妙。”

正是许许多多个这样奇妙的瞬间,让刘海波明白了“家乡”两个字的含义,也驱使他坚持把“百村掠影”做下去。“在拍摄喻家坳乡时,我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老家。看着女儿在种满栀子花的山上到处跑,释放天性,我仿佛感觉到家乡这片土地的灵气在滋养着她。”刘海波说:“对于我来说,家乡就是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能回去的地方。”

而这次回到家乡进行视频创造,对于曾经在一线大城市打拼过的刘海波来说,也没有丝毫“落差感”。“这几年,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青年朋友们,他们以各种身份回到老家,投身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有手工艺人,有农场主,有民宿主,还有乡企老板……我看到了家乡的发展,也在这份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机遇。家乡不仅没有限制我,反而给了我无限想象。”

这种想象,给刘海波带来了更多灵感,也让接下来的路更加明确。未来,刘海波在坚持“百村掠影”拍摄的同时,还会创作更多的“三农”领域内容,并推出自己及团队的自媒体IP,以更多新鲜的视角呈现家乡的美。

“我好像找到了一件自己非做不可,非常有趣的事情。”刘海波笑着说道。

来源:红网

作者:姚宇超

编辑:胡红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