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三问大科城——看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如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主高峰
2021-12-29 11:23:53 字号:

湘江边,麓山下,正崛起一座瞄准一流的大学科技城。

湘江边,麓山下,正崛起一座瞄准一流的大学科技城。

  岳麓科创港,也是服务大科城产学研的港湾。

岳麓科创港,也是服务大科城产学研的港湾。

  大科城不仅是长沙的,更是湖南的。图为大科城举行长株潭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活动。  均为瞿辰 供图

大科城不仅是长沙的,更是湖南的。图为大科城举行长株潭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活动。  均为瞿辰 供图

这几年,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崛起了一座大学科技城。从硬件环境改造提质,到科创生态培育完善,创新创业因子风起云涌。

然而,当湖南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长沙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大科城推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高地的“主高峰”建设正酣时,有人发问:

“大科城好像固定投资、税收都不是很亮眼。这里是高校?是产业园?”“武汉、合肥等地科学城,提前多年布局才收获今日科创建设的成果。大科城启动建设仅4年有余,能肩负如此科创大业吗?”……

确实,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以下简称“大科城”)党工委、管委会成立一年多来,岳麓山下的科创人,一边思索、一边探索。有摸着石头过河不知前路的迷茫,有白天热气腾腾晚上灯火通明的坚持,也有推动一个个科技成果成功孵化时的喜悦。

要让创新中心、实验室、研究院、孵化器、投资机构、服务机构在此“遍地开花”,要让大科城真正成为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诞生地、重大创新平台的重要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地、一流创新人才的重要汇集地。辞旧迎新之际,带着疑问,笔者来到这片科创热土探寻答案。

一问 为什么建大科城?

为何建设大科城,还得从上世纪末说起。

1999年8月28日上午10时18分,长沙市岳麓区西北角的观沙岭工业园,喜庆的鞭炮声响彻云霄。长沙山河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何老师”带领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液压机械工程研究所人员、公司全体员工共51人,迈出了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

这位“何老师”就是大家熟知的学者型企业家何清华,“山河”后来也成为了享誉全球的“山河智能”。如今,山河智能集团总资产超190亿元,跻身全球工程机械企业50强,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亦如山河智能,博云新材、继善高科等都在这点燃了科创的“星星之火”。彼时,岳麓山下仅有的7位院士就有6位走出高校开办企业,成就了科技成果从高校走向市场的黄金时代。一时间,岳麓山下,“湖南硅谷”声名鹊起。

可随着时间推移,高校蓬勃发展的背后,成果转化意愿不强、供需信息不畅等问题逐渐暴露,加之岳麓山周边发展空间局限,许多一流技术、领先人才和创业种子,即便在此落地,终究未能留下。包括博云新材、继善高科等在内的一众企业,选择去往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此时,为抢抓国际机遇,中国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大潮正汹涌而来。令人振奋的是,创新不再只是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传统聚集区,杭州、武汉、合肥、南京等诸多新一线城市迅速多点开花,形成了“多区域创新中心”局面。这意味着,如果在这一轮科创竞争中落后,要想再度奋起赶超,长沙必将付出不可估量的时空成本。

时不我待!长沙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高地的“主高峰”,大科城站在风口浪尖。

如何乘风破浪?

摸排“家底”,岳麓山下的科创优势无出其右:拥有重点高校院所7所,“两院”院士33名,国家杰青66名,科研人员2万余名,省级以上平台216个,众创空间、孵化器33个。这些优势资源,让许多城市艳羡不已。

2017年,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策,要把岳麓山下的大学城打造成湖南知识的源泉、人才的高地,建成“一流的大学城”。2020年7月,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成立。时隔一年,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首站调研即来到岳麓山大科城,强调要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大格局,加快推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可以说,岳麓山大科城的建设,是一场顺势而为、逆势而上的探索与实践。”大科城党工委书记刘亮坦言,“顺势”在于环顾全球历史发展,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主动、打开局面。“逆势”则意味着,这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新时代赶考。

二问 大科城怎么干?

毛泽东、蔡和森等“创业天团”在此开启“国的伟业”;何清华、黄伯云、何继善等学者型企业家缔造大批明星企业延续“以智报国”……带着湖湘文脉的气度,带着科技创新的使命,带着一往无前的热情,大科城从“前世”迈向“今生”。

建设大科城必须要敢为人先、拥抱创新,敢在哪?新在哪?

“首先在观念上,就要打破‘大科城是传统园区’的桎梏,做好长期投入、久久为功的思想准备。”在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主任李飞龙看来,传统园区是圈地盖楼、招引企业、做成产业,但大科城不是园区,而是“源区”。

干一番长远的事业,不能带着短浅的目光。笔者在走访多位专家、企业家时,大家普遍认为,建设大科城,短时间内不能把重点放在投资额、招引数量、税收情况等指标考核上。

精细梳理34平方公里内的各项要素,高校、平台、企业、产业、政府、资本等有联结亦有“隔阂”。大科城明晰思路,应首要做好“破”与“立”的文章。

不破不立。这场史无前例的无形“围墙”破除行动,从高校企业对接会开始,从平台需求座谈会开始,从党建联盟开始,从园区考察走访开始,从服务高校解难题开始,从服务企业找资源开始。

如何“立”?大科城想到了世界一流创新源头——美国硅谷。回望人类历史上的几个创新高峰,无一不具有专业化分工、聚集效应、紧密合作等显著特征。短短60多年,硅谷从一片荒原崛起,背后不仅是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高度聚集,更在于这些要素密切、良性互动,筑起了尊重创新、孵化创新、培育创新的完善生态系统。

后湖擦亮了大科城之“眼”,麓山南蜕变成精致文艺的网红路,校校之间搞起了联合共建,校企之间畅通了产学研合作,校地之间建起了“一校一基地”……一场聚焦科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企业集聚、人才引育、环境优化的“大科城科创生态构筑”行动打响。

孵化器是创新要素中的重要一环。走遍国内大大小小的科创园、科创城,正润创服董事长彭正林发现鲜有城市能像长沙一样把如此多的孵化器聚集在大学城服务成果转化,果断决策将接下来数十年的创服梦想,安放于此。这两年,彭正林一边频繁出入各大高校,精准投资了十多个科创项目和企业,一边在去年抢先租下中南矿冶研究院新建的2栋楼宇,打造专业孵化器。“明年,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我们还计划在此加码布局3-5个孵化器,并在大科城周边找地建设加速器和园区,实现孵化、加速、落地产出一条龙。”笔者见到彭正林时,他正与大科城管委会商讨投资“红枫计划”项目事宜。

“这里有服务对象,有人才,有环境。”对于新诤信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欧智祯来说,落户大科城让她有“归属感”。作为国内高端知识产权头部机构,新诤信2019年签约大科城,集团第二总部首批入驻岳麓科创港。仅2020年,新诤信服务大科城高校技术成果就地转化近亿元。

如今这处湖南最大的“源区”,聚合了规模前所未有的创新要素:落地湘江树图区块链创新中心、特种玻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余家“卡脖子”技术创新平台,收录了成果1466个,技术需求765项,入库人才8940名,对接产业园区12个,建成科创园区16个,打造研究生联培基地450余个……12月23日,大科城发布“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成果转化平台”“AI大科城科创服务平台”两大平台,各项创新要素集结“云端”,供需自由匹配,无远弗届。

从几组颇具“含金量”的数据对比中,可感受大科城科创建设的新气象扑面而来——

自大科城党工委、管委会成立以来,创新资源集聚力不断增强。新增市级及以上重点科技创新平台51个,同比增长20%;新增博士以上高端人才1745人,同比增长2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6个,同比增长79%。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37个,同比增长321%。

创新成果影响力逐步增大。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9.08亿元,同比增长28%;新增技术合同登记2200件,同比增长39%;新增科技成果转化764件,同比增长37%。

双创环境吸引力更具特色。新增科创企业3043个,同比增长98%。新增天使投资企业76家,同比增长375%;获得天使投资金额6.86亿元,同比增长1515%。举办市级以上赛事、论坛、活动200场次,同比增长229%;参与活动人数达17100余人次,同比增长235%。

“科技创新工作任重道远,没有现成的路径和既有的经验,我们更要吃得苦、霸得蛮、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大科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罗予武认为,这些数据放在全国或许不够亮眼,但逐年攀升的科创加速度,是对大科城抓攻关、抓平台、抓转化、抓人才、抓保障的有力回报。

三问 大科城该走向何方?

走过无数个昨天,今天的大科城,正上演怎样的故事?

科技成果“出口”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不少城市与高校在此合建创新中心,“飞”出去的企业又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地方,曾经奔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人才回流,各路基金、资本从不看好到扎堆在此。

一边是科创成果高质高速转化“出走”,另一边,是饱含深情追逐梦想的“回归”。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振动与冲击技术研究中心带头人陈政清,研究新一代阻尼技术十余年。2011年,陈政清团队获得相关国家专利后,湖南大学以专利授权的方式,将电涡流消振技术授权给相关公司使用,应用到了国内外多项工程的减震系统中。然而专利授权6年仅拿到了50万元的授权费。很快,湖南大学出台“811”制度,即成果转化净收入的80%奖励成果完成人,10%奖励学院或研究机构,10%归学校。这大大加速了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服务发展的步伐。

2021年下半年,罗安院士团队成果转化项目——一万平方米的半导体研究院落户中建智慧谷,长沙市政府、岳麓区、大科城联动发力,采取新型研究院的模式,助力科技创新发展。此外,张尧学、王耀南、柴立元等10余个院士项目也相继落户;湘江树图区块链、特种玻璃、航天金刚石等10余个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接连入驻……2020年,大科城获批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

“我们这里高校林立,经过几年的建设,定位非常准确,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未来的新产品。”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技术与智能控制专家王耀南表示。

“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的各种设施已经比较完备,这里的科学技术氛围很好,各种学科都很齐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点赞大科城。

“这几年我们与大科城一起发布了成果,建好了基地,转化知识产权近200件,孵化企业18家。”最近,李飞龙领衔的湖南大学成果转化中心,搬迁至大科城中建智慧谷。更好的平台,更优的机制,必将引领更多的成果走向市场。

创智和宇,医保系统建设“国家队”成员,孵化于2006年的岳麓山下。随着业务走向全国18个省份,做大做强之际,这家信息技术公司却毫不犹豫选择扎根长沙,去年在大科城的中建智慧谷设立“和宇研究院”。“一是有感情在,二是长沙确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创智和宇执行总裁文晓峰认为,长沙房价适宜,基础教育质量高,医疗条件好,幸福可知可感,大企业将研发中心、第二总部落户在此是大势所趋。

亦如湖南大学成果转化中心,亦如山河智能,为何要寻求联合技术攻关?因为这里有技术的核心源头。这两年飞速成长的明星企业天云软件,为何一直在大科城发展?因为有孵化的情感牵绊,有生态的持续滋润。创智和宇为什么走出去又“飞”回来?因为这里拥有“最强大脑”,这里是科技梦想成长发展的力量之源。

“开发小创意,培育小树苗,放飞小凤凰。”正如刘亮所说,大科城不求招引多少大企业、扩大多少规模,但求成为企业的娘家,成为资源汇聚的磁场,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头,通过育森林、建机制、造生态,专注做好一个阳光、雨露、空气、土壤和“花鸟鱼虫”都有的科创生态体系。

如何到达未来?有人认为大科城应该引进伟大的公司,有人觉得要培育世界一流的大学,有人建议各级政府、投资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还有人极力主张扩大大科城辖区范围、建设“飞地”园区,确保企业发展的物理空间……

“这些都没错,但大科城终究要形成大学、产业、政府、资本的‘四轮驱动’,才能攀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高地的‘主高峰’。”对大科城进行深入研究后,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黄福华认为,“四轮驱动”模式中,任意两两要素都可实现良性互动。

譬如大学与产业之间,大学是产业的技术源泉,产业则能为大学培育实践性人才;譬如政府和资本之间,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资本注入大科城,资本的胜利又能为政府带来直接收益或间接社会效益。这中间,大科城管委会不是政府机构,也不应受限于级别,而是一个为创新事业进行全要素整合的大型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的链接下,大科城是长沙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力军,是湖南最具创新精神的试验田,也势必将刷新岳麓山创新精神的新高度,跑出湖南科创发展的新速度,彰显科技湘军的新气度。

令人无限遐想的是,大科城管委会还在建设时,就对“未来何在”埋下了小“伏笔”。管委会前坪,一座巨型“?”雕塑静静地矗立。每当大家仰望问号、引发深思时,这片土地上的创新者、奋斗者,内心都有了无比坚定的答案。

对话

我们不干谁干?岳麓山下没有急功近利,只有久久为功

笔者:建设大科城,您觉得这里的科创人最应该去改变和坚守的是什么?

刘亮(岳麓山大科城党工委书记):我认为不只是科创人,人类最应该打破的就是固有思维观念。以前做科创,企业不相信高校,高校不相信企业,所有的资源都是碎片化的,没有哪个机构能全部聚合起来,因为没有像大科城管委会这样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没有以市场化产业化思维武装的政府专业平台。经过前期努力,我们现在逐渐打破了观念的围墙,信任建立了,基础打好了。大科城建设前期,大家都觉得环境建设眼前一亮,去年开始,我们以成果转化和产业赋能为压力和责任,被寄予厚望。要见成效,必须抗住压力,保持定力。我们不干谁干?岳麓山下没有急功近利,只有久久为功。

投入也是效益,投入才有积累,投入才能激活科创优势

笔者:对大科城的建设,大家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黄福华(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我认为短时间内对大科城不要有经济效益的考核,因为投入也是效益,投入才有积累,投入才能激活科创优势。长期的考核指标应该包括:国家级研究院的数量、引进人才的数量,甚至人才发展层次的情况,比如原来可能是D类人才,通过在大科城创新创业变成了A类人才,以及从这里交易到全国、全球的成果有多少。

文晓峰(创智和宇执行总裁):如果在大科城能实现“三步一个研究院,五步一个研究所”,那企业自然而然孵化出来了,大公司也会不请自来,人才有了事业可干,自然而然会留下来。在大科城,招大育强与孵化企业也不矛盾。大企业必将带动培育出大批初创企业形成“小森林”,就像阿里巴巴之于杭州,腾讯之于深圳。

欧智祯(新诤信第二总部总经理):如果要打造科创高地的“主高峰”,不能只是重视创新主体。大科城要更加重视培育高技术服务业人才,比如国家级的知识产权师。这样的服务型人才越多,这里科创生态肯定越好。建议岳麓山下的高校,开设知识产权学科教育的专门学院,真正为服务创新事业形成人才支撑。

彭正林(正润创服董事长):武汉东湖科学城规划范围100平方公里,统筹范围160平方公里,拓展范围260平方公里。合肥滨湖科学城400多平方公里,大科城只有34平方公里。所以我认为“飞地”园区模式,可以做成“双向飞地”模式。比如我在大科城的孵化器和湘阴、郴州等别的城市的园区,是“双向飞地”,可以充分运用双方的优势资源把科创做大做强,对长沙来说,也是对强省会战略的支持。此外,江浙沪有风险补偿机制,即投资机构投一个项目失败了,政府有相应补贴。我们都可以借鉴参考。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洪虹 瞿辰

编辑:吕周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