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年前,我曾听长沙的朋友说,在长沙望城有一座惜字塔,很有特色。那塔建于清代,一次为雷所击,毁了塔顶。人们以为这塔可能要慢慢崩坍了,谁也料不到,塔顶却长出一棵树来。这树越长越大,枝繁叶茂,根茎向下延伸,顺着塔身一直长到地里头。远远看去,这座古塔就像一把高擎的大伞,栉风沐雨,巍然挺立。
图为长沙市望城区惜字塔旧址。
塔顶的树,多半是飞鸟衔来的种子落在此处,生根发芽长成的。在石头塔的顶端长出一棵树来,确实比较少见,让人感叹于生命的顽强。这塔的名字也很特别,“惜字”无疑是爱惜字纸、敬畏文章、尊重文化的意思,两个字里藏着很深的传统与可贵的精神。朋友说,历史上,这座塔专门用来焚烧带有文字的纸张——可以想见,这里的人们把文字看得有多重,凡是带有字迹的纸张,都是不能随便丢弃的。如若不用,那就以一种特别的仪式,给它们一个有尊严的归宿。在望城的先民们看来,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着不容亵渎的尊严。
我当时想,惜字塔遭雷击而不倒,反而塔顶生树,亭亭如盖,这难道不是造化的神奇?惜字塔的故事就这样在我心里生根。而对斯文流传的望城,我自此也总想着要好好走一走。
今年,我终于踏上了望城的土地。时在暮春,杂花生树,望城人说,这是望城最好的时节。
在望城行走,满目都是生机盎然,扑面而来的,都是怡人的书香。我们先来到乔口古镇,乔江书院就藏在这个静谧的小镇里。书院的门口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街,青石苍苔记录着沧桑的岁月。两只狸花猫趴在书院门口打盹。几位阿婆坐在街旁的板凳上,悠闲地晒着太阳。
走进书院,里面草木幽深,回廊曲折,书院院训“明德”“敏行”映入眼帘。院子中间的墙壁上,刻有许有壬的题诗《题乔江书院》,再现了黄澹设立书院时“忍贫如铁石”的艰难和办学后“旌佩来济济”的热闹场景。明洪武年间,书院毁于大火,后来,乡民筹资重修。2011年,乔口镇政府对书院重新修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如今,书院藏书楼对全体市民开放,望城区比较重要的文化活动,也常常放在这里举办。
望城区乔口镇乔江书院。
书院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数三贤祠。三贤祠内,挺立着屈原、贾谊、杜甫三位文人的雕像,乔口人民一直为这三位文化巨子供奉着香火。屈原、贾谊、杜甫都与乔口有着生命的交集,都曾为乔口带来了斯文的火种。据资料记载,屈原流放沅湘流域时,曾到乔口采风,开拓了《九歌》的创作源泉;贾谊到汨罗江畔悼念屈原时,途经乔口,后来的《吊屈原赋》影响深远;杜甫也曾来到乔口,写下《入乔口》一诗,记录了乔口“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的美景。据说,三贤祠是乔江书院的前身。如今,乔江书院里墨香缕缕,书声琅琅,一缕“文脉”薪火相传。
望城区乔口镇三贤祠。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走出乔江书院,我们又来到杨桥村的思益书院,刚到大门口,便被这副对联吸引。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少年读书时。一种昂扬、勤奋的精神,从对联里奔腾而出。杨桥村是个进士村,历史上因为读书出了不少人才,崇文尚教的民风自古有之。可贵的是,到了近代,文风深厚的杨桥村更是人才济济,涌现了很多为国奋斗、捐躯的革命志士。如今,在思益书院的展廊上,篆刻着杨桥村历代前贤的光荣事迹,激励今天的杨桥村人读书图强。
听杨桥村民说,当初,村民听说要在村里建书院,踊跃支持。有的村民带头拆掉了自家的牛棚,有的人让出了闲置的老宅,更多的村民则筹资投劳,出钱出力,一切都为了让思益书院早日落成。听说这些故事后,我很有一些感慨。杨桥的村民是发自内心地把建书院当作一项福泽千秋的大事业在做。俗话说,给子孙送钱财不如送书,给子孙留田地不如留德。杨桥村民是真正理解了这一兴家的密码。一辈辈的杨桥人用言传身教,延续着崇文尚教的优秀传统。我想,这也许是杨桥能人辈出的根本原因吧。
望城的书院还有很多,乔江书院与思益书院只是一个缩影。更有意思的是,在望城的几天里,还听说了“雷小锋阅读季”的故事。望城是雷锋的家乡,为了传承雷锋精神,望城区倡议以“雷小锋”作为全区青少年学生的共有名片,每一名望城的中小学生都有一个雷小锋编号,并印制在校服上。因此,在望城,“雷小锋”的身影无处不在。而“雷小锋阅读季”就是通过搭建阅读平台、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全区青少年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在莘莘学子中涵养崇文重教、读书奋斗的好风气。这,不正是望城一以贯之的文心流传,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光彩吗?
来源:红网
作者:张健
编辑:贺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