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袁隆平,恐怕绝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这个人,“杂交水稻之父”的盛誉,不仅让他成为使中国人民摆脱饥饿的功臣,也让他蜚声国际。
这位科学家的光环有目共睹,他曾经获得过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等八项国际奖。2019年,《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作为讴歌时代楷模的作品,被正式编入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使更多的孩子们知晓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上演“大型追星现场”固然是因为从专业角度来说,他们更能领略到本专业领域科学家的价值和风采,这就如同登山者见到一座伟岸大山的激动;如同航海者遇见一片壮阔海域的欣喜。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当然有足够的价值值得人们这样追捧,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均为造福人类的事业,所产生的科研成果,也往往能够直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谓功在当代、亦在千秋。屠呦呦院士因发现青蒿素,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一时引发轰动,这位与袁隆平院士同龄的科学家,也一度成为倍受追捧的科学明星。
以前曾经有一位著名科学家与明星同机抵达某机场,结果下机时明星粉丝山呼海啸,科学家却无人认识;望远镜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去世时,恰逢一对明星情侣公开恋情,消息热度的对比也是令人感慨,因此有人感叹“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其实现在迷恋追捧学者、科学家的人已经越来越多,譬如曾经的“布鞋教授”李小文,其低调的外表和牛气冲天的专业成就形成巨大反差,从而被网友誉为“扫地僧”;原清华大学的七零后美女博导颜宁,今年5月1日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是引得“粉丝们”一片欢腾。
比起“流量”明星,科学家们仍然是属于小撮群体,大多数时候仍然是“寂寞沙洲冷”。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来“追星”科学家,但我们要看到,科学家、学者们的价值越来越能够得到彰显,他们的个人魅力正通过自己的科研、著作、教学等各种形式获得人们的认可与崇拜,不管人间如何闹哄哄,有些人的价值始终都不会被打折,光芒始终都不会被磨灭,他们永远都是最亮的星星。(张英)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张英
编辑:唐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