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某商场的一家潮玩店里,两名小朋友正仔细端详着手中的盲盒,舍不得放下。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宏欢 摄
24日,在长沙一家商场内的盲盒售卖机前,18岁的文文在众多外观包装相似的盲盒中,接连随机挑选了几个并付了款。“去年6月,我开始接触盲盒,然后喜欢上了它,每次路过盲盒售卖机都忍不住‘刷’几个回家。”文文告诉记者,如今她拥有的盲盒已不止100个。
所谓盲盒,就是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面装着玩偶。一只小小的盲盒,单价在三五十元,算不上便宜,但绝大部分人都能承受。区别于普通玩偶,盲盒在打开前,消费者并不知道里面是哪一款玩偶,而这种带有惊喜和刺激的神秘感,也成为众多消费者购买盲盒的乐趣所在。
盲盒经济有多火?有人一年花费两万元
盲盒经济到底有到火?自2019年“盲盒元年”起,国内以泡泡玛特Molly为代表的各类盲盒逐渐火爆,以盲盒经济为延展的商业模式也在多个行业被复制、借鉴。如今,除了最初的玩具外,像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等诸多消费领域也都掀起了“盲盒风”,消费市场上随处可见盲盒的身影。有调查显示,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预计2021年突破百亿元。
记者实地探访了长沙商超内多家售卖盲盒的门店,像泡泡玛特、酷乐潮玩、名创优品、畹町等品牌门店均有盲盒在售。不同系列的玩具会被放置在不同场景的玻璃盒中作为展示品,展示盒旁则常常围满了兴致勃勃的年轻人。此外,像书店的儿童区、影院的休息区等地,也都出现了盲盒售卖机。
“买盲盒会让我有期待感,希望拆开的那一瞬间能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有时候抽不到自己喜欢的款,就总想着花钱再抽一次。”市民李先生入手盲盒一年,已经为这群小玩意花费了将近两万元。
盲盒为何受宠? 社交属性与情感满足成卖点
为什么小小的盲盒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带着满满的求知欲,记者来到了位于长沙乐和城的一家泡泡玛特门店。门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顾客穿梭于琳琅满目的货架,他们专注地抽出一个个盲盒,仔细摇动,若有所思。
“来我们店里买盲盒的大多是年轻白领。”泡泡玛特店员表示,这类人群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并且喜欢追逐潮流趋势,他们更愿意通过购买盲盒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和缓解工作压力。其中,女性消费者占了大多数。
从贩卖商品到贩卖娱乐,从贩卖功能满足到贩卖情绪满足,盲盒这种标签化的产品自带社交属性。微信朋友圈、微博里,经常会看到一些人晒出自己抽到的各式各样的盲盒。“盲盒存在着未知性,在打开盒子的那一瞬间有一种兴奋感。”“这些可爱的小玩意摆在家里,看着就觉得很治愈。”一些消费者坦言,自己是不知不觉迷上盲盒的,这种特殊的消费形式让他们上瘾。
此外,在一些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上,“买盲盒、拆盲盒、卖盲盒、收盲盒”一套流程,似乎已经成为“娃友”之间的常规操作。不少玩家将手中不喜欢或重复的款式挂上闲鱼,为闲置的盲盒找寻新的主人,以实现部分“回血”。另一面,他们又通过闲鱼“捡漏”,许多平时很难抽到隐藏款和限定款,在这里或许能够找到。尽管闲鱼上部分隐藏款的娃娃已经炒到二三十倍的价格,但相比于“投资回报”,更多玩家购买盲盒还是基于消费本身,以及抽盒子这一行为带来的满足感。
盲盒应不应该买? 专家建议理性消费,谨防“入坑”
有数据显示,在95后最“烧钱”的爱好中,盲盒手办排名第一。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更加注重商品的体验感和趣味性,愿意为新奇好玩的东西埋单,为创意和设计付费,这一特点成为盲盒受追捧的又一原因。然而,过度消费、盲目消费也不可取。据了解,盲盒的消费人群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对消费套路的识别能力相对较低,若一味地投入金钱去购买盲盒,为了收获可能有的惊喜消费体验,或者花高价购买所谓隐藏款、限量款,则会得不偿失。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消费提示,指出“盲盒经济”存在商家过度营销、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消费纠纷难解决等问题。中消协认为,当前有的经营者产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只想着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的经营者将盲盒当做是“清库存”的工具,赢得了眼前的利益却丢掉了长远的口碑。
业内专家建议,盲盒具有不确定性,属于“碰运气”消费,潮玩爱好者不应过分沉迷,切勿跟风和攀比。要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理性消费、量力而行,多一分理智和冷静,少一分盲目与冲动。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范宏欢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