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塘河从昔日“臭水沟”变身今日生态河,水清岸绿,风光旖旎。 雨花区委宣传部供图
雨花区委宣传部供图
体育新城内,高楼拔地而起,绿景怡人,好一幅宜居图景。周灿黎 摄
夜幕下,德思勤商圈流光溢彩,商业标杆、“双创”高地别具气质。 资料图片
如果,要用一处建筑或景观来表达城市、表达过去与未来、表达光荣与梦想,那么它该有着怎样的厚重和包容、怎样的承载与韵致,才能担负如此多的托付?
打开岁月的卷轴,那些不断崛起的地标,就是时代的刻度,是最能表达城市的元素。
长沙火车南站的波纹状建筑,如城市化潮头腾起的浪花,搭乘高铁,雨花加速度拥抱世界;圭塘河、石燕湖荡漾的碧波,映照着生态革命、乡村振兴的奋力前行,滨水之地正成为雨花最佳筑梦空间;从雨花非遗馆到德思勤商圈,传统与时尚在雨花兼容并蓄,彰显产业集聚的大势、释放文化传承的力量。
70年来,雨花从未忘记来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一路砥砺前行。
此刻,就让我们一起打卡城市地标,聆听见证者讲述变迁,立足城市的高点,触摸一个青春澎湃、昂然向上的财富品质幸福雨花。
高铁拉来一座中部交通枢纽之城
地标打卡 长沙火车南站
见证者 雨花区东山街道居民方明
十余年前,家住东山的85后小伙方明,最爱在长沙火车南站建设工地外眺望,看菜地稻田间,一座波纹状建筑拔地而起;如今,已是孩子父亲的他,没少带着孩子去南站广场走走逛逛,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来来往往的如潮客流,总让他感慨:“变化太大。”
方明一家祖祖辈辈居住的原东山村槽门组,就是如今火车南站东广场位置。“2007年火车南站开建时,我家住的是一栋两层低矮小楼,走出屋门便是稻田和菜地。”方明回忆,那时出行很不方便,只有一趟中巴车经过村子,下车后还要步行十来分钟才能到家。
2007年11月,长沙火车南站开工建设;2009年12月,车站正式开始运营;2014年8月,车站沪昆站场全面建成;2016年11月,车站东广场投入使用;到2017年12月,长沙火车南站建筑面积达到了27.8万平方米……一连串的大事记,记录着长沙交通地标的高速崛起,也成为方明脑海中最难忘的记忆。
数据显示,目前长沙火车南站每天开行列车约500趟,其中始发100余趟,日均到发旅客由建站之初的5000人次增长至21万人次。驰骋的高铁,更拉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高铁会展新城。“为了支持火车南站建设,我们全家搬入附近的高楼式集中安置小区,住上18楼,风景着实好。”指着自己居住的黎雅苑小区,花红树绿一派清新,方明笑得舒心。
越来越多的变化出现在方明眼中:位于火车南站前的花侯路,经过多次提质改造,从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绿色景观大道;城际空间站、吾悦广场……越来越多高层建筑在这里崛起,旅客们走出高铁站就能感受现代都市的时尚气息。
近年来,为了维护好火车南站周边环境,助旅客平安出行,雨花区还成立了火车南站地区综管办,维护秩序、清洁站区的同时更集聚奉献力量,如今“和谐号”党建联盟、高铁志愿服务联盟等诸多志愿者团队活跃在长沙南,小红帽成为最暖心的风景线。
宜居指数节节攀升 体育新城“跑”起来
地标打卡 体育新城
见证者 雨花区黎托街道体育新城社区主任邓志雄
“想购物,保利MALL内名品云集,沃尔玛山姆会员店货品丰富;想运动,省游泳跳水中心、省网球中心等场馆就在家门口;想休闲,沙湾公园步步是景、清新惬意。”指着眼前体育新城的一派繁华,体育新城社区主任邓志雄很是自豪,“越看越显国际范。”
2003年,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长沙举行,体育新城应运而生。“2001年初多处运动场馆在这里启建,当时工地四周都是农田、菜地和池塘,居住在当地的700多户人家,仅靠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马路维系与外界的联系。”在黎托工作多年的邓志雄,至今还保留着一些老照片,拍摄于2003年9月的照片上,造型别致的运动场馆已经建成,路网初步成型,但周边仍可见大片黄土。
黎托人盼发展、盼变化,呼应这一梦想,不断完善的体育新城面貌日新月异。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通衢平敞纵横,一处处景观亮相家门口。2016年2月,占地面积约29万平方米的沙湾公园开园,居住在体育新城的市民,走出家门就步入风景。“公园里有绿林漫步区、活力运动区、花海休闲区等多个板块,烟霭亭、映秀池、疏影台、童趣坡……这些亭台楼榭各有特色,让人流连忘返。”工作之余也常去沙湾公园遛弯的邓志雄乐呵呵地说。
而优越的交通区位、浓郁的消费氛围,也吸引诸多商业项目来此抢滩。“长沙保利MALL、山姆会员店,这些长沙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位于体育新城内。”邓志雄如数家珍。
“70年巨变飞鹏展,喜看国昌民意顺。创新筑梦初心贞,家园遍布欢歌声……”不久前,在体育新城社区举行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一首由社区诗人们原创的诗歌,记录着家园变迁,更唱响居民们心中的感动。
从商业坐标到“双创”高地
地标打卡 德思勤
见证者 德思勤集团董事长助理杨率
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杨率最喜欢坐在德思勤24小时书店里,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就能陪伴度过一个悦读之夜。“有人曾说,一个城市是否有希望,要看他们的年轻人晚8时后在做什么。”杨率不无自豪地说,在这家不打烊的书店,从来不缺少求知的身影,经常深夜12时还有顾客,最高纪录曾接待70多人。
4年前,德思勤·四季汇购物中心携134家环球美食、奥地利AST真冰溜冰场、韩国4D及IMAX电影院等商业矩阵亮相,一跃成为了城东南的商贸地标。区域分析专家认为,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快速发展,城南、河西、星沙商圈迅速崛起,德思勤、喜盈门·范城等商业综合体的入驻,彻底打破城东南传统商业格局,注入的创新体验生活模式甚至赶超许多老牌商圈。其中德思勤的出现,更加速推动长沙商业格局的更新升级。
“开业当天,德思勤·四季汇购物中心就吸引了30万人流,而去年客流量则超过2500万人次。”杨率抛出了一个让人赞叹的数据。
人流客流密集的背后,是德思勤与众不同的商业气质:不同于传统购物中心,其正以产业整合、产业链打通的模式,将美食、艺术、时尚与生活融为一体,把书店、艺术中心甚至电视直播中心、演艺广场等都放进商业综合区内,引领一种全新的商贸风尚。与此同时,德思勤创业大街的打造,更让这里一跃成为中部“双创”高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聚集在德思勤,年轻的身影穿梭在阿里云孵化器、飞马旅加速器、侠客岛联合办公空间里,在这个“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复合功能配套”三位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中力争上游、实现梦想。
“任何一个地标的亮相,总要给城市留下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杨率笑道。
昔日龙须沟 今朝生态河
地标打卡 圭塘河
见证者 雨花区圭塘街道居民易兰
清爽秋风拂过,圭塘河雨燕湖畔芳草萋萋、岸芷汀兰。人们或沿蜿蜒的滨水栈廊行步赏景,或驻足河畔感受绿意入目。休闲之余,更可去“和+共享图书馆”里品茗阅读,在氤氲的茶香与书香中,在欢快流淌的碧水清流里,感受岁月静好的惬意。
“以前叫做龙须沟,现在变成生态河,圭塘河蝶变的故事一天一晚都说不完。”在河畔工作和生活了40年,易兰对圭塘河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上世纪80年代,易兰没少带着孩子在河边玩,“那时水还挺清澈,有时在河畔就能捉到鱼。”易兰回忆,后来,随着河边的开发建设加快,再加上圭塘河水流量不足、自净能力差,沿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导致圭塘河水质持续恶化,一度变得黑臭起来。
“还圭塘河一脉清流!”进入新世纪以来,雨花区持续推进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沿线排口截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水污染企业排查治理等系列工程,让28.3公里的水域环境明显改善。更多的风景也由此出现在一河两岸:2014年12月圭塘河生态景观区一期建成开放,2017年10月二期圭塘河滨水公园开园,一座河岸城市微旅行度假地“圭塘河悠游小镇”惊艳亮相;2018年7月,“和+共享图书馆”落户河畔,为绿色风景注入文化风情……
“迎着晨风,圭塘河畔众人约跑;亲水平台上,滑板小子玩一把速度与激情;傍晚时分,或在河畔广场翩翩起舞,或到悠游小镇消费休闲。”经常沿河慢走的易兰,能晒出N种亲近滨河美景的方式。
如今,圭塘河的蝶变传奇还在续写,圭塘河井塘段城市双修及海绵示范公园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不久的将来,长沙首个“4.0版海绵城市示范公园”将以最强“海绵体”、最智慧河道、最丰富的滨水公园、最长液晶天幕的“四最”形态滨水绽放。“滨河而居、沐浴绿色,这就是幸福!”易兰笑着竖起大拇指。
老手艺新活力,文化地标传承“匠心”
地标打卡 雨花非遗馆
见证者 雨花非遗馆创办人郭存勇
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雨花非遗馆人流不息,体验用古法制月饼、做香囊,更有皮影戏、蜡染以及釉下五彩瓷烧工艺等非遗项目接踵入目,和游客一起漫步馆内,郭存勇仿佛又回到自己精雕木艺的匠心岁月。
郭存勇从小学习木艺,随后放弃手艺投身商海的他,将生意做得很是成功。尽管如此,“匠人梦”总在他心中不时涌动。“走南闯北的这些年,每到一个地方,我都特别关注当地的手艺品和手艺人。”郭存勇说,痛心的是,他发现不少艺人在消失、手艺在失传。
“民间手艺很宝贵,那些非遗项目一旦流失就捡不回来了。”秉承着这份初心,从2014年起,郭存勇着手打造雨花非遗馆。没有场地?他将自家经营的家具馆变成非遗项目的集聚点;没有非遗传人?他和妻子走遍湖南14个市州,其足迹更是远至贵州、江苏、广东等地,跋山涉水邀请传人驻馆。
2015年,近5万平方米的雨花非遗馆正式亮相,如今已聚集全国344个非遗项目、200多名非遗传承人。在守护传统的同时,雨花非遗馆也引导老技艺与现代时尚融合,让诸多创新产品亮相传人手中。
“要让非遗不被遗忘,就应该让其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郭存勇介绍,近年来雨花非遗馆更不断探索展示方式,加强互动和体验元素,设立展示参观区、体验学习区、节目展演区等空间。同时,打造了31处非遗传习平台,形成了一条“看非遗、品非遗、玩非遗、学非遗、买非遗”的非遗产业链。
去年9月,雨花非遗夜市精彩亮相,藏书2万余册的雨花非遗书院也同步开馆,让市民和孩子们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渐行渐远的老手艺不仅得到传承,更与时代对接焕发新生,雨花非遗馆也一跃成为长沙文化新地标。
全域旅游推进,绿水青山有为
地标打卡 石燕湖
见证者 雨花区跳马镇花木产业大户黄迪晋
群山环抱、碧水清幽,站在石燕湖旁深呼吸,黄迪晋禁不住赞道:“好山好水好风光,谁不说咱跳马好!”
位于长株潭绿心内的石燕湖景区,占地10平方公里,是长沙市民最喜欢的4A级景区之一。而漫步湖畔,黄迪晋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湖美景,更是雨花区加速乡村振兴,以生态产业助推跳马发展的积极实践。
深挖山水潜力、推出特色旅游项目,今年以来石燕湖景区已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平时没少来湖畔休闲的黄迪晋,早已感受这片风景的吸引力;而作为跳马镇的花木产业大户,黄迪晋也正亲历着一场乡村蝶变。
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雨花区不仅加速打造石燕湖乡村振兴试点片区,更积极推动跳马传统花木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加大精品民宿、两型项目的培植力度,积极推动跳马全域旅游的发展。
拥有近200亩花木种植基地的黄迪晋,同样是村民中产业转型的“领跑者”:如今他的基地内不再栽种七里香、冬青等传统苗木,而是换成了集药用和观赏功能于一体的“珍珠红”;营销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卖苗木,而是将“珍珠红”树塑造成枝叶错落、宛若云霞的树艺造型后出售,同时推出系列衍生产业,将集聚造型精美树木的树艺基地,升级为可就餐、能休憩的休闲农庄。
“今年前8个月,家中各种产业的营业额超过300万元。”黄迪晋乐呵呵地报账。
变绿色优势为旅游优势,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石燕湖畔,美丽乡村正上演更多蝶变。(胡媛媛)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胡媛媛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