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啃最硬的骨头,获最好的成绩
2021-04-27 00:00:00 字号:

4月17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在北京闭幕,长沙企业湖南中大创远数控装备有限公司“满载而归”——签订数控机床20多台,其中一台展品被客户一眼“相中”,直接从展览会现场运走。

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在才4月,但中大创远的数控机床早已供不应求,今年接到的生产订单,已排到明年1月底。

图片

仔细了解这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历程会发现,这样的火爆场面,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三选一,要啃最硬的骨头

中大创远的创始人、董事长是李国胜。在湖湘地产江湖,李国胜的传说一直在上演。

从1996年开始,李国胜创立的创远集团先后在长沙开发了创远花园、创远景园、枫林绿洲、岳麓现代城以及“创远·湘江壹号”等楼盘。

2003年,出于对行业市场变化的洞悉,对创远集团未来战略的思考,李国胜有了新的投资想法。

经过近半年的调研和考察,一道难题摆在他面前:是选择当时风头正劲的风电行业,或是概念大热的纳米材料,还是冷门的机床行业?

图片

李国胜敢坐“冷板凳”,“传统的、粗放的项目不做,低端的、没有技术含量的项目不做,竞争白热化、或市场已经饱和也不做。要做就做高技术、高质量和高价值的项目。”

中大创远常务副总经理余娟告诉记者,真正打动李国胜进军机床行业是考察组的一句话。当时,考察组介绍,高端机床是工业母机,是“卡脖子”行业,是块硬骨头,国内还没有企业真正啃下来。

彼时,中国已是数控机床消费大国,高端数控机床尤其受制于人。“选择一条艰难的路,未来就没有竞争对手”。李国胜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要啃就要啃最硬的。

2004年4月,创远集团成立了中大创远,主攻高端数控齿轮机床的研发和生产。

为招揽留美博士,三顾其门

中大创远成立后,瞄准的是“锥齿轮闭环制造”这一数控机床行业的“皇冠明珠”,而此前一直深耕地产行业的创远集团,无积累、无技术、无人才,如何才能破除“卡脖子”的瓶颈?

图片

余娟介绍,当时,中国齿轮机床企业大多以仿制欧美企业产品为主,靠吸收消化创新,有量无质,更无市场话语权。尤其是国内懂齿轮基础理论的人几乎为零,也缺乏齿轮设计软件,长期被欧美国家扼住咽喉,一套欧美国家的齿轮设计软件甚至在中国可以售价200万元。

余娟说,中大创远意识到,要想打破垄断,实现突破,人才是最关键的,遂从理论研究、设计和制造三个环节招揽了一大批人才。

为了引进锥齿轮理论研究人才,李国胜先后三次登门求才,招揽了一位留学国外的博士,给他提供试验平台和环境,专心研究锥齿轮理论,不立研究期限,不设经费限制,不求个人成长。

此后,中大创远又北至青海、大连,南到江浙等地,利用两三年时间从通用机床行业招揽了一批设计人才,再集中学习齿轮机床的整体设计,并设立容错机制,鼓励创新。

“制造环节的人员,大都是刚毕业的技校生。”余娟告诉记者,也不是随便一个技校生都会要,他们更青睐那些热爱机床行业、有工匠精神、能够静下来心、耐得住寂寞的学生。

图片

各类人才汇聚,中大创远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番。但创业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中大创远也遭遇过生存危机。李国胜没有放弃,而是将办公室搬到中大创远,兼任起这家子公司总经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完善的研发制造体系,设立齿轮理论研究室,之后又建立起软件与电气研究、主轴工艺研究等多个实验室,确立了“文明智造,科学积累”的企业文化。

经过一年多的无收入地潜心研发,中大创远逐渐走上正轨。

锥齿轮机床国产市占率达95%

一家藉藉无名、从无到有的企业,要从被美国、德国主导的高端机床市场,撕开一条口子,替代欧美产品,难度可想而知。“要让市场接受你的产品,产品的信任度比认知度更重要。”余娟说。

中大创远真正成熟的第一款产品为五轴联动全数控机床,一直到2014年才正式推向市场。

余娟回忆,中大创远为了证明自家产品质量过硬,拉着产品去客户工厂进行现场试验,设备行客户留下、不行再拉走,连运费都要自己承担。

当时,一家广西汽车零部件企业与中大创远签订了4条生产线的订单。可是,因进口零部件交期滞后,产品比原计划晚了4个月才交付,打乱了客户的生产计划。该企业准备退货,买进口设备。

得知消息后,李国胜当即写信送至该企业老总案前,讲述了中大创远筚路蓝缕、投身实业的故事。最终,这封信引发了这位老总的共鸣,打消了客户所有顾虑,对方不仅决定继续履行合同,而且还追加购买设备。

图片

这些年来,中大创远凭着对产品质量和信赖度的执着追求,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自主研制的螺旋锥齿轮机床已在汽车、冶金矿山、工程机械等行业广泛应用,占据95%的国内市场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成为“长沙智造”的典型代表。

21日,记者在中大创远的生产车间,见到了他们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干切削”全数控螺旋锥齿轮铣齿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干切机床相比湿切机床,工作效率快了五倍多,而且没有切削油的使用,更加绿色和安全。

“仅这一台设备的研发费用就超过了2000万元。”该工作人员透露,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20%,迄今已投入研发费用超5亿元。

“预计我们今年产能将达到120~150台,年产值超5亿元。”该工作人员看着车间里一台台即将组装成型的数控机床,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来源:产经周刊

编辑:贺纯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