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校地合作十年 科技成果争相落地长沙
2020-11-16 09:52:01 字号:

校地合作十年 科技成果争相落地长沙

九芝堂和浙江大学的合作由来已久。图为双方共同研发建设的智能工厂生产线。企业供图

九芝堂和浙江大学的合作由来已久。图为双方共同研发建设的智能工厂生产线。企业供图

九芝堂和浙江大学的合作由来已久。图为双方共同研发建设的智能工厂生产线。企业供图

九芝堂和浙江大学的合作由来已久。图为双方共同研发建设的智能工厂生产线。企业供图

  今年是长沙与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10周年。图为11月3日在长沙举行的华南理工大学成果推介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长沙与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10周年。图为11月3日在长沙举行的华南理工大学成果推介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2019年上海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长沙工作站组织开展了“一带一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器械国际论坛,邀请古巴科学院院士带来了包括抗癌疫苗在内的最新技术成果,吸引了湖南省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的关注。受访者供图

2019年上海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长沙工作站组织开展了“一带一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器械国际论坛,邀请古巴科学院院士带来了包括抗癌疫苗在内的最新技术成果,吸引了湖南省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的关注。受访者供图

  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与天津大学共同研发的新型微创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妙手S”,已成功运用于肝胆胰外科等。图为医生操作机器人正在手术中。医院供图

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与天津大学共同研发的新型微创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妙手S”,已成功运用于肝胆胰外科等。图为医生操作机器人正在手术中。医院供图

11月的长沙,秋高气爽。3日,10多位全国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从天南海北赶到长沙,齐聚市科技局,共同商讨新的“市(境)外技术转移机构运营管理办法”,以及下一步合作发力的重点。

这些与会的专家学者都是所在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他们大部分跟长沙结缘多年,有的是上10年的老朋友,对长沙科技创新的关注和投入,早已结出累累硕果。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以来,长沙市(境)外技术转移机构组织或参与的对接活动就超过170场,签约项目近100项,累计合同金额突破1亿元。

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交谈甚欢。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塨曾多次深入市(境)外技术转移机构就技术转移工作进行考察洽谈。他说,湖南自贸试验区的获批给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希望下一步的校地合作更加紧密、灵活、精准、深入、有效,各高校突出自身优势,结合长沙产业发展优势,帮助掌握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共同助力长沙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笔者了解到,市(境)外技术转移机构工作开展10多年来,一直是长沙科技的一张亮丽名片,各转移机构与长沙精诚合作,把自身科创、人才优势与长沙产业优势结合,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在长沙转移转化,青年才俊在长沙创新创业的故事持续精彩上演。

10年携手,上海交大与长沙达成全面合作

今年1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与长沙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长沙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等战略任务,着力推动在科技成果转化、产教融合、人才引进、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度紧密合作。前期,长沙市科技局等部门与上海交大密切对接,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制定了《上海交通大学-长沙市全面合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目前,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

其实,双方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9年。当年,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长沙工作站正式成立,随后,工作站借助长沙市科技局等多部门的牵线搭桥,熟悉长沙企业及所属行业情况,推动学校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长沙企业结合,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长沙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10年努力,上海交通大学与长沙企业签约的合同金额超过4700万元,特别是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比亚迪、湖南金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说起与长沙的合作,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赵健康很是深情。出生于湖南益阳的他曾在国防科技大学工作20年,现在每个月都会回长沙对合作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与金骏农业的合作只是其中的一段故事。

2018年,金骏农业与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开发飞控系统。赵健康带领的团队为企业掌握农用植保无人机领域的核心技术提供了保障,实现农业无人机数字化监管。经过上海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多方对接,还促成“植保无人机自主飞行避障系统及无人机测试平台研发”项目落地。

“我们跟金骏农业的合作可以追溯到更早,当时湖南想在农业植保方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便围绕农业植保市场做规范和标准,并帮助金骏农业解决了无人机自主飞行等关键技术,使得无人机在喷洒农药等高空作业时掉机的几率大大降低。”赵健康透露,目前正在跟长沙另外一家公司合作,计划做智慧农业平台,届时有望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耕种方式。

百年中药智造升级,浙大是背后功臣

今年4月,九芝堂和浙江大学共同承担的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中药固体制剂智能工厂集成应用新模式项目顺利验收,项目建成了包括前处理、提取、制剂及包装的中药固体制剂智能工厂,实现了设施互联、系统互通、数据互享、业态互融,在运营成本降低的同时,使得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快速提升、产品研制周期大大缩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共申请发明专利8件,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制定企业标准5项。

如今,走进九芝堂智能制造工厂,在浓缩丸高速包装流水线,药丸正以每分钟约300瓶的速度,通过自动数粒装瓶、贴标、装箱。

“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的成功验收,浙江大学现代中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雪松教授团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方的合作从浙江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成立时就开始了,九芝堂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大品种项目比如六味地黄丸、驴胶补血颗粒等已有很长时间的研究,我们团队在计算机、信息、智能制造、药品研发和工艺、自动化等方面则有着丰富的经验。双方的合作有技术基础,进展顺利。”刘雪松说。

在刘雪松看来,经典传统中药制造融入现代化技术研究,九芝堂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有重大的示范意义。下一步,双方还将就智能化工厂、大健康、互联网医药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在中医药领域,浙江大学还与湖南康尔佳制药、天地恒一制药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除此之外,浙江大学与长沙的合作还涉及能源材料、机械制造、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比如与山河智能合作蓄能器挖掘机回收系统开发,与湖南永清集团联合开发雾霾治理新技术等。

浙江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钟康介绍,2009年到2019年,浙江大学共向长沙实现技术转移落地项目78个,合同金额累计1.4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5项,切实有效地帮助企业建立研发体系,解决企业在研发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北理工重大成果落地长沙,成全国典型

突破动态烟火系列关键技术,助力浏阳烟花享誉世界;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助力华强电气成为新能源空调技术领跑者;柔性防爆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户长沙,助力湖南智慧安防与应急产业发展……说到北京理工大学与长沙的合作,几乎个个案例都能称为经典。

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陈柏强介绍,长沙分中心于2011年正式启动建设,前期主要组织教授专家团队解决长沙企业的技术需求;随着校地合作进入常态化,后期开始侧重重大项目落地。

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与长沙的合作翻开崭新一页。“当年,我们在学校收集老师们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的意愿,尤其注重寻找那些与湖南有渊源或者是湖南籍的科研团队和教授,当年6月,便组织了七八个有潜力的项目来到长沙路演,其中一个项目引发轰动。”回忆起当时的一幕,陈柏强难掩激动。

引发轰动的项目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黄广炎发明的“柔性防爆”技术。“当时这项技术还只有概念图,没想过这么快能落地并实现产业化。”黄广炎说,路演后全国多地跟他们联系过,之所以最终选择落地长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湖南益阳人,更是因为长沙政府部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度重视,以及干事创业的冲劲打动了他们。

2017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全球首创的“柔卫甲”柔性防爆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户长沙高新区,通过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组建湖南艾尔防务技术有限公司实施转化。企业发展迅速,2019年实现千万级融资。转化的系列产品已在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批量应用,并输出到多个“一带一路”国家,成功打造了中国的“防爆名片”。该案例被中央电视台两次专题报道,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

陈柏强介绍,北京理工大学与湖南有着深厚渊源,现在有很多湖南籍的科学家,他们特别希望好的成果能到家乡转化。“这几年长沙的发展有目共睹,我每次回长沙,都强烈感受到长沙无论是软环境还是硬实力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两手抓’,一是做好常态化的企业需求对接,二是继续挖掘好的项目,结合长沙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机遇,加大布局落地更多的产业化项目。”他展望道。

助企业跨越式发展,华南理工“神助攻”

11月3日下午,由长沙市科技局主办的华南理工大学成果推介活动在长沙举行。今年刚好是长沙与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10周年。

华南理工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朱斌介绍,2010年,长沙市人民政府与华南理工大学达成共建协议,启动了华南理工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10年来,中心依托学校食品、轻工、环境、化工、材料等优势学科,推动科技服务企业800多家,促进教授、专家与企业技术合作100多项,推动70余个技术成果项目落地长沙,累计实现技术交易合同总额7300万元。

“学校教授专家与长沙企业的合作,涉及的范围很广,全方位地支持地方企业技术升级。这些合作包括技术转让、技术改造、委托开发、工艺改造等方式,帮助企业和地方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朱斌说。

今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汪晓军教授的在孵企业佛山市化尔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铁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生物脱氮领域开展新技术及装备开发、制造、集成和应用拓展。

据了解,汪晓军教授团队攻克了生物脱氮领域两大技术瓶颈,打破了国外公司红菌技术垄断格局,研发出高氨氮废水“克星”——“红菌”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常规工艺,处理效率提升5倍以上,节省70%能耗和100%碳源药剂,在垃圾填埋场、印染、高铁动车、稀土开采、电镀、化工、污泥处理等行业极具应用前景。“预计高铁列车粪污废水处理的总市场规模高达30亿元,接下来我们打算建立标准化设备,联合中铁环境共同推广。”化尔铵总经理、师从汪晓军教授的陈振国博士后介绍。

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会不会有大的发展。曾经,长沙恒翰纸业因为技术落后处于停产状态,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转让6项特种纸加工技术,当年便帮助企业实现扭亏为盈,一跃成为宁乡科技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样本;学校“催化低温加氢”技术许可给太古石油在湖南区域独家使用,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倍增,随后太古石油登陆湖南股交所挂牌交易。

朱斌介绍,中心还促成学校科研人员携技术成果落地长沙创业、孵化企业,如依托化工学院成果创办了华越锂能,依托环境学院成果重组了迪亚环境等。

相关链接

与长沙产学研合作,北上广等地高校占一半

笔者梳理发现,与长沙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全国知名高校中,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校占到一半,还有地处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高校。合作时间方面,都在10年上下,短的有9年,多的已经上10年。

北京交通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杨恒介绍,2011年底,学校与长沙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北京交通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协议书”。通过组织学校人才、成果等科技资源,为优化长沙市的产业结构及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目前,学校已与长沙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培育、联合申报科技项目等工作日渐深入。几年来,中心累计走访企业上百家,在交通运输、机械电子等领域与长沙市及周边地区企业促成校企合作项目60余项,累计合同金额超过2000万元。

今年8月,“麓山”杯天津大学中西部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在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举行。在此期间,长沙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塨与天津大学科研院院长崔振铎就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进行了座谈。据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区域负责人霍焱介绍,天津大学与长沙的合作始于2010年,当年,天津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成立,10年来与长沙签订产学研科技服务合同金额6000余万元,转移项目共计80余项,举办产学研对接会107次,比如与山河智能联合开发“小型挖掘机柴油机关键技术与产品”,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共同研发新型微创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妙手S”等。

今年成功促成湖南省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古巴生物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开展实质性合作;长沙吹响“软件业再出发”号角后,成功为湖南创欣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引进软件领域专家,推动原始创新……上海理工大学与长沙的合作十分紧密。上海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部主任范斌介绍,2011年,中心与长沙市科技局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长沙工作站”。利用学校在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先进制造装备、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工作站自2015年以来累计在长沙开展30余场产学研对接活动,促成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金额超1000万元。

长沙磁浮快线是我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商业运营示范项目,4年来已安全开行20万余列次。而在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过程中,同济大学提供了设计技术规范、设备标准、施工验收标准并承担全过程的技术咨询服务等。同济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相关负责人鲍悦华介绍,学校与长沙的合作“多点开花”,比如湖南三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由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柴晓利教授携环保领域科技成果赴长沙创新创业成立。依靠同济大学学科力量的支撑,三友环保的技术能力快速提升,目前拥有专利20多项,近两年累计产值超过8亿元。

南京理工大学与长沙的合作走出了自己的路子,除了与长沙市内高校和企业合作,另外推动组建了湖南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和烟花爆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校长沙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王力介绍,为了推动更多的高校成果在长转移转化,南京理工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与宁乡高新区和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搭建湖南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汇聚国内2688所高校经过标定加工的200余万件专利、26万余条科技成果及37万余位高校科研人员的技术成果“商品”,开设了260余所高校旗舰店、3000余个专家旗舰店,打造了集展示、推广、交易于一体的成果转移转化电商系统。

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长沙分中心负责人段雨雯介绍,自2010年学校与长沙市科技局签约合作以来,签署技术交易合同金额累计5000万元,推动了输液管、输液袋用SEBS/PP弹性体专用料生产线等15个项目落地转化。近五年来,四川大学组织70余批次100余位专家教授与长沙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交流、洽谈合作,为企业解决材料、技术和工艺方面的难题,协助长沙企业获得各级科技项目12个,经费支持达2100万元。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运源 潘攀 聂庆

编辑:吕周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