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好少年”张荣景。
张荣景与他的发明创造作品。
红网时刻通讯员 杨威 长沙报道
近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发布了2020年全国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原长沙市天心区沙湖桥小学学生张荣景上榜,成为湖南省首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张荣景,2008年6月出生,虽年仅12岁,但手握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作品,早已是知名的“创新小超人”“小发明家”,曾获“新时代湖南好少年”、长沙市“科技创新人才奖”“新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校内外诸多荣誉。他的作品“连动互换防护窗”更是在第118届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展上获得金奖,这是中国代表团在该发明展上获得的最高殊荣,也是湖南参展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
“灵感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
张荣景出生于工人家庭,外公是机械制造技术工人,耳濡目染之下使他对科技创造充满感情,从小就喜欢动脑筋的他,经常把玩具拆下来,然后按自己的想法重新拼接、组装,这也成为了他“科研种子”萌芽的起点。
2014年的一天,8岁的张荣景正在午休时,突然闻到一股呛人的油烟味,他感到纳闷:实在家里没人炒菜做饭呀,油烟味从哪来的?张荣景查找原因,发现家里使用的油烟机管道都是蛇皮管,时间一长,油会粘在蛇皮管和管道开关上,导致开关关不紧,抽油烟机无法将油烟排尽,而邻居家的油烟也容易通过烟管灌到家里。看到长辈在厨房做饭总被油烟呛到,张荣景很是心痛,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这一难题。在一次洗手时,张荣景看着涓涓水流突然想到:“水龙头可以控制水的流出,那能不能装一个龙头来控制油烟的灌入呢?”
说干就干!他随即将想法付诸实践,画图纸、定结构、选材料、建模型……一步一步地将灵感变成了现实。经过不懈地改造、加装、实验,他把油烟机容易粘油的蛇皮管换成管壁光滑的水管,并在排烟口安装了一个活动阀门,这样组合而成的“油烟开关”:防倒灌油烟装置应运而生,成功解决了家里油烟倒灌的问题。“爸爸妈妈做饭时,再也不用担心被油烟呛到了。”解决了家中油烟困扰的张荣景很是自豪,而他的这一发明作品也获得长沙市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第十一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
“小小的发明也能肩负大大的责任”
在第118届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展上获金奖的“连动互换防护窗”则源于张荣景对于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儿童高楼坠亡事件屡见不鲜,小小的张荣景偶然在一次新闻中看到相关事故的报道,心中很是难受,憋着一股劲想要用自己的双手,造出一顶“保护伞”,以保障孩子们的生命安全,避免高空坠亡的惨剧发生。在一次乘坐电梯时,电梯的升降给了他灵感:可不可以把窗户和护窗组合在一起呢?他立即动手实验,最终发明了“连动互换防护窗”。
“这主要是运用滑轮转动原理,打开窗户插销,随着玻璃窗的抬升,防护栏会同时缓缓下降,能防止儿童发生坠楼。”前段时期,一段张荣景介绍自己发明的视频引爆了网络,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文明网、新浪微博、抖音等各大媒体平台纷纷进行了转载、报道,阅读量高达2200多万人次,视频中的他在介绍自己作品时显得神采奕奕,其创作初心和细心观察、敢于实践的品质更是收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除了“连动互换防护窗”,张荣景发明的“红枣去核器”源于父母对于孩子被枣核噎住的担忧,“车轮松动报警器”源于对于货车交通事故的反思,还在改良实验中的“不勒口罩”则源于疫情期间对医护人员的敬意……这个小小少年总是积极在生活中寻找发明创造的“点”,然后带动思维的“线”,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回馈社会的方法面面。
“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学们爱上发明,这很酷!”
张荣景能够让自己的奇思妙想“开花结果”离不开自己的观察创新与努力实践,同样也离不开指导老师们的辛勤浇灌和天心区积极开展创造教育的这片厚土。据了解,天心区早2002年就开始以创造教育为特色,大力培养创造性、创新型人才,面向每一所学校,区域性推进创造教育,如今全区60所中小学校,都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的创造教育特色,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而每年举办的全区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校园科技节、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小学生创客节等一系列活动,也为“张荣景”们提供了崭露头角的平台。近三年来,全区参加各类科技创新赛事的学生已经突破5万人次,斩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际级金奖15项、银奖19项、铜奖21项,国家级金奖11项、银奖20项、铜奖23项,省级金奖133项、银奖257项、铜奖265项,市级金奖207项、银奖280项、铜奖289项。
在张荣景这个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探究”“思考”“创作”, 都争着、抢着想把服务社会、服务生活奇思妙想制作成一件件创新作品。目前,天心区沙湖桥小学的金点子俱乐部目前已吸引了50多名同学参与,涌现出了许多创新小新星。“班上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创新队伍,我最好的‘铁哥们’王子宽通过发明省力茶刀,还收到了《中国少年报》发来的邀请。”谈及此事,张荣景有点兴奋,在他看来,能够带动和引领身边的同学“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这的确也是一件足够“酷”的事情。
来源:红网
作者:杨威
编辑:吕周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