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三周年。三年来,长沙市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金秋十月,红网记者深入长沙的园区和企业,探寻新“高地”,推出“长沙寻‘高’”系列报道,今天为你推出《九天揽月路,湘江新区走了这几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翼鹏 长沙报道
十多年前,湖南老家的一位老太太来北京走丢的故事,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依然印象深刻:老太太在鸟巢游玩跟孩子们走散了,一整晚没找到,直到第三天在派出所才把老太太领回来。
“如果当时有精准的位置导航服务,就不会等到第三天才找到人。”
十多年来发生在平常生活中的改变当然不止于此,当年为国家航天发射振臂高呼的我们,未曾料想今日民企也能涉足航天领域,当年乘坐波音或空客出行的我们,未曾料想今日已然见证国产大飞机C919的商业首飞。
一切都与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这背后,总能瞧见湖南湘江新区的身影。
湖南湘江新区。
今年6月,素以“网红”形象示人的长沙向全球宣告了关于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雄心。作为全省科创资源最多、创新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位于岳麓山下、湘江西岸的湘江新区正探索出“九天揽月”的无限可能。
种子的集聚
2017年,杜金榜决定跳出“舒适圈”。
离开学习工作了二十余年的母校,选择自主择业的他带领着四人团队创立揽月机电,地点是一处地下车库。
6年后,揽月机电入驻湘江新区的北斗产业园,完成超亿元的Pre-A轮融资,飞轮产品在国内细分市场用户覆盖率突破70%,占地40余亩的研发生产基地也预计今年年底将开启一期项目的施工建设。
机会来自一份朋友引荐的订单。
2017年年底,一位业内朋友找到杜金榜,希望揽月能够为一家卫星国家队量身定制一款高性价比、集成一体化设计的反作用飞轮。
彼时,传统国家航天活动中关键部组件成本极高,比如卫星姿态控制分系统动辄需要两千万,无法满足和适应商业航天大规模建设的需求,很大程度上还依赖进口,而进口产品价格昂贵、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低效甚至缺失,可靠性难以保障,直接制约了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
“我犹豫过,当时有其他公司开出更好的条件,但了解这样的现实情况后,使命感和荣誉感告诉我自己必须干。”
以此为契机,杜金榜团队展开对高性价比卫星反作用飞轮及智能姿控组件的研发。四人团队自此在地下车库中开始了研发,吃住都在实验室,两三点睡、六七点醒的生活节奏持续了近一年,直到2018年成功交付订单。
“压力怎么会不大呢?公司账户上最少的时候只有7万元,如果失败,那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揽月机电。
如今,揽月机电研制的反作用飞轮及磁力矩器产品,实现卫星姿控系统核心关键零部件的国产自主可控,不仅质量可靠、交付能力突出,批产价格更降低40%以上。“部分型谱甚至降低到十分之一,可以说是‘打骨折’。”
从地下车库到北斗产业园,六年中揽月机电办公地迁址五次。“以前都是租的,这次我们在北斗产业园内买下一层楼,虽然搬了五次,但揽月机电从未离开过湘江新区。”
揽月留下的原因是产业集群,这也是无数航空航天及北斗企业来到和留驻湘江新区的原因。
三十多年前,美国学者迈克·波特在大洋彼岸出版《国家竞争优势》,率先提出产业集群。意指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供应商和相关机构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
三十多年后,湘江西岸正建立起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的“热土”。
“这里已形成覆盖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全产业链条。”据长沙市北斗导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湘江新区已集聚天仪研究院、揽月科技、北云、北斗研究院、卫导等卫星制造、卫星配套、北斗企业以及一批北斗应用与遥感应用企业。
北斗产业园。
几乎每一个商业航天产业的细分领域,都能在湘江新区找到深耕的“种子选手”,经过多年的“培育”,“种子选手”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并集聚成一片“科创森林”。
“未来,或许可以通过建设商业卫星关键部组件特色园区或特色小镇等措施,进一步增强集群优势和规模优势。”杜金榜建议道。
赛道的突围
“1年。”
这是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给出的一颗卫星从制作到发射的时间,但在其他地方,这个时间需要5倍甚至更久。杨峰说,这个记录绝对是全世界第一。
“自2016年落户长沙以来,天仪研究院已发射28颗卫星,卫星累计在轨无故障飞行时间超过20000天。”天仪研究院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但在几年前,当杨峰喊出那句“我要造卫星”时,也曾被人当作骗子。
航天科技由于涉及部门多、准入门槛高,过去对于航天科技产品的研制,几乎都是由“国家队”承担。
2014年,国务院首个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出台,中国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商业航天的政策门槛得以打破,商业航天成为众多资本和企业共同追逐的风口。
“第一次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2015年,杨峰开始积极筹备公司,一路到北京、深圳、杭州等地考察,最终于2016年1月,天仪研究院在湘江新区正式成立。
彼时,政策虽已放开,但圈内圈外对杨峰造卫星都不看好。航天领域由于其较长的研发周期、高昂的成本费用、难以回收的产品材料,让想尝试者只能望而却步。“一颗吨量级的大卫星从设计、研制到生产、测试等,往往需要5亿到10亿元甚至更多的资金投入。”一位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多年的相关人士说道。
微小卫星的出现,提供了另一种打破过往传统航天的固有商业模式的可能。
经过研发,天仪研究院完成了基于商业微小卫星的太空试验平台的研制,具有“小个头”“大马力”“低成本”“批量化”“超灵活”的优势。试验的准备时间可以从原来的几年缩短至几个月,试验的成本比传统方式降低接近一个数量级。
2016年11月10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潇湘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颗商业化的科学实验卫星,同时也是湖南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随着这颗卫星的升空,湘江新区与天仪研究院的名字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天仪研究院的航天科普基地。
“我希望能把长沙变成未来的‘卫星之城’,天仪作为卫星的总体单位,不仅仅要把自己做大做强,还要吸引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的企业来长沙发展,形成产业聚集。”2022年底,杨峰面对记者采访时,掷地有声地说道。
天仪展望的版图正逐步成为现实。
“在长沙,商用卫星行业的企业有许多家,就在湘江新区,与天仪合作的上游企业就有好几家。”天仪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说道,这些年来,长沙涌现了一批商业卫星应用的企业,基本完成了上下游之间的覆盖。
一个个“一花引得百花开”的故事,也正在湘江新区陆续上演,成就了这里的“百花齐放”。
数据显示,湘江新区在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上聚集了相关企事业单位近300家,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体系。
2023年7月11日,湘江新区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链发展大会召开。会上明确了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是湘江新区重点打造的优势战略新兴产业,到2025年,将湘江新区打造成为航空航天(北斗)产业央地合作示范区、行业龙头集聚区、融合应用先行区、自主可控策源地,最终实现千亿产业集群目标。
共同的远征
2017年2月15日 ,天仪研究院的“陈家镛一号”发射,这是国内发射的第一颗微重力化工实验卫星,距离上一次“潇湘一号”的发射,还不到百天。
拥有如此之快的卫星发射速度,天仪研究院归功于脚下的湘江新区。
“去哪里?”
天仪研究院落户长沙前,面对不同城市的选择,创始人也曾犯过难。在创业之初最大的难题并不在技术层面,而是资金、场地与人才等方面。幸运的是,当时刚成立不久的湘江新区正对高端产业项目求贤若渴。
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道:“我们当时接触到这个项目马上就跟上去了,当时还没有注册,只是有一个想法,我们看上的是他的背景,我们认为把这个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到了我们的湖南,能够提升我们长沙本地的科技实力。”
三年免费场地与高端人才创业特殊奖励等优惠政策,吸引天仪研究院最终落户湘江新区,而随后天仪成长的速度,更远超大家的预期。
今年6月,一场政企早餐会举行。会上,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与华诺星空等企业负责人面对面畅谈,共谋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链办将企业提出的难题与建议一一记录,并承诺将全力采纳可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未曾间断过的“筑巢引凤”的故事是湘江新区在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链上不断创新机制、率先作为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湘江新区成立了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链以及服务专班,通过积极走访链上企业,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组织企业参加“北斗+”创新融合发展论坛等活动,联动企业、金融机构、产业联盟赴广州、西安等地招商,形成全流程服务体系,从项目申报、平台搭建、企业帮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
当然,政策的“导航”也在齐头并进。
2023年10月26日,第二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株洲开幕。
作为省会城市和全省经济发展的“头雁”,长沙先后发布了《北斗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促进北斗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构建起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北斗政策体系。如今,长沙的北斗产业形成了以湘江新区为核心,长沙经开区、开福区为支撑,以北斗产业园、中电软件园、星城科技园为载体的空间产业布局。
在这场政府与企业携手并进的征途中,一条揽月之路正从岳麓山下走开来:博云新材专研大飞机机轮和刹车系统,成为国产919大型客机供应商;湘计海盾公司数次为中国航天项目提供仪表显示系统;湖南航天捷诚创造载人航天等特种计算与信息技术领域多项“中国第一”……
振翅高飞的国之重器,乘着湘江西岸的东风,扶摇而起、直上青云。
来源:红网
作者:赵翼鹏
编辑:胡红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