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湘江和声——汉唐时期湘江流域对外交流遗珍展”在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开幕。
红网时刻新闻8月29日讯(记者 姚宇超 通讯员 彭宇亮)“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1200多年前,在长沙铜官古镇,窑火中淬炼的各色瓷器经湘江走向更辽阔的海洋;跨越千年,这颗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明珠”依然散发着耀眼光芒。
8月29日,为期两个月的“海丝·湘江和声——汉唐时期湘江流域对外交流遗珍展”在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开幕,将一幅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宏阔历史图景缓缓呈现,把“交得其道、千里同好”的生动人类故事娓娓道来。
汉红玉髓琥珀玛瑙金珠银珠水晶珠串。
唐青釉褐绿彩摩羯鱼纹大碗。
千年海丝路,缘起长沙窑
战国蜻蜓眼琉璃珠、汉红玉髓琥珀玛瑙金珠银珠水晶珠串、胡人牵马铜俑、青釉褐斑阿拉伯文碗……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展厅内,一件件遗珍带人穿越时空,记录着千年前,包容开放的大唐与各国交往的绚烂历史;见证着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豪情壮志;再现了“南青北白长沙彩”的铜官窑制陶盛景。
此次长沙铜官窑博物馆精心策划“海丝·湘江和声——汉唐时期湘江流域对外交流遗珍展”,荟萃湘江流域10家文博机构186件“海上丝绸之路”文物,通过“战国时期湖南对外文化交流”“通江达海的湘江航运”“湘江上的璀灿明珠——长沙窑”等篇章,讲述汉唐时期湖南湘江流域对外交流盛况,探究湘江流域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掘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向世界展示湖湘儿女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湖南地处南北要冲,扼踞东西咽喉。虽地处内地,却得益于境内贯通南北的最大河流湘江,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陆路中转站。
早在1200多年前,长沙先民就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带着“长沙”文化符号的釉下多彩陶瓷,扬帆起航,漂洋过海,销往29个国家与地区。历经千年,从深海中打捞出来的瓷器至今仍光亮如新,这笔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浸透着长沙先民的智慧与勇气,见证着内陆深处的长沙对海洋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的探索。
2019年5月,长沙加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联盟联盟,以海丝申遗工作为契机,在海丝遗产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宣传推广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长沙正在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海丝·湘江流域对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举办。
助力“海丝”申遗,谱写文旅新篇
为了深化拓展湘江流域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展览开幕当天还举办了“海丝·湘江流域对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业界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及湘江流域博物馆负责人近80人齐聚一堂,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体系与价值、湖湘地域对外文化交流、长沙窑外销、海上丝绸之路与湘江流域等诸多角度,进一步阐释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湘江流域“海丝”历史与对外交流。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新时代“海丝”背景下湘江流域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湘江流域“海丝”文化研究的交流合作,在“海丝”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发掘新资源、开辟新思路、开创新局面,共同为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谱写新篇章。
近年来,为积极呼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湖湘文化新高地,望城区坚持产业强镇、文旅小镇、城乡统筹示范区发展定位,以铜官片区为龙头,加快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级景区,构建“一窑一群一带一阵地、两湖三山四片区”的文旅发展布局,大力推进铜官窑考古遗址公园、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历史源流、民情风俗、老街老字号等元素融入旅游开发。同时,积极推动长沙铜官窑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强化科学规划引领,深挖潜在文化价值,创新遗址利用方式,使得铜官窑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
今后,长沙铜官窑将继续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从丰富的历史积淀中吸取营养,让长沙铜官窑历史文化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与湘江流域的人们一起用新声续写湖南联系世界的友好乐章。
来源:红网
作者:姚宇超 彭宇亮
编辑:胡红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