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你的爱,是我前行的力量
2021-05-24 15:06:57 字号:

  袁隆平在洞庭湖“魔稻”试验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长沙晚报资料图片

袁隆平在洞庭湖“魔稻”试验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长沙晚报资料图片

“病危之际,袁老师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杂交水稻事业。”23日晚,袁隆平院士的学生、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启云回忆起袁老最后的时光。

21日,邓启云赶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时,袁老身上插着输氧管,已经好几个小时发不出声音了。“袁老师,邓八克来看您了!现在超级稻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把您的事业继续往前推进。”袁老努力地回应了一声,轻微地点了点头。

“邓八克”是2002年袁老给邓启云取的绰号,因为当时邓启云选育了一个每穗稻谷重8克的超级稻品种。在病床前,邓启云和袁老的儿子以及其他几个学生一起,给袁老讲杂交水稻科研的发展、产业化推广。“一讲到这些,我就看到他的心跳、血压数据就上来一些,他很挂念他的杂交水稻。”讲到这里,邓启云一度哽咽。

“我陪着他老人家已经38年了。”邓启云细细说起他和袁老的故事。

1983年,21岁的邓启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江农校(现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当时袁老也是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邓启云记得,1987年袁老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从农业部回来后,学校专门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让袁老上台讲讲他拿到的第一个国际大奖。当时,袁老刚从田里回来,没顾上换衣服,也没有顾上穿皮鞋,打着一双赤脚就上了讲台,“老爷子白天要下田,打赤脚方便。”1997年,邓启云考上了袁老的博士研究生,再后来成为袁隆平团队中的一员,他越发感觉到,“老爷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工作上很严谨,但生活上很随和。”

“他是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先行者,同时是杂交水稻事业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邓启云认为,袁老的成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伟大。“袁老在1966年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山之作,他开创了‘杂交水稻学’学科,开辟了‘杂交水稻种业’产业,而且他在杂交水稻发展的每个历史关头,都引领世界、设计未来。”

让邓启云更有感触的是,袁老还是一位杰出的导师、一位领路人,对事业有非常执着的追求,对科研方向把控很到位,在具体研究细节方面又给予年轻人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研究环境。不管是自己的学生还是身边的工作人员,他都能给予指导,比如亲自给杂交水稻技术人员授课等,以巨大的人格魅力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年轻人。“老师很睿智,很有洞察力。就像他经常讲的一句话,‘在大事面前要放松,在日常工作中要严谨’,用英语说是‘Take serious things lightly,take ordinary things seriously”,也就是‘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的意思。”

邓启云将袁老对他的引领和启发总结为64字的“袁隆平八大精神”:激情生活,热爱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潜心研究,甘耐寂寞;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挑战自我,永不满足;团结协作,不患得失;淡泊名利,和谐发展;乐观豁达,健康向上。

袁隆平院士年初还在坚持搞科研,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朝晖深情回忆——

如果不到田里去看看,他不放心

“以前,我们以为他不会离开我们,他是那样伟大那样乐观的人。就像网友说的,‘我们只知道仰望英雄,却不知道英雄也会倒下,也会离开我们’。”23日,说这句话时,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勤管理处处长、研究员吴朝晖博士声音哽咽,眼中有泪。

“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院士毕生的追求和梦想。今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并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

“如果不到田里去看看,他不放心。”在这次会议前几天,吴朝晖见了袁老师生前最后一面。“他知道我除了搞科研还搞后勤管理,就跟我说,‘你要多花时间在科研上,高产攻关你有优势’。我回答,‘好,老师,我听进去了’。”23日下午,吴朝晖深情回忆说。

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鼓励关怀

吴朝晖是袁院士的博士研究生,2002年开始跟随袁院士搞杂交水稻研究。

在中心工作一年后,吴朝晖被袁院士派到海南三亚南繁基地搞高产攻关。吴朝晖自己下田施肥、打药、栽培,理论联系实践,效果很好。

“袁老师非常满意,这件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随后十多年,我就跟在他身边搞超级稻研究,从700公斤到800公斤直到1100公斤,其间南征北战,全国各地跑。”吴朝晖说。

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攻关亩产800公斤时,袁隆平向吴朝晖等弟子提到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六良”要求,即良种、良法、良田、良态、良人、良机。“良态就是好的生态,良人就是要求踏实肯干,这是个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失败。”吴朝晖说,袁老师对他非常严格,要求“去掉浮夸风,小心求证大胆创新,实事求是”。

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鼓励关怀。吴朝晖30岁了还不结婚,袁院士很着急,开始忙着做媒介绍对象。直到有一天,吴朝晖带着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妻子来见袁老师。

“蛮般配,什么时候结婚呢?”

“还没定,认识时间还不长。”

“不要拖了,认识好的就不要放弃,十一国庆期间就结婚。”

“这么快,她家会不会同意呢?”

“没关系,你就说是袁老师说的。”

就这样,在袁老师的关心下,吴朝晖很快结了婚,如今婚姻幸福家庭美满。

在吴朝晖的记忆中,袁老师常问:“你们跟我在一起happy不happy(快不快乐)啊?”他从不摆架子,愿意跟年轻人交流,年轻人有好的点子,他会吸收到自己的想法中去,与时俱进。

在盐碱地上种水稻,他做到了

广为人知的是,袁院士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其实,他还有第三个梦,那就是“在盐碱地上种水稻”。

2013年,袁隆平派吴朝晖去山东负责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2014年超级杂交稻在当地取得了好收成,平均亩产增收200~300公斤。

“青岛看到做出这么好的成绩,跟袁老师科研团队座谈时就说,‘你们有那么好的杂交水稻,我们有良好的蓝色(海洋)经济,怎么合作好呢?’袁老师谦虚地说,‘我只懂水稻,而且只懂杂交水稻,怎么合作呢?’当时,青岛的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有海水,你们有水稻,海水里种水稻不就是‘海水稻’吗?”吴朝晖回忆说。

就这样,“海水稻”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拉开了序幕。“后来,袁老师向国家提出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如今这些平台都建好了,骨架也都搭好了,他老人家却离开了。”吴朝晖再度哽咽。

吴朝晖介绍,根据海水稻攻关目标——在盐度千分之六的地理条件下亩产超过300公斤,目前有些品种已经实现,科研团队正在进一步开展大面积示范,为增加更多的品种努力攻关。

吴朝晖说,袁老师逝世之后,学生们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见了最后一面。“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我们永记他的教导,不负所望,不负所托。”吴朝晖神情悲戚、语气坚定。

努力做一粒好种子,带着梦想继续前行

青年学子讲述自己眼中、心中的偶像袁院士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逝世的消息传来,满城寄托哀思的菊花卖空。明阳山殡仪馆,打着雨伞捧着鲜花来吊唁的市民络绎不绝。

思念如雨绵绵。后辈唯有继续坚定前行,才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大的礼敬。英雄,将永不落幕。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对湖南农业大学的学子来说,袁隆平院士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偶像。“有幸和袁老是老乡,有幸和袁老生活在一个城市,有幸看过他研究指导的稻田,有幸是湖南农大人,在学校走过袁老走过的路。”在湖南农业大学官方微博“再见 袁爷爷”的那条博文下,这条深情的回复里包含的情绪,既有难过,又有自豪。

“记得2019年在新闻上看到袁爷爷出席湖南农业大学的开学典礼时,我正在备考农大研究生,想着等我考进农大,是否也能有幸与袁爷爷见上一面。”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王珍表示,现在自己成为了一名湘农学子,却失去了梦想中的幸运。不过,在王珍看来,袁隆平院士永远不会离去。“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灵感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有,不要放弃他。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这是去年的9月19日全国科普日袁隆平院士给青少年的寄语,“作为湘农学子,我们也将带着梦想继续前行,禾下乘凉梦必将实现。”王珍表示。

袁隆平院士博士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邓化冰回忆起2003年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南繁基地做论文试验时,每天都能在试验基地见到袁隆平院士,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每位师生的研究进展,“如果有新的突破,很远就能听到袁老师爽朗的笑声。看到我们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他也会很耐心地给予指导,很顾及年轻人的感受,不会让我们难堪,因此那段时间在田间接受袁老师的实地指导是我们最期盼的事情。”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邓化冰表示,作为袁隆平院士的学生和一名水稻科研工作者,将继承和发扬袁老师的精神,潜心科研,为实现袁老师的梦想和我国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永远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当我走出门诊大楼,看到地面不仅有一捧捧鲜花,还有人特地摆上三株水稻,稻根上泥土还是新鲜的,我突然泪流满面。”正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读研的吴萌同学告诉记者,她的老家在安化,“安化多山,我父母那一代是有很多饥饿记忆的。我父亲经常说,我家里分田到户后,除了种本地稻种,还种了几分田的杂交水稻,产量大增后,才结束了全家吃不饱饭靠红薯充数的日子。”吴萌说,对以土地谋生的中国人来说,对袁隆平院士的情感,是像从土地里冒出来的庄稼一样,质朴而生生不息,“我们会永远感谢他。”

吴萌说,只有当一个人不被人记起,他才是真的死亡,“像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人,他是一种中国精神,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这两天,长沙大雨,像是老天也在悲伤。相对于其他人,作为医学人的吴萌的悲伤更浓重,因为在同一天,“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这些泰斗级的人物,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全身心的付出,对科学赤诚的探索,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其实做医学生也很艰难,不仅需要不断学习的智商,还需要跟病人打交道的情商,更需要永远充沛的体力。”吴萌说,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抬头看看星空,看看那些明亮地注视着祖国大地的眼睛。

10年前我拍下了他的笑容

10年后我拍下最后的送别

2011年9月8日晚,中南大学举行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颁奖典礼,袁隆平院士获奖,当时还是中南大学大三学生的杨华峰,作为中南大学新闻网的校园记者,在现场用镜头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

“我虽领过无数的奖,但是领学生评授的奖我还是第一次,作为中南大学导师群体的一分子,我很在意和看重这次评选。”曾经站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袁隆平院士在接到这个奖杯时很是开心。

“那个纯粹的笑容,我现在还记得,所以我这两天在现场,时不时地就眼泪盈眶。”杨华峰现在是中国新闻社的一名记者,从湘雅医院到明阳山殡仪馆,他一直追随着、记录着,那些时常浮现的清晰往事,那些此刻悲伤的市民,那些现场饱满的感恩和爱,像洪流一样推动着他,“我昨天一直工作到凌晨才吃了几口饭,一端起这碗白米饭,想起让大家吃饱又吃好是袁爹爹一生的追求,莫名地又湿了眼眶。” 杨华峰说,“袁隆平院士的执着和纯粹会永远刻在我们心里,成为我们的引路明灯。”

接过接力棒,努力实现袁老师的“两个梦”

湖南生物机电职院师生冒雨步行前去悼念名誉院长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生前是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名誉院长。噩耗传来,学校师生陷入巨大的悲痛中。这两天,师生们冒雨步行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设立的吊唁厅悼念。

“我们忘不了袁老师给予我们的专业指导,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湖南生物机电职院植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李益锋说。2016年国庆节前夕,李益锋带着一群学生到省农科院的试验田开展水稻测产,在田间巧遇察看稻谷的袁院士。袁老走过来笑着问大家:“你们测产的结果怎么样?采用的是什么测量方法?谷粒子是怎么数的?稻穗不足5粒的有没有算进去?……”一连串的发问专业且细致,听师生一一作答后,他很高兴。随即他蹲下来,拿着一株稻穗,认真数起谷粒来,并向大家“报告”数字。“这种以身示范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们十分感动和钦佩。袁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搞科研工作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

湖南生物机电职院植物科技学院院长刘唐兴说:“学院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已立项为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袁院士高度重视杂交水稻的育种推广工作,并为此奋斗一生,是我们农业人敬仰、学习的楷模。我们将结合专业优势,把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良种良法推广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开展,为促进乡村振兴、实现袁老师的‘两个梦’贡献力量。”

“对袁爷爷的逝世我感到非常悲痛和惋惜,因为我自己学的也是种子专业,对种子和粮食有着难以言喻的亲近感。”吴楠宇是湖南生物机电职院植物科技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学生,“从我记事起就知道袁隆平爷爷,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是深受他的影响与启发。自我2019年入大学起,就牢记袁爷爷送给我们的八字箴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我会继承和发扬袁爷爷的‘种子精神’,学好本领,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俊 徐运源 岳霞 石祯专

编辑:吕周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