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路,她是长沙最长的东西主干道,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崛起和繁荣。红网长沙站、芙蓉区委宣传部推出《人民路上》特别报道,以一条路和“为人民服务”这一根贯穿百年党史的红线,诠释人民路上的红色精神与红色品格,打造红色动能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范例,讴歌新时代、记录新气象、书写新篇章,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红网时刻记者 王杨 长沙报道
清澈的浏阳河在东屯渡口静静流淌,这是一个古渡口,位于长沙市芙蓉区远大路与浏阳河交会处。1949年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8师从这里渡过浏阳河进驻长沙城。
渡口边,一棵200余年历史的古樟树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因此被称为“迎解古樟”。
渡口边的“迎解古樟”
那一年,曾干龙刚满20岁,“当时的东屯渡只有9条筏子。国民党撤离时,曾草草搭了一座浮桥,但走后又将其拆除,只留下了几块舢板。”曾干龙回忆,从8月2日起,包括他在内的100多名熟悉水性的群众在地下党的组织下开始搭桥。浮桥长300米,每人分段“包干”。
搭建浮桥先要把筏子连接起来,上面再铺上门板。由于材料不足,群众踊跃捐赠家中的门板,曾干龙家大门一共6扇全搬了出来。8月5日凌晨,当解放军部队开始过河时,建桥的小伙子们纷纷跳进河里,分立浮桥两侧,用肩膀做支撑,而为了稳住浮桥不摇晃动,不少老百姓此刻被河水泡得发白......“我们一直在水里泡了好几个小时,水都快淹到脖子上了,但都想着要坚持、不能动。”70年过去了,这个场景一直深深刻在曾干龙的脑海里。”
当年古樟树下,解放军喝下了长沙乡亲挑来的茶水,但没一人走进居民的房屋,而是靠在岸边睡着了。今年84岁的王炳华多年来一直居住在渡口附近,解放军进城时他只有12岁,“妈妈连夜烧水泡茶让我给解放军送去。就是在这棵古樟树下,一名战士喝了我挑来的茶水后,还送给我一些小米表示感谢。”说到这里,王炳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头到尾他们都没有接受邀请来我家休息,而是在岸边凑合睡了一夜第二天就走了。”
古樟树下听党史
激情燃烧的岁月虽已远去,但留下的渡口精神却在东屯渡的土地上留下深深烙印。
历史在这里凝聚,水波翻卷着岁月。如今,河畅风清,浏阳河上飞跨横卧的大桥层出不穷,桥上车流辘辘,人们策马奋蹄追赶着不断升高的目标靶心。渡口遗址建起了解放广场,四周高楼林立,广厦荣嶸,黄发垂髫各得其乐。暮色渐浓,当解放广场亮起万家灯火时,邱波会同往常一样例行在河边巡逻。
邱波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成为芙蓉区东屯渡街道金科社区的一名防汛专干。“别看这浏阳河风光秀美,但雨水丰沛带来的防汛任务也格外艰巨。”终年坚持巡河监管和防汛减灾让邱波对辖区内的河道情况了如指掌,“我在河边长大,它的脾气我了解得很,虽然现在河里水位不高,但是在汛期,任何时刻都不能放松警惕。”邱波笑着说。
老兵工作室维护社区环境秩序
在金科社区,像邱波这样登记在册的退伍军人共有100余名,每当有防汛抗洪等险情时,大家总是纷纷主动请缨,守护一方百姓平安,社区索性成立了党建品牌——老兵工作室。洪水来时,他们组成抗洪抢险突击队巡查河堤,消除隐患;夜深人静时,他们在街头巷里巡逻,维护小区治安;居民家失火,他们提起灭火器冲进火场;孤寡老人生病,他们自发开车送往医院救治;城市管理、文明创建、消防安全、扶贫帮困……处处有老兵们的身影。
浏川水阔,古翠情浓。如果说有一层冷色滤镜将70多年前群众自发搭浮桥迎接解放军的画面定格,那么必将有一层暖色滤镜来表白如今网红芙蓉的“热”。东屯渡口遗址不远处,长沙首座跨河景观桥——汉桥与东屯渡大桥平行而卧,重现马王堆汉琴之古韵,桥上的吊杆似条条“琴弦”拢拨千年回响,作为浏阳河文旅产业带上的网红打卡点,汉桥吸引了大批网友慕名而来,穿越时空感受“青山不墨千年画,浏水无弦万古琴”的缱绻意境。
渡口不远处的网红打卡点—汉桥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那些跋山涉水迎风扛旗的人消逝在那年夏天的渡口,但他们把信仰的火种撒满芙蓉大地。近年来,芙蓉区对浏阳河文旅产业带谋棋布子,昔时蜿蜒数十里的简陋堤垸摇身一变,处处琼楼广厦,路网交织。浏阳河婚庆文化园里岸柳烟笼,熙来攘往;东湖湿地公园建设势如破竹,计日程功;浏阳河上,连续三届中华龙舟大赛水花飞溅,锣鼓喧天……一个以名河为轴、名歌相伴、名人相望、名址驻足、名景留影的集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日臻完善,湖湘文化渡过浏阳河,渡过湘江,渡向五湖四海。
当年乡亲为解放军搭建浮桥的地方,早已建起了大桥,结束了两岸群众摆渡的历史。渡口的桥,连接着长沙的过往与今朝;浏阳河畔,一座崭新的城市正在崛起。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编辑:韩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