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内的毛泽东、杨开慧旧居,无声回放着青年毛泽东“小家大国”的故事和情怀。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卓 摄
基地概况
长沙旧城小吴门外,曾有两口池塘,池水明亮澄澈,故名清水塘。1921年秋,长沙洋货商人陶树清在清水塘前修建了一幢青瓦平房作为私宅,门牌号为清水塘22号。这是一幢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的南方民居,占地面积179平方米,建筑面积112平方米。青砖墙、木板屋、镂空窗,庭院深深,清幽雅致。
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回到湖南后,于10月10日在长沙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1921年深秋,由支部委员易礼容经手租下这座民房,作为支部秘密办公和毛泽东住宿的地方。1922年5月,中共湘区委员会在此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第一个省委机构,毛泽东担任第一任书记。区委机关设于此,这里也是毛泽东、杨开慧夫妇的第一个家,更是长沙市唯一一处保存下来的革命历史建筑。
1951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清水塘22号作为永久性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和管理。1952年10月,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以“毛主席前居长沙清水塘革命策源地”冠名,作为长沙市第一个革命纪念地对外开放。2001年6月,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品故事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清水塘22号院落前的一块巨石上,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贺新郎·别友》,也刻下了青年毛泽东“小家大国”的故事。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已没有当年的藏品,而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一件最珍贵的藏品。”长沙党史馆馆长唐德强告诉记者,如今旧址内陈设是1951年根据当时健在的亲历者的回忆所做的复原。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沧桑,旧址内已无当年藏品。然而,旧址陈设无声地回放这样的画面:一袭长衫的青年毛泽东,在打理好自己小家的同时,不忘兼济天下的责任。这背后的家国情怀,才是弥足珍贵的藏品。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金牌讲解员刘筱茜看来,“横塘”“凄清”——平日里潋滟如画的清水塘,在词中成了见证至爱离别的伤心地标。可见,毛泽东当年是多么的不舍,离别是何等煎熬,身为一位济世救民的革命者的同时,毛泽东也是一位情深义重的丈夫、父亲。
旧址堂屋右侧的房间是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的卧室,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家,也是他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寓所。1921年冬至1923年4月、1923年9月至12月,毛泽东和杨开慧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岁月静好”的日子。新婚燕尔,两个孩子呱呱坠地、茁壮成长。
“长沙的冬天特别冷,每天晚上,杨开慧都要为毛泽东准备一个暖手的‘烘笼’。半夜时,总不忘在烘笼里加些木炭,再沏上一碗热茶,为毛泽东驱寒。”刘筱茜说,爱人和小家的温暖,激发了毛泽东为苍生、为“大家”谋福祉的斗志。从把家安在秘密办公的中共湘区委员会即可看出,毛泽东终究是胸怀天下的革命家。清水塘22号,不仅是一个温馨的家,还是中共湘区委员会的阵地。在这里,毛泽东领导中共湘区委员会发起开展了泥木工人大罢工等一系列工人、学生和农民运动,使湖南成为当时全国革命最富朝气的省份之一。(李卓 周娟)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唐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