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天上“长沙星”,地上“长沙芯”
2019-09-02 11:28:39 字号:

17.jpg

国科微每年对于研发的投入超过总体营收的20%,2018年研发投入1.57亿元,近三年累计3.95亿元。 王志伟 摄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发展,企业是主体。近年来长沙源源不断地涌现出高新技术企业,它们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近日记者走进湖南国科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微”)和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仪研究院”),探访它们在自主创新之路上的成功经验。

国科微  以自主创新圆梦“中国芯”

体育比赛之前的集中封闭训练很常见,但你见过为了研制芯片而集中封闭研发的么?

2016年,为了“啃”下一块“硬骨头”,国科微组建了一支研发“突击队”,在四川的一个湖心小岛,专家们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封闭研发。

“大家静下心来,埋头苦干,圆满完成了任务。”国科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COO周士兵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研制出的存储芯片GK2301,是国内首款获得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国家密码管理局双重认证,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主控芯片,可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服务器、工业电脑、车载监控、金融设备等。

“中国梦,中国芯”,走进国科微位于长沙的总部,这六个字让人倍感振奋:国内首款通过国测、国密双重认证的高端固态硬盘控制器芯片,国内首款全自主固态硬盘控制芯片,国内首款集成高清解码、直播星解调和北斗接收的全自主标准高清芯片……“国内首款”四个字,在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经常看电视的朋友知道,现在比较前沿的是4K超高清。“以前4K是每秒30帧,现在4K是每秒60帧,从像素来说比标清要提高4倍。”周士兵表示,要想实现真正的4K,除了内容和传输,对于设备的解码要求也很高。

国科微的智能4K解码芯片则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国内有能力做类似产品的企业很少,国科微就是其中之一,并且产品已经在广东和江苏进行试点。

自主创新的源泉,是国科微对研发的重视。据统计,国科微每年对于研发的投入,超过总体营收的20%。2018年研发投入1.57亿元,近三年累计3.95亿元。

此外,国科微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60余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2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1项。

“推进芯片自主研发,服务国家信息安全,是国科微的战略方向,也是不变的初心。”周士兵表示。

天仪研究院  即将第八次远征苍穹

在浩渺太空,预计这个月月底,将又有一颗“长沙造”卫星加入到太空卫星军团,开展科学实验探索。这将是位于高新区的天仪研究院在今年内发射的第14颗卫星,也将是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卫星第八次远征苍穹。

2016年11月,潇湘一号01星搭乘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升上太空,成为中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这一次飞天,天仪研究院不仅开启企业征战太空的旅途,更是拉开了民营航天企业卫星商业发射的序幕。

此后,潇湘一号系列星、长沙高新号TY4-01、铜川一号TY4-02等一批卫星在高新区桐梓坡路与汇达路交界处的一栋两层楼高的研究楼里诞生。

今年6月5日,娄星号卫星搭乘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海上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天仪研究院在继承天仪多颗在轨卫星的成熟技术的同时,对星上的软件、硬件进行了更深一步的优化,使得卫星成像稳定性明显提升,整星效能大幅度提高,并实现了整星研制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天仪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研制面向商业市场的航天系统与载荷,通过研发低成本微小卫星,为国内外的科研院所、大学和商业公司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商业化微小卫星整体解决方案。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天仪研究院依靠自己敢于创新与突破的试验精神,完成了7次发射任务,成功发射13颗卫星。

“下一阶段研究院的目标,是从单星发射到规模化量产卫星发射和星座产业化发展,成为微小卫星星座方案的提供者。”天仪研究院项目总监吴兴贵介绍, 单星发射只需要保障所发射的卫星的基本能力,星座发射则是低轨卫星的组网运行,对星间分布、覆盖性等提出极高的要求。2018年,天仪研究院已完成小规模卫星组网的尝试和技术认证,成功小批量年产10颗卫星,正在开展标准化流线研制,将在天文观测、高分辨率的光学遥感、激光通信以及窄带物联网等领域探索和应用。(陈登辉 周辉霞 叶盛兰)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王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