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符号,印记着每一代人的“初心”。
“老长沙”对于橘子洲大桥,一直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就是因为50年前,在落后的生产条件限制下,长沙人民采用“人海战术”,80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依靠肩挑手提建成了这座桥,其一砖一石都浸润了辛勤的汗水;就因为这座桥不仅是半个世纪以来长沙的标志性建筑,而且是目前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双曲拱桥,曾获得全国、全省多个奖项,足以令长沙人民感到自豪。可以说,当年橘子洲大桥的建设,集中体现了长沙人“吃得苦、霸得蛮”的个性,同时更是“敢为人先”长沙精神的重要象征。
从1972年建成通车的橘子洲大桥,到1991年建成通车的银盆岭大桥,再到2000年建成通车的猴子石大桥,这就是长沙人过去俗称的“一桥”“二桥”“三桥”;再后来,黑石铺大桥、三汊矶大桥、“两桥一隧”等相继建成通车,今年香炉洲大桥、暮坪湘江特大桥相继开工,湘雅路过江通道实现盾构始发,长沙过江通道迎来大建设时期。如今,长沙的过江通道除了桥梁、隧道,还有地铁、城铁“长龙”静卧江底,加起来总数超过10条,市民只需几分钟就可过江。
“宁要河东一张床,不要河西一间房。”“河西是农村,到河东才叫进了城。”这是过去人们对河西的直观印象,但随着一条条过江通道的通车,长沙城市格局由过去的“西文东市”,逐步发展到“一江两岸、均衡发展”,由此踏入“沿湘江时代”。而城市格局变迁的背后是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河东河西经济发展实现“比翼齐飞”。
一座座大桥横跨湘江,一条条隧道“猛龙过江”。从江面到江底、从单一到立体,长沙过江通道的建设史,就是一部长沙城市大发展、大繁荣的演变史。一座座过江通道,连接的不仅是湘江两岸,更是长沙的历史与未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徐徐拉开,必将为长沙当好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领头雁、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示范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焕明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