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小小金桔,他们破解出“致富密码”
2021-12-31 10:27:12 字号:

  浏阳市沿溪镇金桔村,果农王辉虎在大棚中采摘金桔。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摄

浏阳市沿溪镇金桔村,果农王辉虎在大棚中采摘金桔。 颜开云 摄

12月29日,雪后初晴,外面雪未全化,走进大棚却能感受到阵阵暖意。黄澄澄的金桔挂满枝头,空气里的香甜味道沁人心脾。

“要不是用上了大棚,这下雪天金桔早冻坏了。”王辉虎是浏阳市沿溪镇金桔村的水果种植户,地上有10多筐刚采摘的金桔,那是浏阳城里顾客预订好的。“不愁卖,都是回头客,可以一直卖到春节后。”

沿溪镇是有名的“金桔之乡”,但以前是粗放式种植,虽然面积大,但收益并不明显。近年来,该镇引导桔农进行技术改良和引进新品种,推广大棚精品栽培模式,提升金桔品质,让金桔真正变成了村民的“致富金果”。

品质提升

“你尝尝,甜得很”

“我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漫山遍野都是金桔树。”33岁的王辉虎高中毕业后,就开始跟着父母种金桔,在他的记忆里,一到秋冬季节,满目金黄。

浏阳金桔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宋代《食货志》记载:“浏邑之东,山深土满,遍地沃壤,宜于种桔。”

还说,其大者如金钱,小者如龙目,色似金,肌理细莹,圆丹可玩,啖者不剥去金衣,食用以渍蜜为佳。可见,说的正是金桔。

浏东种金桔,以沿溪、官渡、达浒三乡镇为主,其中沿溪最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原大光乡就大面积种金桔,最多的时候差不多有1万亩。”沿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邵波介绍说,1990年代初的冰冻灾害损毁了一大半金桔树,加之不少村民主动退出,导致产量骤跌。

更大的问题在于,不少果农疏于管理,基本靠天吃饭,金桔品质得不到保障。“个头不大,甜度不高,卖不上好价钱。”王辉虎说,以前村里金桔的主要销路是卖给食品加工厂,“8毛钱一斤,拉到集市上卖也不过1块多钱一斤。”

2014年,王辉虎尝试大棚种植,产量提高了,尤其是品质有了飞跃性的提升。“你尝尝,甜得很!”他从树上摘下几颗新鲜金桔,递到记者手上。

金桔好吃了,价钱也坚挺起来,“一斤能卖15元到20元。”王辉虎流转了40多亩林地,其中一半栽种大棚金桔。他算了一笔账:金桔亩产1000公斤,剔除品相不好的小果,亩产值至少2万元,再加上桃、李等水果林,一年总收入五六十万元,“纯收入30万元没点问题。”

富民产业

地标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从11月下旬以来,沿溪镇的上千亩金桔迎来丰收,一个个大棚里也迎来一批批采摘客人。色泽鲜艳的金桔映衬着丰收的喜悦,成为冬日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说起金桔的大棚种植,就不能不提起一对台胞夫妇——詹梁丙和赖大嫂。

今年73岁的詹梁丙曾担任卓兰农会总干事。卓兰盛产葡萄、柑橘、杨桃等水果,詹梁丙从事水果栽培指导、推广工作30多年。

“退休后闲得慌,搞了一辈子水果,放不下。”詹梁丙说,自己曾和朋友一起到越南、泰国等地考察,最后还是觉得大陆在文化、语言等方面更合适。

2008年,经过实地考察,詹梁丙夫妇在沿溪镇金桔村流转了20亩土地,建起了金桔种植园。一开始就搭起了大棚,他说这样温度、糖分更好控制,果实成熟季节也不怕雨雪。

“最重要的是剪枝和疏果。”詹梁丙说,树上密密麻麻长太多果实并非好事,营养会不够。一开始当地桔农不理解,说都快成熟了,摘掉多可惜。“我当时就说我的金桔要卖10块钱一斤,他们都当笑话听,因为他们一斤才卖8毛钱。”

后来,桔农们吃惊地发现,老詹种的金桔色泽黄里透红,颗粒比乒乓球略小,甜度也接近20%,真卖到了20元/公斤。

在老詹的示范引领,以及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大棚和有机肥种植渐成主流,“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也得到推广。“金桔树栽种后,能挂果几十年,只要精心管理,可以做成很好的富民产业。”詹梁丙说,沿溪山清水秀,是远近闻名的“蔬果小镇”,希望能把“金桔之乡”的品牌做大做强。

沿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浏阳金桔是国家农产品地标产品,沿溪作为主产区,将依托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发展好金桔产业。同时,整合浏阳河第一湾、“双洞苏区”等资源要素,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颜开云

编辑:吕周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