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湖南平江大湖坪发掘出造纸作坊遗址 造纸曾大量销往长沙
2019-12-04 10:22:09 字号:

  考古发掘出的沤竹池组合。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考古发掘出的沤竹池组合。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与浏阳市搭界的平江县福寿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目前正处于加紧建设的初期。此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工程所涉及范围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勘探,发现存在有古代的石挡墙、石神像、柱础、舂臼等不同类型的遗迹和遗物,这就是福寿山大湖坪遗址。从2019年8月开始,湖南省考古所联合平江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考古队,对大湖坪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截至目前,这处重大考古遗址发掘经过4个月到底“挖”出了一些什么,考古工作者在这处遗址上有些什么重大考古发现,这里的遗址是否与长沙有一些关联?记者今日随考古工作队一探究竟。

平江造出的竹纸曾风靡长沙

记者进入到已经开挖4000平方米的考古工地,随着考古工作者的指点,辨认平江福寿山大湖坪遗址上的宋、元代的寺庙的遗迹,巨大的明代石制太平缸立在遗址中央,诉说着这处寺庙曾经的雄伟,北面有清代流寇堆积而成的石头山寨遗存,更让记者感慨的是福寿寺南面的晚清民国时期的造纸遗存,当年山民砍下嫩竹即泡入这里的石灰池中,经过浸泡、舂臼等工序,这里生产的竹纸曾经畅销于长沙城内。

据悉,明清时期,平江生产的石鼓、漂贡等文化用纸曾闻名三湘。现在我们在大湖坪遗址仍可以看到周围山间坡地四处均长满翠竹,连我们所处的历史遗迹中,亦遍布竹根。

史载,平江开始竹麻造纸始于南宋,清光绪年间,平江县共有纸槽1000多只,每年三、四月间,槽户雇工采伐嫩竹,浸入石灰池,发酵后成为竹麻,最初平江人利用竹麻主要生产火纸、黄表纸,产品除畅销长沙外,更远销至鄂、豫、冀等省。民国初年,平江县有纸业2000余户,年产土纸20万余担,产品增加花笺纸、毛边纸等文化用纸,平江纸曾经兴盛一时。但经历岁月变迁,福寿山的具体造纸史已不再为人们所知,根据调查,当地人目前仅知在抗战后期及抗战胜利后,福寿山大湖坪仍生产粗纸。此次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原福寿寺旁存在的这个分布着一个长方形沤竹池、五个圆形沤竹池的造纸沤竹的遗迹,让人不由自主想到当年平江辉煌的造纸业露出了一角峥嵘。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湖坪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杨宁波称,本次考古发掘,发掘出了造纸作坊,有沤竹池、舂屋、天井、储藏屋等造纸作坊建筑。他介绍:“我们已经对福寿山周围传统工艺进行初步调查走访,得知当地主要生产竹纸。”

为何在平江福寿山的高山深谷中会发现制竹纸的遗迹呢?一是大湖坪遗址所处的区域盛产竹子,且地形落差大,旁临九龙溪,石材随处可见,造纸所需的条件备至,清代至民国时期,人们利用九龙溪的水力来舂碓嫩竹,制作纸张。在大湖坪福寿寺旁发现造纸作坊遗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元建筑遗址考证出当地家族的流徙变迁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沤竹池北面,平江福寿山大湖坪的宋元建筑福寿寺基址目前已露出大殿房基、厢房房基、水池及大量排水沟。如何证明它是宋元建筑遗址呢?杨宁波介绍,在这一大片宋元建筑基址及地层中目前已经出土了大量湖南本地生产的青白瓷。这些青白瓷也证明这座寺庙始建于南宋时期。这与家谱、方志和考古发掘结果相吻合,也与平江造纸始于南宋的说法相合。

《平江县志》记载,平江造竹纸始于南宋,与此同时,从大湖坪遗址及当地找到的清代陈氏族谱证实,南宋时期,江西修水的陈姓以平江福寿山作为其祖山,大湖坪的福寿寺最初就是由陈姓出资供养的,这个带有陈氏供养性质的寺庙在“江西填湖广”的明代初年大移民的时期因修水陈氏再次来到福寿山得到重修。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散落大量明代的遗物叠压在南宋的遗迹上方。

在福寿寺遗址北部的高台上,记者还发现有五尊石像,这五尊石像的服饰有宋代服饰,有明代服饰。杨宁波介绍,福寿寺后来被荒废,原因是大湖坪一度被流寇占据。记者发现位于寺庙遗存的北部,有巨大的石挡墙,这就是在寺庙被毁之后构建的防御设施。目前已发现石档墙下有7层阶梯,清代同治《平江县志》载:“……土人尝结寨其上。雍正初,流寇白二啸聚山中,既平,乃设塘汛以营兵戍之。”说明目前发现的石挡墙应是清初土人修建的防御工事。

大湖坪文化遗址的发掘,梳理出了平江南部山区的手工业造纸遗址及当地家族的流徙变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任波 陈子慧)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任波

编辑:吕周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