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60℃钢轨上寻找毫米级隐患(热镜头·热行当)
2022-08-17 10:25:32 字号:

  彭宇松和同事正在进行探伤作业。

彭宇松和同事正在进行探伤作业。

  探伤工拿着小型探头,反复探测焊缝接头部位。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探伤工拿着小型探头,反复探测焊缝接头部位。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烈日之下,铁路探伤工彭宇松和同事蹲在钢轨旁,拿着小型探头,反复探测焊缝接头部位,其工作需要精准至毫米级。钢轨被烈日长时间炙烤,温度已近60℃。他们近在咫尺的脸颊,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热气,汗水滴在钢轨上,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

今年是彭宇松做铁路探伤工的第18个年头,给钢轨做“B超”探测伤损问题,在一处处细节中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经过酷暑寒冬的磨炼,当年的“门外汉”变成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路技术能手”、探伤技术比武教练。

蹲在钢轨旁探伤,上晒下烤

“天窗时间还剩42分钟!”8月8日上午9时,在京广铁路线长沙段上行线的钢轨旁,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工务段株洲探伤车间长探一工区工长彭宇松和同事正在加紧为钢轨探伤。时间不等人,天窗时间一结束,他们就得结束该作业点的工作,因为会有列车要通过。

彭宇松头戴草帽,身上的黄色工作服大部分已被汗水浸透,白色手套也沾了不少黑色油污。

“现在还不是钢轨最烫的时候,下午的钢轨温度可能会有70℃。”钢轨散发出来的热气威力不亚于直晒的阳光,他们调侃为“上晒下烤”。

“我们这次得探测钢轨上的30处焊缝接头。”彭宇松说,轨道本身是以一根根12.5米或25米的钢轨拼接起来的,以前钢轨拼接处都有一条缝,火车车轮压过时便会发出“哐当”声,后来,在无缝化改造过程中,诸多缝隙都被焊接,火车运行更为平顺,“焊缝接头被火车反复碾压后,内部可能会出现裂纹,从外面观察不出来,所以这是我们需要探伤的重点部位。”

虽然一处焊缝接头只需探测400毫米长的区域,但他花了10分钟,先后用4种规格的探头探测轨头、轨腰、轨底部位。

“干这项工作必须得仔细,要通过波形图来判断内部是否有缺陷。比如裂纹、核伤、材质的不连续性等超过3毫米,就算是重伤钢轨,需要尽快更换。”豆大的汗珠流到了眼角,他未顾得上擦,仍仔细盯着显示屏上的波形图。

配备“小助手”,为腰膝减压力

“注意!有车过来了,暂停作业。”每隔一段时间,站在路基旁负责观察的同事便会喊话提醒。

虽然他们作业的上行线无车经过,但相反方向的下行线仍处于正常通行状态,每隔一阵便会有火车从相邻的轨道上经过。按照相关规定,探伤工必须暂停作业站远一点,等火车过去后再恢复作业。

当他站起来时,记者发现,另两名钢轨探伤工身上还有一种少见的装备——捆绑式板凳,一款简易圆筒板凳被其绑在臀部。

“我们站起来挪地方时,它就跟在屁股后面;弯下腰探伤时,就可以直接坐着。”探伤工胡昊介绍着这“小助手”的妙用,这跟探伤工的职业病有关。因为他们总要长时间下蹲着探伤,不少人落下了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膝盖磨损等毛病。

“我自己的腰有问题,彭工长的右腿膝盖前两年才动过手术。”胡昊指着旁边另一名同事王钊说,“他曾在前年夏天作业时,因为蹲得太久,站起来一瞬间发生眩晕,倒在钢轨旁,幸亏得到及时救助无大碍。”

后来,王钊特意在网上查找一番,买来了这个“小助手”。“后来一用发现这东西还真适合我们。”谈到此处,苦中作乐的他们哈哈大笑。

勤能补拙,“门外汉”已成教练

彭宇松所在的工区,负责范围包括上下行共64公里的路轨、1400多个焊缝接头等,每段路轨每两个月要探测一遍,每处焊缝接头每年要探测两遍。

“每年我们发现的重伤钢轨,多的时候有20多根,少的时候有10多根,都及时消除了隐患。”如今,44岁的彭宇松已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路技术能手”、探伤技术比武教练。而最初,他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

2000年,他从部队退伍进入铁路系统成为一名线路工,在2004年成为一名探伤工。入行之初,彭宇松在工作时不断请教老师傅,下班后要么待在单位宿舍挑灯看探伤理论书籍,要么待在练功房用伤损钢轨练手。他甚至在钢轨的不同位置刻意制造人工伤损,再去找出不同伤损的波形走向。2010年,他在广铁集团工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一举夺得钢轨探伤全能第一名,当年也被聘为探伤车间最年轻的技师。

采访当日,在探伤作业结束后,彭宇松拿着一大瓶水大口大口喝起来。记者问他,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有何“秘诀”,他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其实这并不复杂,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聂映荣 苏虹 方子波

编辑:彭佩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