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又是一个毕业季。长沙师范学院里有50名“特殊”的毕业生,他们心之所向的远方,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母校。
这50名毕业生,是该校于2016年招收的湖南首批“县级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扶贫计划”学生。5年苦读,当年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寒门学子,如今即将回到他们“最初的地方”播撒更多希望。
5年前,他们曾是“全村的希望”
6月16日,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16小学教育501班的杨崎,正和同班小伙伴们忙着准备最后的毕业材料。
“知识改变了我,现在是时候轮到我作贡献了!”他个子小小,笑声爽朗。怎么也看不出,眼前这个20岁的男孩此前是外人眼里的“内向仔”。
他来自桑植县走马坪乡汨湖村。多年前,因母亲病逝、家庭贫困,他变得沉默、封闭。直到2016年,他的命运迎来转变。
当年,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长沙师范学院与桑植县签订合作协议,试点实施“县级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扶贫计划”:在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拔学生,由县财政出资委托长沙师范学院培养,毕业后回乡镇以下农村小学任教。这一举动,开了全国先河。
“太好了,毕业后还能回来教书!”品学兼优的杨崎经层层选拔后,成了首批50名学生之一,开始接受长沙师范学院的5年制培养。
他告诉记者,收拾行囊从大山出发那天,“好好读书,等你回来”成了临行前自己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当时,他觉得自己有种力量,一种承载着“全村的希望”的力量。
“勤勉耕耘,自立自强,如此,绿色的生命长春,味咸的人生不淡。”杨崎和同行的小伙伴都记得这句诗。这出自2016年他们刚到长沙师范学院,在“开学第一课”上老师教给他们的那首《咸与绿》。也是从那时候起,一颗致力于乡村教育发展的小小种子,悄然埋在了他们心中。
学已成,他们要做“全村的骄傲”
在16小学教育501班学生舒成兵家里,有一张珍贵的合影,堪称“全村的骄傲”。
2019年教师节之际,因表现优异,他作为我省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生代表,随团参加了当年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作为参会者,他第一次来到北京,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当我见到那么多优秀的人民教师时,我为自己选择教师作为未来职业而无比自豪和骄傲!”无论何时提及,他总是难掩激动,“这几年的学习,让我涨了知识和见识,每一堂课至今都历历在目……”
“他们刚来的时候,有的内向,有的底子薄,有的心思重,我们看着都心疼。”回忆起当时,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魏细耀深为感慨。
必须使出帮扶组合拳!2016年起,学校自上而下开始了一连串动作。
通过上好“开学第一课”“思政系列教育课”“国旗下的讲话”“心理健康辅导”等课程,筑牢孩子们的思想根基;采取混合编班、定期组织学习分享、周末课代表辅导等方式,尽力补齐从农村而来的孩子的知识短板;完善一系列资助、补助政策,首批50名学生里有38人被确定为重点帮扶资助对象;实行“点亮人生计划”,老师与学生“结对帮扶”,并联动其他院系加强文化、技能等课程指导……一系列举措下,大家在长沙师范学院的5年光阴,充实忙碌,收获颇丰。
如今,学业已成。6月18日,他们将回到桑植县各村小。任教的地方,都是他们的母校。谈及未来,大家都想做“全村的骄傲”,却也“一人有一个梦想”——
舒成兵即将回到上河溪小学,执教六年级数学与科学。“不仅想教村里的孩子们知识,更想教导他们一定要保持快乐、乐观与勇敢的心态。”
16小学教育502班的土家族姑娘刘思思自小喜爱桑植民歌,几年来,她在学校学习了乐理、视唱、钢琴等,对民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要好好教孩子们唱歌,让他们唱得动听响亮。”
杨崎回到家乡后想告诉孩子们一定要努力“出去看看”。“未来我会扎根在家乡,通过自己的坚守,帮助更多孩子茁壮成长,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倜 冯浩家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