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长沙县城乡发生了巨大变化。
青山秀水,乡村振兴。
向祖国表白。
松雅湖畔,梦想飞扬。
(本版图片均由长沙县委宣传部提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将至,星沙街头成了花的海洋。
金色阳光下,幼童们在松雅湖畔沙滩上奔跑嬉戏;白发老者在特立公园练习太极拳;浔龙河北师大附小校园里,孩子们朗读声充满朝气;长沙经开区三一重工、博世长沙、山河智能生产线上,青年工人熟练地操作着智能化生产设备……
曾经,长沙县有县无城。
曾经,星沙还是一片荒芜之地。
城乡之变
1949年7月24日,一支解放军部队开进长沙县金井,史诗翻开崭新一页。
从此,新中国慷慨激昂的交响乐中,总有一部长沙县的澎湃乐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场关于“李四喜思想”的大讨论从长沙县发轫,逐渐影响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开始警惕土地改革后农村基层干部的麻痹松懈思想。
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沙县物资捐献居全省之最,还涌现了杨俊杰等一批战斗英雄,118位优秀儿女为祖国和朝鲜人民的崇高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遭遇挫折时,国家主席刘少奇在长沙县的天华山脚下蹲点调查18天。这场调查,为解决农村公共食堂等群众反映强烈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依据,酝酿产生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构想。
改革开放后,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张家塝生产队在全省第一个实行“包干到户”。“当时,我们就想不饿肚子,再把大队的设施环境搞好点。”罗池德、刘爱前等参与了23户人家发起的“包干到户”。那一年,大家第一次吃上了饱饭,家里也第一次有了余粮。
竹山大队如今已成为葛家山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规模种植,一跃成为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
青山绿水掩映,鸡犬之声相闻,房舍俨然,公路整洁。得益于以发展有机农业带动乡村振兴,果园镇新明村党支部书记黄季明说,以前村民梦想“像城里一样生活”,现在过上了“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村民由十年前人均年收入3000元提高到3.4万元,村集体收入去年由7万元跃居至80余万元。
投资均在10亿元以上,办学规模均在7000人以上,两所现代化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避开闹市区,分别在果园镇浔龙河村和黄花镇安营扎寨。不仅教育资源,在长沙县,交通、看病、养老等城乡之间差别正在不断消弭。长沙县多年来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力城乡一体化。城里生态环境美化得像乡下,乡下的便利程度像城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县长期处于“有县无城”的尴尬境地。1992年,县委、县政府从各部门选调40名精干力量,筹集200万元经费,组成了“星沙开发区指挥部”。在当时只有国道107和319的情况下,用两条腿走路,临时租住在农民家。筚路蓝缕,攻坚克难,不到4年建成新县治和开发区。“达小康、进百强、搬县城”的梦想自此逐渐成为现实。黄土地上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而今星沙已成为省会长沙的副中心。
城乡巨变,治理方式在看不见的地方深刻改变。今年以来,长沙县围绕“率先现代化、追赶前三强”战略目标和“强园富县、优二兴三、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总要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县城乡启动实施以建设零违章、环境零污染、安全零事故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建+‘五零’村(社区)建设”,建立支部组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新机制,将基层党建与“五零”建设深度融合在一起。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真正讲得话起、办得事成、喊得人拢。
通过“党建+‘五零村’(社区)”建设,一批违章建筑拆除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环境污染、城市管理的问题得到解决,违章建筑少了、人居环境美了,安全风险可控了,治安状况好了,信访量明显下降了。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村比例达到91.8%,率先全市打通农村有害垃圾和低值可回收物统一回收处理渠道,城区大件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干垃圾等5大分类运输处理体系基本畅通。
今年5月,长沙县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省唯一“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动能之变
9月28日,三一智联重卡项目开工暨道依茨发动机项目签约开工动员活动在长沙经开区举行。三一智联重卡项目总投资220亿,将成为三一首个规模达到1500亿的单体智慧园区。三一计划打造一个智能制造的世界级样板,推动中国制造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是长沙经开区企业积极转换动能的一个缩影。今天的长沙经开区,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军民融合“两主一特一融合”的产业格局,规模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经济总量在全省园区稳居第一。
从工程机械到智能制造。一栋被称为三一集团“智慧大脑”的科研办公楼,如今被改造升级为公司“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外开放企业产业链资源以及市场渠道,孵化一批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优质项目和企业;对内产业分工不断细化,通过创新裂变出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新生态。像这样传统产业凤凰涅槃的故事,在长沙经开区屡见不鲜。
企业动能转换,园区转型升级,驱动经济的引擎不断更新完善。
2019年9月26日,黄花综保区目前最大的购地自建供应链项目——黄花智慧保税供应链中心及华中区域总部项目正式开工。投产后,前三年预计将累计实现进出口额38亿美元。该项目将以宝能物流集团原有的产业布局为基础,可实现跨境电商、冷链、汽车多产业无缝对接,打造华中地区核心战略物流中心。
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是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核心和龙头。被誉为全省“起步最晚、起点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综合保税区。
2016年5月31日,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规划面积1.99平方公里。要实现海关总署一年之内封关运行的目标,必须做到“一天都不能耽搁”。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将整个建设任务细化为120个小项目,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挂图作战,严格按时间节点和质量要求跟踪调度。
边建设,边招商,边投产。黄花综保区当年实现进出口额7.69亿美元,仅用半年时间跃居湖南省7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第二。2018年,实现进出口额超26.83亿美元。
今年以来,黄花综保区已注册企业近400家,1—8月累计实现进出口额3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66.11%,总量居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第1、全国综合保税区第13位。
1989年,黄花国际机场通航,30年后跻身全球百强。高峰期1小时航班起降达41架次,通航海内外145个机场。偏安一隅的县域经济向大都市区经济腾飞,长沙县依托黄花国际机场增加了巨大引擎。
2017年5月9日,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的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设立,作为全国第7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承担崛起长沙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的重任。
通过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和成功运作PPP、BT模式,临空区发展日新月异。2014年,人民东路东延线建成通车,作为连通机场与市区的快速路,大大缩短了片区融城时间。2016年,连接高铁新城和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中低速磁浮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空铁联运”立体化交通枢纽雏形初现。2017年,机场大道高架正式通车,实现了与公交、地铁、磁浮、高速等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
仅仅两年,一个融空港、产业、城居一体的空港新城横空出世。迄今已引进厦门航空、圆通速递、联通数字阅读基地、百联奥特莱斯购物广场等重大项目30余个,核心区进驻企业450余家,累计总投资达400亿元。
民生之变
9月27日,长沙县福临镇福临铺社区冯金国老人从该镇党委书记王乐君手中接过了一张大红的“捐赠证书”,他将位于福临铺社区枫树湾屋场的祖屋无偿捐赠给福临镇政府,用作陈树湘故居修缮。
1905年,断肠明志的陈树湘师长就出生在这里。冯金国回忆,陈树湘当年就是因为饭都没有吃的,才跟着父亲到长沙市小吴门一带讨生活,再走上革命道路的。
今天的长沙县人民,过上了那个年代想都想不到的好生活。
开元东路298号,长沙县妇幼保健院窗明几净,人流如织。手机挂号、网上付费、自助打印诊疗报告、远程医疗……现代化的设备,智能化的软件,给前来就诊的居民带来舒服贴心的服务。
为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服务全县100多万居民,长沙县高度重视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开辟了“基层医院仪器检查,县级医院专家出诊断结果”的诊疗模式,患者病情得到精准鉴别,将“轻缓”患者留在了基层,减少了医疗费用;“重急”患者及时转出,不耽误病情治疗时间,实现了医疗需求的合理疏导和分流。
通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之间“双向转诊、代理检验检查”的服务协同平台,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成为可能。病人在社区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资源,药价相对便宜,既省钱又方便。医院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就诊流程,病人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预约专家,以及缴费预付制,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
从县一级到镇街,每年都有解决老百姓难事、急事和实事的“微民生”工程。“群众点菜,政府买单”已经成为新常态,“微民生”工程实施三年以来,已建设项目250余个,政府补贴资金超1.5亿元。
“路修宽了真好,出行方便,来游玩的人也变多了。”近日,在长沙县北山镇福高村,村民们对毛竹塘至白溪冲水库路段提质改造后的道路赞不绝口。这条村级道路在合村前本是福高村连接福田村的道路。
2017年11月北山森林公园开园以来,接待了大量游客,交通问题凸显。得知这一情况后,北山镇将这条路列入“微民生”工程中,去年年底招标,今年3月正式动工,8月初完工通行。
今天的长沙县,风光秀美、环境优越,拥有“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县”等国字号金字招牌。
在“民生立县”理念指引下,长沙县持续做大财税蛋糕的同时,注重“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百姓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繁荣、扶贫帮困、基础设施、社会治理等领域,每年铺排的重点民生项目不少于100个。
“高就业、低房价;就学有学位、就医有床位、停车有车位;农村便捷像城市、城市绿化像农村……”从“新增财力80%用于改善民生”的庄严承诺,到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各项民生工程,长沙县人的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2018年,长沙县连续第12年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今年的调查推选活动业已启动,长沙县再一次入围候选名单……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县一次又一次站立潮头。
挺进全国百强县五强后,瞄准“率先现代化、追赶前三强”,长沙县再出发!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
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 沈裕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阔步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步伐,长沙县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全国争先、中部领先、全省率先”的工作定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以领跑三湘的团队、领先中部的担当、领军全国的作为、领向世界的胸怀,不断冲破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劈波斩浪一路前行,取得了从落后的农业县一跃成为“三湘第一县”、再到“中部第一县”“中西部第一县”和“全国五强县”的一系列跨越式发展成就,很多工作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连续12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当前,长沙县正处在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积极争当中西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主动顺应由县域经济时代迈向大都市区经济时代的发展大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和市委“全面建设现代化长沙”等系列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率先现代化、追赶前三强”和“率先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率先建设5000亿国家级园区”战略目标,按照“强园富县、优二兴三、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总体要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经济抓项目、抓产业、抓城市、抓民生,县区一体推进“二次创业”,努力朝着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现代化强县迈进,为全面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和现代化长沙作出长沙县新的贡献。
具体来说,在项目建设方面,重点是以“产业项目建设年”“营商环境优化年”为抓手,坚持县区一体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全面做好土地、用电、资金、用工等要素保障,全速推进三一智联重卡、大陆集团中央电子工厂、蓝思科技黄花生产基地、机场三四跑道、顶立科技及临空经济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促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不断提高经济密度和发展能级;在产业建设方面,重点是按照“以项目论英雄、以产业比实力、以财税为核心”的思路,聚焦产业价值链高端,紧扣“两主一特”开展招大引强,瞄准全球前10工程机械品牌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引进力度,瞄准全球19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深入实施强园富县、扶优育强、创新领跑、对标先进“四大行动”,全力推动企业入规、升高、上市和智能化改造,以科技创新、项目支撑、环境保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制造业结构质量、创新质量、效益质量、融合质量、人才质量;在城市建设方面,重点是紧扣“一核三城、两轴四区”发展布局,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提质年”,按照老城区“对标上海、提质星沙”、新城区“对标上海、高于主城”的要求,加快实施一批工程性和管理性措施,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努力建设“力量之都、大美星沙”,不断把好环境转化为扩大城市影响力和产业承载力的最强合力;在民生建设方面,重点是抓好“党建+‘五零’村(社区)”建设,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学、就医、就业问题,努力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强县、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医卫健康强县、办人民满意的充分就业强县,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弱有强扶,着力构建文明、和谐、友爱、幸福的宜居家园。
解析长沙县建设成就与经验
——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作林访谈
问:长沙县7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绩有目共睹。在您看来,最大的经验是什么?
答:长沙县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进程,要说最大的成就,我认为那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归纳起来有“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长沙县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基层缩影,这部发展史也是一部基层解放思想的历史。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敢为人先的长沙县人喊出了“搬县城、达小康、进百强”的战略口号,在荒芜之地创建了国家级园区、建设了一座新城,20多年时间,长沙县一个从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大县,一路成长为全国百强县、三湘第一县、中西部第一县和全国五强县,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趟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绿色引领、协调有序、积极开放、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产业优先。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产兴城、以产聚人、以产富民,从传统农业大县,到二产独大,再到多点支撑,2700余家工业企业,20余万产业工人、12万余户市场主体,长沙县业已成为湖南乃至中西部地区创业就业的洼地和福地。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1%的土地支撑经济发展,99%的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格局,荣获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县、全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等多项殊荣,用实绩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同时,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以环境软实力赢得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四是始终坚持民生至上。经济发展利于民生改善,但并不当然改善民生。把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让更多的老百姓来支持和参与长沙县发展,这是我们坚持的一个理念,所以我们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在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均衡公共服务发展方面持续发力,老百姓从发展中得到了实惠,在得到实惠中更加支持长沙县的发展。
问: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县的县域经济一路高歌猛进,近年来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答:长沙县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在基层的实践史,最大的动力来源于来自各方的深刻共识,因为人心齐,泰山移。这个共识体现在“三个得益于”。
一是得益于上级支持的共识。长沙县有明显的地域优势,但至为重要的是中央、省、市给予长沙县一贯的正确领导、关心和帮助,尤其是在政策支持、人才支持、班子配备、要素保障以及产业项目发展这一块的推动密不可分。
二是得益于勇争第一的共识。长沙县有非常优良的传统,这个地方的人民勤劳、勇敢,也善于利用优势发展自己,所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这个勇争第一的发展目标始终树得很牢,所以我们在奋发图强中逐步的壮大和发展。
三是得益于共建共享的共识。我们的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也是为了人民,长沙县始终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建设过程中凝聚了强大的动力。
问:作为县长,在长沙县未来的发展中,您最关注什么?
答:最关注的是长沙县如何在实现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中高质量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县,以一域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李 治 罗征宇 鞠文霞)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 治
编辑:唐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