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丰收长沙 | 共庆丰收宴 把酒话桑麻
2021-09-23 10:22:46 字号:

  通过种植油茶、养羊、养蜂以及外出务工,老曾一家终于在2018年摘下“贫困帽”。 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通过种植油茶、养羊、养蜂以及外出务工,老曾一家终于在2018年摘下“贫困帽”。 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张冬高(左四)备好家宴,盛情邀请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村民组长等分享丰收的快乐。

张冬高(左四)备好家宴,盛情邀请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村民组长等分享丰收的快乐。

随着流转的860亩稻田全部进入丰收时节,茶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新龙每天在田间工作10个小时以上。

随着流转的860亩稻田全部进入丰收时节,茶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新龙每天在田间工作10个小时以上。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今天,农历秋分,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美好宜人的时节,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这也是农民收获的时节,瓜果飘香,蟹肥菊黄。

今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同时喜逢党的百年华诞,让这个丰收节尤其显得意义特殊。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丰收节前,在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相关镇村的组织下,4户建档立卡脱贫户把帮助自己脱贫致富的驻村扶贫(乡村振兴)第一书记请到了家里,做上一桌热气腾腾的农家菜,讲脱贫故事,道丰收喜悦,聊未来打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桌“丰收宴”,既是一次庆丰收的朴素仪式,也是一场感党恩的“家庭聚会”,满怀着深情,饱含着祝福,蕴藏着希望——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已从梦想照进现实,农民的好日子、甜日子正在路上!

“单身汉”老曾一家五口生活好起来了

【农家坐标】

浏阳市大瑶镇老桂新村冲尾组

【脱贫故事】

上个月,曾宪文刚过70岁生日。因为穷,老曾打了一辈子单身。32年前,他收养了一个出生才十多天的女孩并抚养成人。后来女儿招了上门女婿,生了两个孩子,一家五口人丁兴旺,但困窘依然。2014年开始,老曾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种植油茶、养羊、养蜂以及外出务工,于2018年摘下“贫困帽”。

【共话丰收】

老桂新村整体海拔超过800米,从大瑶集镇开车去曾宪文家所在的冲尾,有30公里,得花1个小时。

这条崎岖颠簸的山路,大瑶派出所民警蔡邦成走了无数趟。2018年至今年5月,他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去曾宪文家走访一次。

9月19日下午,在当地镇村的组织下,蔡邦成再一次来到曾家。一起同行的,还有驻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邓水平。4个月前交过“接力棒”时,两人还详细聊过曾宪文家的情况。这一次,他们是受老曾之邀,来赴“丰收宴”的。

厨房里热气腾腾,曾宪文在打下手,掌勺的是当地油茶种植合作社的大厨,这顿饭也是合作社友情赞助的。看到两位第一书记,曾宪文赶紧迎上前去,握住他们的手。

“蜂养得怎么样了?黑山羊存栏还有多少只?”一见面,蔡邦成仿佛又回到了驻村帮扶时,忍不住细问了起来。

曾宪文回答说,黑山羊还有30多只,最大的三四十公斤了,春节前能卖个好价钱。只是蜜蜂原本养了8箱的,可惜跑了2箱,还剩6箱。

对面山头,曾宪文家50亩油茶林果实累累,霜降即可采摘。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曾宪文加入油茶种植合作社,进行了低产林改造,如今油茶成了一块重头收入,今年至少增产30%。

饭桌上,大家以茶代酒,共庆丰收。邓水平说,老曾的女儿、女婿特别孝顺,女婿小黄在家帮着种植、养殖,收入超过6万元,女儿在外打工,每月有4000元工资,全家年收入妥妥的10万元以上。“村里共有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老曾家算是已稳定脱贫的大多数。”

“现在生活慢慢好起来了,真的是搭帮党和政府!”曾宪文感慨道,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土坯房改成了小平房,女婿还买了辆小面包车。如今,大山里通了网线,老曾最享受的,就是与跟在女儿身边的两个小孙女视频通话的时光。

我来带货

老桂新村是典型山区,人口6000多,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将近90%为山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利用长沙西南部自然资源条件,打造旅游休闲、徒步登山、健康养老、山顶草原露营等文旅项目。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目前,村里已与广东扬翔九峰公司洽谈签约投资22亿元,引进集料、养、宰、商一体化生态养猪项目,可以解决500多人就业。作为长沙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将接续奋斗写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让老桂发新枝,让村民更幸福。  ——老桂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泽流

干杯蜂蜜酒,大伙都说甜

【农家坐标】

宁乡市巷子口镇官山村5组

【脱贫故事】

现年51岁的张冬高,因胆肾患病动手术,妻子有长期慢性病,两人都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2014年,这个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国家政策扶持和自己努力下,张冬高发展中华蜂养殖,从最初3箱蜜蜂发展到如今80多箱,每年收入超过5万元,不仅脱贫“摘帽”,解决治病欠债,还将独生女送进了大学门。如今,女儿当上了医生,一家人的日子更有盼头。

【共话丰收】

“洪书记,今年我家养蜂又大获丰收,我以蜜代酒敬你!”“好呀!祝你全家生活甜蜜,产业兴旺,永远幸福!”双双站起来碰杯的,一位是养蜂大户张冬高,另一位则是驻村第一书记兼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洪志军。

为感恩党和政府的帮扶,在当地最优质的“五倍子蜜”出产之际,张冬高特意备好家宴,盛情邀请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村民组长等做客,分享丰收的快乐。

丰收宴菜品丰盛,有果园里散养的土鸡,当地巷子花开合作社生产的农家莲子煨汤,还有花猪肉炖红薯粉等特色美味,自家产的“五倍子蜜”则拿来以蜜代酒。

性格积极乐观的张冬高,和人交谈总是面带微笑,要不是看到他腹部长长的伤疤,完全想象不到他经历过一场大病。作为家庭顶梁柱,他通过精准扶贫引导,取经学习养蜂,加上自己有木匠手艺,制作蜂箱和巢脾等养蜂工具,还可销售给其他养蜂户。官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永山连声夸赞:“咱们村养蜂在巷子口镇名列第一,蜜蜂总数在2000箱以上,其中140多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1600多箱,而张冬高养蜂的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前茅!”

峻拔云天迤逦数十里的官山,与沩山、扶王山毗连。张冬高家地处官山的山腰旮旯,这一带的五倍子林和其他山林保护得很好,他家的蜜蜂只需就近采花蜜,根本用不着转场追花逐蜜。

村里创办了宁乡罗带山蜂业有限公司,由村党总支副书记吴石清任法人代表,组织脱贫户对天然蜂蜜及副产品提炼加工,还聘请张冬高当技术辅导员,目前公司年总产值约达200万元。丰收宴席间一片欢笑,吴石清再次举杯:“为脱贫典型张冬高,也祝更多村民养蜂致富,干杯!”

我来带货

我要推介巷子口的几项特产,罗带山蜂业生产的天然优质蜂蜜,黄鹤村黄桃,金枫园村李子,官山村猕猴桃,仙龙潭村沙糖橘,双河村的农家莲子、手工莲芯,古镇农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农家彩色红薯米、柴火煎粉,我希望“状元之乡”依托发展水果和蜂蜜等产业,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香甜大道”。

——官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兼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洪志军

多年的特困户成了乡村振兴带头人

【农家坐标】

望城区茶亭镇九峰山村

【脱贫故事】

茶亭镇的九峰山下稻浪翻滚,伴着收割机的激情吟唱,半人高的成熟稻穗陆续倒下,金灿灿的谷子被收纳起来,充实了拖拉机的“肚子”……收割机上,茶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新龙笑意盎然,流转的860亩稻田全部进入丰收时节,连日来他每天在田间忙碌10个小时以上。

这景象放在20年前,谭新龙想都不敢想。当年,他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又因孩子患病负债累累,成为村里的特困户。后来,赶上党的好政策,响应镇村治理抛荒田的号召,他在家乡种水稻和油菜,开启了机械化规模种田的致富道路。

【共话丰收】

“自己榨的油,自己种的米和菜,放心吃!”中午时分, 厨房里响起了欢快的锅铲进行曲,谭新龙的妻子正在忙碌,南瓜、红薯叶、冬瓜、小鱼虾……用的都是自家产的原材料,一阵阵香气扑鼻,“今天请来的都是帮助和关心我家的贵客,分享下喜悦!”

客厅里,望着前坪里晒的稻谷,九峰山村党总支书记谭铁刚关切问道:“今年收成还不错吧?”

“是的!亩产达到了600公斤,比去年增加100公斤,加上菜籽油,今年收入有望60多万元!”谭新龙勤快肯干,自己脱贫致富后,还免费传授技术,带动了一大批农户致富,获得了长沙市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是什么方法增产了?明年还可以持续不?”作为驻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杨学军很关心其下一步发展:“你现在是乡村振兴带头人了,有什么打算不?”

“今年换了优质品种,明年产量应该可以更上一层楼。”860亩稻田都是谭新龙夫妇一手操持,靠的就是科技力量。他家农机仓库,应有尽有,除了自家的田地,还可以服务周边2000亩稻田。谭新龙入选了省级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现在,我牵头成立了望城创联农机合作社专业联合社,以后面向长沙市提供社会化服务。”

我来带货

谭新龙摸索出油菜花和水稻交替种植的整套经验,带动了周边不少农户和脱贫户共同致富。此外,“薯夫妻”红薯粉、东城生态辣椒、灯文大米、山亭阁蜂业等都是茶亭的特色农产品,如今茶亭正按照“五彩茶亭、芳香小镇”的定位着力发展,已引入了某谭小院、乡邻小院、去野民宿等项目,欢迎大家来茶亭小住,赏美景品美食。

——茶亭镇党委委员 、副镇长王晓东

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

【农家坐标】

长沙县福临镇影珠山村万公组

【脱贫故事】

常高祥一家三口身患残疾。他本人患有肢体三级残疾,不能负重;妻子汪瑞芳为精神一级残疾,儿子常攀智力四级残疾。常年来,仅靠他一人在家种田、喂猪维持生活,家庭年收入不足万元。

2019年3月,黄龙辉被长沙县农业农村局派驻到福临镇影珠山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针对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黄龙辉因户施策。

经现场考察、入户沟通和多次会议研究,影珠山村决定发展“稻蛙共生”产业扶贫项目。如今,村里全年项目产出黑斑蛙15吨,产值达75万元,累计为贫困户创收15万元,并且3个股东全年按30%收益给贫困户分红。

现在,常高祥由“稻蛙共生”基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学会了养蛙技术,加上年终分红,一年收入将近4万元,彻底告别了贫困,小康路上越来越有盼头。

【共话丰收】

进屋,落座,炖好的土鸡、熬好的鱼汤陆续端上餐桌。碗筷摆开,倒好的饮料依次递到客人手里,常高祥笑容满面举起杯:“这鸡是自家养的,鱼是早上我在家里鱼塘钓的,书记您快尝尝!”

自己在家门口有了工作,妻儿也由镇上残联介绍有了事做,这个中秋节,常高祥一家满满的节日氛围。

“我一个月工资就有2600元,残联这边还有补贴;养了一些鸡,鱼塘里有鱼,卖出去也能赚不少……”中秋夜,常高祥在饭桌上和当年的第一书记算起一年来的收支账。“再减掉一些七七八八的开支,今年少说能存这个数!”说着,常高祥眼睛眯笑成一条线,伸出四根手指比划了下。

“4万元?不少啊!”“是啊!多亏了这黑斑蛙!”常高祥笑着直点头。靠着稻蛙养殖,老常感觉日子越来越有滋味了。

因为残疾,常高祥一度认命了。黄龙辉还记得第一次去他家,直接被臭气熏退了好几步:“屋前猪粪到处都是,屋里桌上三个碗,碗碗是青菜。”

问他有什么心愿,老常只是摇头。“现在赚了钱,你怎么也不给自己换个车呢?”黄龙辉指着干净的前坪上那台老旧摩托问。

“书记你看,我这家里啊,冰箱、空调、洗衣机都得换,一样一样来嘛……”黄龙辉笑了,现在电商下乡,他学会了网上购物,就等着国庆大降价去“血拼”一把呢。

我来带货

“稻蛙共生”是一种绿色生态、互促共赢的种养模式,黑斑蛙能吃掉水稻害虫、排泄物可作水稻肥料,而水稻既能净化蛙田水体,又能为蛙提供生长适宜场所,实现两者共生互促。通过“稻蛙养殖”培育的黑斑蛙市场俏得很,蛙油提取物还是高档化妆品的生产原料。在福临镇,生态养蛙基地已初具规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已然被激活。

——福临镇影珠山村党总支书记黄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颜开云 张禹 李家军 朱华 宁霞 周游

编辑:吕周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