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心区持续推进法治公园建设,通过休闲阵地进行普法宣传。图为暮云街道丽发社区的法治公园。
文源街道,普法服务卡张贴到楼宇。
天心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机器人“小法”上岗。
以裕南街街道长坡社区法治氧吧为示范,天心区在全区各街道推广法治氧吧或法治图书角建设。
暮云街道丽发社区的法治公园。
天心区在全区成立了16个商会纠纷调解中心。图为在大托铺商会调解中心,工作人员为企业服务。
在长坡社区法治氧吧,一场又一场的普法宣传活动频繁开展。 均为 陈飞 摄
有数据显示,从去年以来,天心区深化“减证办”改革,分两批取消了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奇葩证明、重复证明材料153项,规范证明材料19项。
这个听起来似乎只是减少企业、群众到政府机构办事次数的变革,实质是一场深远的改革实践,它推动政府权力边界再界定,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多方面优化政府供给。
而坚持把法制审查作为行政决策的重要环节,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仅仅是天心区委、区政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一个缩影。
司法行政工作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紧紧围绕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经济发展,尤其是今年来,天心区争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将法治政府建设责任层层分解,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简称“三项制度”),立足区情,注入“四剂”,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迈出了新步伐,实现了新突破,高标准打造了“法治天心”升级版,通过“良法+善治”,让法治阳光洒满天心。
量身定制“法治套餐”,为营商环境注入“活力剂”
法治建设是衡量区域、国家营商环境的核心指标之一。
“天心区要按照‘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要求,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营商环境优化年’‘两个年’活动。”天心区委书记朱东铁强调。
“要保障最‘安心’的环境,把法治作为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让投资者安心投资兴业。”天心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滔说。
近日,天心区商会法律顾问团成员、湖南律畅律师事务所律师邹新军走进大托铺街道,为辖区企业进行法律“体检”。从事法律工作以来,邹新军办理数千件各类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具有丰富的诉讼和调解经验,也深谙各类人力资源政策。他以丰富的实战案例为企业讲解劳动法、劳动纠纷等法律知识,赢得了企业的点赞。
今年上半年,一场名为“法律体检”的活动在天心区全面铺开,由30名大学教授、律所主任、资深律师组成的天心区“商会法律顾问团”进社区、入企业,调解涉企纠纷,摸排发展难题,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除了实地走访,还依托微信等平台,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服务e微信群”,区商会法律顾问团成员、社区(村)法律顾问等实时提供法律服务。
像“商会法律顾问团”这样工作细心周到的团队,在天心区司法行政系统还不止一个。上半年,天心区司法局联合区工商联启动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通过组建商会法律顾问团、商会人民调解员队伍、商会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成立16个商会纠纷调解中心等,为打造最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套餐”。活动开展以来,共计调解涉企纠纷57件、组织培训6场、进行宣传34场、发放相关宣传资料13000余份、走访企业220家。此外,还建立了“一对一”法律服务机制,由一名司法所所长和一名律师组成的法律服务小分队,重点针对区联点的200家企业,定期开展联点走访活动;围绕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等内容开办“天心法治大讲堂”企业专场,在全区铺排“智慧法律百企行”活动。
除了14个街道,天心区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接待窗口,商会纠纷调解中心还分别进驻了桂花坪方向感汽车6S街区和创谷园区,建设园区特色公共法律服务点,定期安排专业律师值班服务,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法律服务岗,实现全区商会纠纷调解中心“全覆盖”。
在雀园路上,这个面向汽车销售行业的特色调解室成立后,除了专业的律师、司法所工作人员,还建立健全纠纷信息员库和汽车技术专家库。该特色调解室成立以来,共调解涉及街区的矛盾纠纷6件,其中包含汽车买卖合同纠纷、企业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纠纷、企业员工打架的民事赔偿纠纷等等,为当事人挽回涉案经济损失20万元。
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天心区成为创业创新沃土。今年初,为打造“最方便”、“最赚钱”、“最安全”、“最亲清”的营商环境,天心区委、区政府出台“天心营商环境30条”,拿出了30条“干货”。
“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要求我们严格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的要求,把合法性审查作为行政决策的重要环节抓实抓好。”天心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操作中,既要鼓励改革创新,鼓励敢作敢为,又要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守住不引发风险事件的底线,推动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综合监管的法治化。”
据统计,今年以来,6次区政府常务会、21次区长办公会的上会议题共计约60个议题,经合法性审查后再提交集体讨论,对“企业上市”“凡有先例皆可为”“政商交往”等 “营商环境30条”各项细化制度提供法治保障,从政府层面推进法治建设,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营商环境优化建设,营造了有利于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最佳政务服务环境。
智能化手段“上线”,为公共法律服务注入“发酵剂”
“小法小法!”“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的?”“我要申请法律援助,请问到几号窗口?”“请跟我来……”法律服务机器人“小法”,是天心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借助科技手段,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法律服务推出的又一新举措。
“小法”采用了“人工+智能”的模式,是一款能听会说、能思考会判断的智能机器人。“小法”说话活泼俏皮、问答清晰专业,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现场语音互动的方式识别群众的法律诉求,可以清晰地识别并理解群众的提问,并准确予以语音答复。
“小法”的大脑里还储备了数万个涉及婚姻家事、员工纠纷、交通事故、企业人事、民间借贷、房产纠纷、知识产权、公司财税等常见的法律知识问题。除了语音互动,群众能通过触摸,获取法律咨询、法规查询、流程查询、指南查询、服务大厅导航、法律解答、法律费用参考、法律文书及合同模板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服务。“我刚刚玩了几轮争夺答题王的答题赛,它简直就是一部法律百科全书。”在等待妈妈办事的过程中,12岁的小杰和“小法”玩了起来,意犹未尽。据悉,天心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还采购了类似于“小法”的4台智能音箱,将放到街道司法所供居民们使用,有效提高法律服务质效。
在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被高度重视的当下,这是天心区给公共法律服务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主动升级迭代,法治惠民、服务便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天心区聚焦公共法律服务积极布局智能化领域,一年一个变化。早在2016年,天心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投入运行,经过探索发展,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线上线下并行、实体数字同步、前台后台联动,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齐头并进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天心区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初步形成。该中心还设置了网上服务系统,居民足不出户也可进行免费法律咨询、申请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等。
智能化、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没有止步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各街道司法所,它还活跃在微信中。如今,只要关注“天心区司法局”的微信公众号,选择“智能法律咨询”“智慧法律服务”,“小法”立即上线,24小时随时随地为群众解答疑惑,提供帮助。
整合融合无缝对接,为重组改革注入“强心剂”
5月8日,为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天心区开展首届全区行政执法人员全员培训,全区60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培训。师资力量强大,授课老师分别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市司法局、湖南湘达律师事务所;授课内容广泛,涉及行政处罚与依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行政执法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等。
“上半年,天心区深化机构改革,将区司法局与区法制办合并重组,这是重组后的第一次大型培训,可以说是动用了全局、甚至全区力量,也发挥了更大效能。”天心区司法局相关分管负责人说。
“点多、面广、线长”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特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机构改革推动司法局与法制办合并后,其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更加突出,这支司法行政队伍正力争做到服务功能1+1>2的机构改革效果,“融”出了新成效,“合”出了新动能:
——将行政执法行为监管与普法整合,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天心区交通运输局有20名一线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坚持执法全过程记录,一线执法人员全部配备执法记录仪,同时每次现场执法会加派两名执法监督员,用影音记录更有约束力和影响力,倒逼执法更加规范。现场执法结束后,采取多主体评价对执法记录进行分析研判:一是面评。邀请辖区内运输企业负责人、货车驾驶员等行业代表每季度召开面谈会,观看驾驶员不配合执法、暴力抗法等行为的执法记录,组织代表讨论、谈体会,起到警示作用。二是微评。通过微信等线上渠道发布现场普法视频,倡导大家不乘坐“黑车”、不超限超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三是互评。在每周的工作例会上和专项学习培训中播放有代表性的现场执法记录,分组对执法流程、执法用语进行讨论,肯定好的方面,重点指出不足之处,商讨改进措施,开展模拟训练,起到加强自身建设作用。四是点评。邀请法律顾问、上级主管部门从专业角度出发,对有疑义、有难点的现场执法环节的相关执法记录进行指导,提出合理化建议,起到规范作用。
今年以来,区交通运输局共开展100多次执法行动,办理381例行政执法案件,无1例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今年上半年,天心区机构改革将“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和“行政执法监督”原本分开的职能实现了整合,从“行政执法监督”角度要求,也实现了“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纳入考核范畴。
目前,天心区正在全区各行政执法机关中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领域专题执法监督活动,邀请第三方对社会热点、痛点、难点进行执法监督,提高监督公正性,提升社会效果,让执法与普法有机融合。
——推动法治宣传“向下延伸”,法治天心建设力量更强。
曾经,政府及部门规范性文件制定完后,一般只在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公开,特别是宣传上基本就在区一级“打止”,没有向下渠道。如今,1+1>2的机构改革效果在这里尽显,依托各街道司法所力量开展法治宣传,“向下延伸”,将政府“声音”更好地送到群众身边。
——健全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机制,提升行政复议、应诉水平。
行政诉讼被告负责人是否出庭应诉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天心区一直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增强行政机关行政负责人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提升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有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25件案件。局长、副区长坐上被告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今年来,办理区政府本级行政复议案件14件,有力督促区直机关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重大、复杂案件上,实行会商制度,今年来,先后开展案情会商5次,有力强化了专业化水平,切实维护了政府公信力。
法治建设创新突破,为民生幸福注入“稳定剂”
这是两个真实的案例:因为抢劫罪判刑,导致李某焦虑、情绪抑郁。当他的亲属向天心区社区矫正中心求助后,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心理咨询师李欢对其进行了合理情绪疗法,通过诊断、领悟、修通和再教育四个阶段的心理咨询,成功达到了“认知重建”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求助者的一般心理问题。
同样有精神问题的谭某,在接受了半年的病情控制后,司法所反映其参加劳动学习较为积极,能够主动参与到服刑生活中来,并在居住地附近找到一份饭馆厨师的工作。工作上有了收入,生活上有了希望,谭某感觉生活回到正轨,情绪状态明显好转。
600余人次,这是天心区社区矫正中心针对全区服刑人员心理评估的总次数。相比较往年入矫和出矫时的一次检测,从今年起,天心区社区矫正中心将新增每年固定一次的心理健康普查,便于及时筛选、及时跟进、及时调整。
在人性化帮扶的基础上,去年下半年,天心区司法局发挥选派派出所民警、市禁毒支队民警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积极作用,八个月以来,选派民警参与入矫宣告120人次,训诫谈话90余次,集中教育训诫8次,极大地提升了社区矫正执法工作的威慑力和规范化水平,有利于更好地为社会输出合格公民。
法治是最大的民生。如何推进法治天心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让法治建设推动民生改善,让法律深植群众心中,让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近年来,天心实现了新突破。
法律援助工作不断延伸。发展公共法律服务志愿点965个,全面完成社区(村)法律顾问签约工作。
法律服务行业管理不断规范。针对法律服务的主体,天心区组织区属6家律师事务所、11家法律服务所、101名执业律师和74名执业法工进行年度考核,通过率100%。
人民调解第一防线作用更加突出。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创建商会调解、个人工作室调解等特色调解调解组织,并发挥网格员等特色队伍收集情报、上门调解、及时化解。截至7月底,全区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83起,调解成功883起,调处率、成功率均达100%。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开展纠纷排查1659次,排查预防纠纷790起,有效确保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重特大纠纷不出区,无重大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基层“智慧”更加接地气、更加入脑入心。今年,在天心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天心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邹美红针对性地新增了“情商培训”“婚前辅导”等课程,并将该课程送进了大学和社区;为提高居民满意度,文源司法所设计了1万张服务卡,张贴到楼宇,将公共法律服务宣传覆盖到32个物业小区,此外还在微信群中开展“微普法”,每月设计两个主题,通过32个物业小区发送到各业主群;暮云街道丽发社区邀请社区法律顾问,进行“互联网+法治宣讲”主题授课,居民可通过电脑、iPad或手机扫码进入“丽发社区法律知识宣讲群”在线收听,让法律宣传走进百姓生活。
行走天心,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气象,正在锐意进取的新作为中呈现出来。随着司法行政法律服务资源全面整合优化,法律服务深度不断延伸,法律服务层次的进一步丰富,一个为企业、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全域化、全时空法律服务的最优法治环境正在天心形成。(卜劲文 周雯轩)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卜劲文 周雯轩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