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经开区科学城外景。
红网时刻长沙3月17日(通讯员 欧亚奇) “一直以来,长沙经开区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最强驱动、最强引擎。”长沙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3月18日,长沙经开区将举办“聚国际才智·筑创新高地”——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人才港政策推介暨才智交流活动,活动将全面提升人才区域影响力,促进人才向长沙经开区集聚。
统筹兼顾 高标准建设区域人才高地
如何在园区打造出一个国际英才集聚区?长沙经开区将统筹东六路至东十一路的长沙科技新城、铭城绿谷、中部智谷等创新创业平台,和东方韵动汇、湘之雅国际医院、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重点建设引才引智服务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健康生活品质区三大功能区,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人才发展生态示范区和国际人才引领区。
据了解,后期,国际人才港用将三年左右时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按照“一廊三区多点”规划布局,高标准建设国际人才港。按照“人才赋予走廊灵魂,走廊彰显园区品质”的建设理念,在人民东路东六路至东十一路约四公里范围,建设一条“国际人才走廊”。全面促进引才育才留才的生态环境升级,致力打造“三区”即打造引才引智服务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健康生活品质区等三大功能区。发挥“一廊三区”带动效应,树立一批引才标杆企业,新设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创建一批人才培育平台。
自去年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后,长沙经开区重点发力打造“三高四新”引领区。坚持制造业为本、开放为先、创新为要、资本为王,把科技赋能、数字赋能贯穿于率先打造“三个高地”的各方面、全过程,着力构建集人才、技术、数据、产品及行业应用场景于一体的新型产业链系统。同时,紧扣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启动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平台搭建、项目带动、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人才队伍建设大格局。
十四条专项政策加持 真情实意加快集聚各类人才
加快自贸区国际人才港建设,真正让长沙经开区、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成为人才汇聚之地、智慧涌流之地、价值实现之地,除了“硬件”上的支撑,各类人才专项政策也不能缺位。为此,长沙经开区出台了《关于推进国际人才港建设加快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加快海外人才引进、促进国内人才集聚、提升人力资源服务3大方面,提出系列重磅支持举措:
一是对来区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和外籍人才,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项目扶持,免费入住经开区人才公寓、国际人才社区或享受最高5000元/月的租金补贴,人才子女就读区县国际学校,给予最高9万元/人的学费补助;对新引进的海外国际顶尖人才,给予最高400万元/年的薪酬奖励。二是实施高层次人才、骨干人才集聚工程。放宽人才认定标准,新增认定E类骨干人才。对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给予个税奖励、住房保障、配偶就业社保补贴、大学生实习补助;对新引进培育的高级技师、技师,分别给予每人2万元、1.2万元的补助;对获得上级技能大赛荣誉的“星沙工匠”,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三是对入驻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机构,给予最高500万元入驻奖励,同时给予税收、租金、物业、品牌等多方面奖励补贴;提供引才服务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创新人才服务 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活动不仅会有政策推介,还会有人资领域的‘大咖’以海外人才引进战略与思考和高端猎头赋能全球人才引进为主题,进行经验分享。”长沙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实施“招才引智”计划,到出台国际人才港政策;从培育“星沙工匠”,到获批全省“机械与动力工程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唯一试点园区;从常态开展专家博士长沙经开区行活动,到获评全省联湘创新创业工作站,长沙经开区人才工作硕果累累。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近年来,长沙经开区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5家、高新技术企业357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530亿元、税收170.97亿元;集聚人才总量达20万人,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高层次人才78人,市高精尖紧缺急需人才419人,省市技能大师、技术工匠近5000人,外籍人才248人;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10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家;打造了三一众创、德普企业公元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基地8家,获评了“全国人力资源服务诚信示范机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国字号招牌,人才创新创业创意活力竞相迸发,为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来源:红网
作者:欧亚奇
编辑:吕周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